葉燕平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科,廣東 佛山 528000)
行為護理方案對腦梗死后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影響效果
葉燕平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科,廣東 佛山 528000)
目的 探討行為護理方案對腦梗死后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康復科收治80例腦梗死后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分為行為組和常規組,行為組實施行為護理干預,常規組實施基礎護理,對患者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及滿意度等進行比較。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SF-36、SFMA 、Barthe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行為組上述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行為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95.00% vs7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行為護理方案在腦梗死后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中應用,可協助提高患者康復療效,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行為護理方案;康復
腦梗死為臨床中常見腦血管不良事件,為腦血栓形成堵塞腦血管所致,近年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肢體功能障礙為腦梗死后常見后遺癥,為相應腦組織、神經損傷后所致,對患者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康復訓練為促進腦梗死后神經功能、肢體運動障礙恢復有效治療措施,行為護理旨在為促進患者形成持久、正確訓練習慣。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6年1月我院康復科收治80例腦梗死后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信息盲選法分為行為組和常規組,各40例。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對于有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指導患者正確飲食,避免發生嗆咳,定期協助患者翻身、排痰,預防壓瘡、肺部感染并發癥發生。指導患者主動活動,協助患者被動運動。行為組患者實施為護理:(1)護理前注備:成立行為護理干預小組,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文化程度、社會背景、興趣愛好等,結合患者理解能力,制定護理計劃,采用視頻、親自示范、圖畫等多種形式向患者傳輸護理內容。(2)健康教育。(3)加強現有運動訓練:對現有運動訓練加強指導,運動訓練前期指導患者規范運動動作,糾正錯誤運動姿勢和態度,運動應循序漸近。對患者手足彎曲位置進行調整,上肢盡量減少屈曲,下肢盡量減少伸展,盡可能維持手足正常運動功能。研究指出,神經功能恢復較緩慢,康復訓練所獲得效果較為緩慢,部分患者在訓練中期由于療效不顯著而選擇放棄[2]。訓練中期以心理輔導、鼓勵為主,向患者講解訓練過程和堅持訓練必要性,列舉正性案例鼓勵患者。兩組患者均護理和研究3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及干預3月后生活質量水平及神經功能恢復情況。采用簡化健康生活質量問卷(SF-36)評估生活質量;用Barthel、SFMA評估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3]。(2)參照《臨床護理細節規范》[4],擬定護理評估問卷,根據患者評估結果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F-36、SFMA 、Barthel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F-36、SFMA 、Barthel評分比較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F-36、SFMA 、Barthel評分比較比較(±s,分)
組別 n SF-36評分 SFMA評分 Barthel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行為組 40 56.5±9.4 81.1±8.4 46.1±8.9 64.8±6.7 41.6±8.1 65.8±8.1常規組 40 56.9±7.1 73.4±8.0 47.8±9.9 55.7±7.0 42.7±9.9 54.7±8.4 t -0.2148 4.1982 0.8076 5.9397 0.5439 6.0161 P -0.8305 0.0001 0.4217 0.0000 0.5881 0.0000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行為護理針對患者長期科學針對性康復訓練實施,旨在為指導養成正確、規范、持久康復訓練,相對常規護理模式,更注重對患者康復訓練效果關注,符合現代醫學提倡“以患者為中心”護理理念。本研究,行為組和常規組分別采用行為護理方案和常規護理,護理3月后行為組患者生活質量、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均顯著于常規組,(P<0.05)。行為護理干預收集患者相關資料,提高患者健康知識掌握度,采用視頻、圖畫、親自示范等多種方式向患者傳輸護理方法,加強對康復訓練指導,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科學、持久的康復訓練,提高康復訓練效果。研究認為,行為護理在慢性病患者管理中較為適用,培養患者良好生活習慣、訓練習慣,對患者疾病長期治療和預防有重要作用。經行為護理干預后顯著提高患者行為組患者滿意度,表明行為護理方案具有較高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行為護理方案在腦梗死后功能障礙患者中應用,指導患者養成科學、堅持康復訓練習慣,提高康復訓練效果,促進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障礙恢復,提高患者滿意度。
[1] 胡秀梅.延續護理在腦梗死患者出院后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8):1752-1754.
[2] 王靈芝,符雅屏,田 瑛,等.分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2):297-299.
[3] 蔡 怡.時間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康復效果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6):1197-1198.
[4] 于 靜.臨床護理路徑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7):1445-1446.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13.53.02
葉燕平(1977-),女,南海人,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