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飛,竇海立
(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ICU,山東 聊城 252600)
?護理管理?
品管圈活動在ICU患者血常規標本送檢質量控制中的應用
陳建飛,竇海立
(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ICU,山東 聊城 252600)
目的 探討品管圈活動在ICU患者血常規標本送檢質量控制中的應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通過品管圈活動步驟,運用質量管理工具對ICU患者血常規標本送檢合格率的問題進行改進,并將改進前、后效果進行比較。結果 ICU患者血常規標本送檢的合格率由改善前的89.5%升至98.1%。結論 應用品管圈對血常規標本的送檢進行控制,不僅提高了血常規標本送檢的合格率,還提高了護理人員及檢驗科的工作效率。
品管圈;ICU;血常規;質量控制
血常規標本檢查是判斷體內異常變化的最重要指標之一,是臨床最常用的檢查項目。因此血常規標本的采集合格與否,對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至關重要。結果偏差過大或檢測不出,不僅增加了患者痛苦,還可能延誤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時機[1]。
品管圈是由同一工作場所的人,為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突破工作成績、自動自發的組成一個小團隊,應用品管手法解決工作場所中發生的問題,以達到業績改善的目標。通過開展此活動,營造正性文化,使更多的人參與到護理質量的改進中,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
我科2014年3~5月所采集的770份血常規標本中81例出現缺陷,血常規標本不合格率位居全院第一。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科于2014年4月成立了“希冀圈”QCC小組,通過頭腦風暴的方法,不斷地挖掘血常規標本送檢各個環節質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利用品管手法加以分析、改善,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成立品管圈小組
我科“希冀圈”QCC小組共8名成員,由護士長組織,臨床一線護士主動報名的形式成立。推選出圈長1名,負圈長1名,圈長負責整個活動的策劃與組織,負圈長負責協調、記錄,護士長擔任輔導員,在活動中給予支持與幫助。
1.2 選定主題
采用矩陣圖選出品管圈活動主題,最終將活動的主題確定為提高ICU患者血常規標本送檢的合格率。
1.3 確定圈名、圈徽
1.4 制定活動計劃
根據主題運用5W1H方法制定出活動計劃,并繪制成甘特圖。品管圈活動的實施日期為2014年4月20日~2014年9月30日,主要運用頭腦風暴法、時間甘特圖、魚骨圖、柏拉圖、雷達圖等管理工具。
通過查閱本院化驗室的統計資料,收集2014年3~5月ICU住院患者血常規標本出現缺陷共81例。其中3月26例占總數(218)的11.8%,4月25例占總數(259)的9.6%,5月30例占總數(293)的10.2%,這三個月平均缺陷發生率為10.5%,繪制成柏拉圖(見圖1)。根據3、4、5月的查檢表數據表明,A:凝血、B:采血量不足、C:溶血、D:試管不合格、E:標本無標識。血常規標本不合格的原因:根據80/20法則,最主要的原因是凝血數量較多,因此本圈將改善重點定為“如何降低血常規標本的凝血率”。

圖1 改善前柏拉圖
目標值[2]=現狀值+(1-現狀值)×改善重點×圈能力。本次品管圈活動的圈能力為90.0%。改善重點為76.5%。

了解現狀后,圈員找出工作中問題的根源,采用頭腦風暴法,通過繪制魚骨圖(見圖2)對管理環節中人、材料、管理等三大方面進行因果關聯分析。通過真因查檢,因血常規凝血導致血標本送檢合格率低的真因為:反復穿刺、未搖勻、采血不足、缺乏培訓、采血順序錯誤 ,故只需圍繞這五個真因來擬定對側實施。

圖2 血常規標本缺陷原因分析魚骨圖(:圈選的要因)
圈員采用頭腦風暴法針對原因列出多項干預措施,根據可行性、經濟性和圈能力三項指標對每一項對策進行評價,根據80/20原則,確定實行對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5.1 對策的實施與檢討
5.1.1 改進血標本采集流程,規范操作
原有血標本采集流程比較籠統,我科于2013年6月重新規范了血標本采集流程。在流程中,明確指出了要按血標本的采集順序采血、顛倒混勻8次、嚴格執行血標本采集的血量、送血前再次確認有無肉眼可見的差錯(具有抗凝劑的試管是否出現了凝血、采血量是否足夠、試管是否合格、試管是否標簽完整等)等具體的操作和注意事項,以規范提高護理人員采集血標本的操作。
5.1.2 舉行血標本采集相關知識講座、采集標本的操作培訓與考核
品管圈小組成員通過收集資料、查閱文獻及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制作了血標本采集相關知識課件,分批對我科護士進行了培訓。課件內容主要包括血標本的采集、動靜脈穿刺技巧、血標本采集操作規范等,并進項了培訓后的逐一考核,使我科護理人員在血標本采集知識和操作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整個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1.3 制作血標本采集相關知識卡片
為了便于我科護理人員、新入人員及實習同學隨時隨地可以學習,我們制作了血標本采集相關知識卡片,卡片內容包括血標本采集指南卡、血標本采集流程卡、血標本采集注意事項卡、血標本采集順序卡,放置在試管櫥內、治療桌上、護士站等明顯位置。
5.1.4 制作便攜式血標本試管架
便攜式血標本試管架采用A4紙大小的硬紙質制作簡單,取材方便,試管標識齊全,順序明確,上面還包含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試管顏色對應下的采血量、溫馨提示及使用方法。規范了抽血流程,明確標識采血順序,一人一架,防止混淆,降低了血常規標本送檢缺陷率。每個患者一個架,防止標本混淆,同時避免交叉感染。同時,便攜式血標本試管架參加了駝人醫療器械科技創新獎的評獎活動。
品管圈的成果包括有形成果與無形成果。
6.1 有形成果
此次品管圈活動的有形成果是ICU患者血常規標本送檢合格率的升高。改善前2014年3~2014年5月所采集的770份血標本中出現缺陷的81例,合格率為89.5%,改善后2014年6~9月血標本送檢合格率為9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本活動的開展有效提高了ICU患者血常規標本送檢的合格率。目標達成率[3]=(改進前數據-改進后數據)÷(目標值-改進前數據)×100%,=(89.5%-98.1%)÷(89.5%-96.7%)×100%=120%;


圖2 改善后柏拉圖
6.1.2 便攜式血標本試管架的設計與應用

6.2 無形成果
“無形成果”通常是以難以用物質或價值形式表現出來,是與“有形成果”相對而言的。如工作現場環境,人際關系、小組成員自身素質等。采用自制評分表,對每位圈員進行品管手法、團隊精神、責任心等6項內容進行自評分的調查。計算出平均分并與改進前對比,繪制出雷達圖(見圖3)。

圖3 無形成果雷達圖
7.1 品管圈活動保障了血常規標本分析前的質量,提高了送檢合格率
通過此活動,小組成員針對血常規標本送檢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利用品管方法,檢查流程,制定改善計劃,實施對策,取得滿意效果。改善活動開始后的6、7、8月份血常規標本合格率呈上升趨勢平均合格率達到98.1%,比改善前的89.5%有了明顯的提高,目標達成率為120%,提高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大大減少了因護理工作者操作不當導致不合格血常規標本的發生。
7.2 品管圈活動有利于患者的診斷和治療
此次活動,使送檢的血常規標本的質量得到了保證,提高了護士工作效率,節約了醫療資源,降低了患者醫療費用,同時也保證了血常規標本的有效性、時效性,更有利于醫生判斷患者的病情,有利于患者的治療。
7.3 品管圈活動提高護理人員整體素質
品管圈活動提升了圈員的持續質量改進意識。持續質量改進是按照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ek)、處理(action)四個階段來進行質量管理并循環不止的一種管理工作程序。品管圈活動的開展,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也不是每個人工作的相加,而是整個團隊努力協作的結果,本次品管圈的開展強調全員參與。活動中,全體圈員經常在一起溝通交流,同心協力改善目標,圈員巧妙的運用頭腦風暴法,進行問題原因分析。運用柏拉圖進行真因驗定從而解決所出現的問題提高了圈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圈員的持續質量改進意識[4-5]。通過此次品管圈的開展,圈員自身的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陳長英等[6]認為,我國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重點應放在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及針對我國國情的實際應用兩方面。而品管圈具有團隊活動、基層為主、自主參與、改善不限范圍等基本理念,既能推動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又能促進圈員邊學習、邊實踐,與質量共同成長。
通過品管圈活動的開展,使護士的工作由被動轉為主動,調動了護理人員參與管理的積極性,提升了管理的品質[6]。激發了圈員對ICU專業的熱愛,使自我價值得以體現,通過QCC活動進一步促進了專科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
[1] 楊紅梅,郭俊艷,王興萍,等.品管圈活動在提高靜脈血標本合格率中的應用 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5):577-579.
[2] 劉庭芳,劉 勇.中國醫院品管圈操作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3.
[3] 喻曉芬,洪 敏,蔣 怡,等.品管圈活動在患者術前訪視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22):2699.
[4] 于魯欣,莊桂敏,遲俊濤,等.品管圈在尿培養標本采集中的應用 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7):763-765.
[5] 徐建鳴,蔡賢黎,姚禮慶,等.應用品管圈減少患者內鏡診療等候時間的探索[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6):1-5.
[6] 陳長英,田 麗,曹小琴,等.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國內外實踐與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1417.
本文編輯:張 鈺
R472
B
ISSN.2096-2479.2017.13.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