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朝陽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突飛猛進,許多遺址在面臨自然力破壞的同時,更受到嚴重的人為因素的破壞,使得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步履維艱。考古遺址公園的出現為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提供了新途徑。本文在對鈞臺鈞窯遺址現狀分析研究的基礎上,介紹了考古遺址公園及作用,梳理了建設鈞臺鈞窯考古遺址公園的優勢,提出了建設鈞臺鈞窯遺址公園應該遵循的五個原則,以期能對鈞臺鈞窯遺址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提供一定的啟迪和借鑒。
【關鍵詞】遺址公園 鈞臺鈞窯 考古
河南陶瓷歷史悠久,境內陶瓷古窯址的分布廣泛、數量眾多,是中國陶瓷生產的中心之一。新石器時期最具代表的仰韶文化,其彩陶藝術讓世人為之驚嘆。隋唐時期,河南地區成為中國重要的制瓷中心。宋代達到鼎盛,當時“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中,“鈞、汝、官”都位于河南,也是鞏縣窯、當陽峪窯、扒村窯、鄧州窯、新安窯、登封窯、密縣窯等歷史名窯的所在地。位于禹州市東北隅的鈞臺鈞窯遺址就是宋代官辦鈞瓷窯廠的遺址,是河南陶瓷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鈞臺鈞窯遺址位于禹州老城東北隅鈞官窯路路南,東起陽翟城墻邊,西至古鈞臺,北靠城墻根,南至連堂街路北,東西長約1100米,南北寬約350米,總面積38萬余平方米。鈞臺鈞窯遺址是北宋徽宗時期的官辦鈞瓷窯廠,該遺址1964年發現,1974年進行重點發掘,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宋代鈞瓷文化、藝術、工藝的重要實物資料。隨著經濟社會和城市建設的發展,鈞臺鈞窯遺址作為公眾參觀場所、科普教育基地和科學研究高地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為禹州的文化地標。但是,由于城市建設活動的增加和周邊居民生活活動的加劇,再加上潮濕、風化、雨侵等自然因素的破壞,使得本已異常脆弱的遺址本體及其環境風貌受到嚴重威脅,遺址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和蠶食,生存環境日益惡化。面對遺址保護工作的嚴峻性,如何在新形勢下科學地保護和傳承鈞臺鈞窯的文化遺存,是鈞臺鈞窯遺址保護工作的重任。近年來,國家所倡導推動的大遺址保護和遺址公園建設,為遺址保護開發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建設鈞臺鈞窯考古遺址公園,無疑是解決當前遺址保護開發與城市建設活動的有效途徑。
一、考古遺址公園及其作用
考古遺址公園立足于遺址、環境和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展示,將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等多項功能融為一體,是目前中國各地正在蓬勃興起的大遺址保護新方式[1]。考古遺址公園是將遺址保護與公園設計相結合,運用保護、修復、展示等一系列手法,對有效保護下來的遺址進行重新整合、再生,將已發掘或未發掘的遺址完整保存在公園的范圍內,其理念核心是現場保存展示,即以遺址及其周圍環境為保存展示的主要內容,使游客在身臨其境時達到有所觀、有所感、有所體驗、有所領悟,達到重溫歷史、增長知識、蕩滌心靈的目的[2]。《大遺址保護洛陽宣言》指出:“當前在城市核心區和城鄉結合部建設考古遺址公園,有助于協調文化遺產保護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有助于發展文化旅游和相關產業,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單霽翔認為考古遺址公園能為文明方式的演進與發展提供寶貴的歷史借鑒,為塑造城市特色形象與特色文化展示提供舞臺,為整合文化遺產資源與遺址整體保護構建平臺,為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改善民生提供途徑,為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和提升生態環境提供保證,為城市文化建設與市民個體認知反省營造場所[3]。
對于鈞臺鈞窯遺址而言,建設鈞臺鈞窯考古遺址公園能有效抵御城市建設對遺址的蠶食,凈化、美化遺址環境,維護遺址保護和利用的可持續性,并使遺址展示更加系統化、人性化,進一步加強鈞臺鈞窯遺址保護和展示;能有效拉近遺址同群眾的距離,進一步實現遺址的社會價值;能在有效提升禹州市的文化品位、深化禹州特色的同時,拉動內需、解決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改善禹州人居環境、豐富城市功能,緩解遺址保護與城市土地資源稀缺之間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遺址保護與城市發展的有機結合,使遺址保護進一步融入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4]。
二、建設遺址公園的優勢
(一)政策優勢
近年來,我國的大量遺址不僅受到地質災害、風雨侵蝕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還難免于盜掘文物、城市用地擴張等人為因素的侵擾,如何在土地資源緊缺的條件下,解決或緩解占地規模極大、與遺產地居民生活與利益息息相關的考古文化遺址與城鎮化進程的矛盾,是遺址保護面臨的現實困境和主要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國家文物局2006年與財政部聯合印發《“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確定了100處重要大遺址名單,并提出“探討大遺址保護展示的科學途徑,建設大遺址保護展示示范園區(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各地也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創新發展模式,通過召開現場會或舉辦論壇,來及時總結和交流大遺址保護工作的經驗和做法。2008年以來,先后達成了《關于大遺址保護的西安共識》《關于建設考古遺址公園的良渚共識》《大遺址保護洛陽宣言》。2009年12月17日,國家文物局發布《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試行)》。2010年10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12項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23項立項名單,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投入建設,進入公眾的視野。
(二)自身優勢
鈞窯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因而遺址的保護和管理工作一直引起各級政府及文物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有關文物法規,不斷完善和加強對遺址的保護、管理。1986年鈞臺鈞窯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保護范圍;1988年報經國務院批準并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7月,經國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批準成立宋鈞官窯址博物館。1997年9月,河南省文物局決定,把禹州市宋鈞官窯遺址博物館更名為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改造后的遺址博物館建筑為仿宋式水泥結構建筑群,總建筑面積6100平方米。1999年4月,《中國陶瓷——鈞窯瓷器》郵票首發式在博物館舉行。200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重新調整并公布了遺址保護范圍;6月,鈞臺鈞窯遺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05年11月,中國禹州鈞窯學術研討會在禹州召開。2006年6月,神垕鈞窯址與鈞臺鈞窯遺址合并,稱為禹縣鈞窯址。2007年7月,鈞官窯址博物館奠基;9月,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4A級景區。2008年12月成為河南省首批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2009年成立了正科級規格的禹州市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管理辦公室。2011年成立了以鈞臺鈞窯遺址為核心的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并于11月正式對外開放,開啟了鈞瓷文化發展的新篇章。2013年委托北京建工建筑研究院編制《禹縣鈞窯址保護規劃》。這使鈞窯遺址保護、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科學化軌道,妥善保護了遺址及周圍的環境風貌。endprint
為更好地對遺址進行保護利用,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撥款為鈞臺鈞窯遺址1號和7號窯爐修建了保護房和圍墻。1992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禹州市人民政府撥款190萬元,征收鈞臺鈞窯遺址保護區土地4.8萬平方米。1996年5月,經河南省文物局批準,鈞臺鈞窯遺址窯場地舊貌改觀工作啟動。1997年上半年改造工作全面結束,建成了占地400平方米的鈞臺鈞窯遺址保護展示房,并對外開放。房內原狀保存了1974年發掘出土的北宋鈞官窯雙火膛窯爐和倒焰窯爐,并根據當時遺址發掘的原貌,通過沙盤模擬展示了鈞臺鈞窯原料粉碎、練泥、成型、裝飾、施釉、燒成等一系列生產設施和工具,顯示了昔日陶場的繁榮景象。2011年在鈞臺鈞窯遺址上建成開放了遺址類鈞瓷專題博物館——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它的建成開放,對鈞臺鈞窯的科學研究、遺址保護和合理利用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多年來,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始終將遺址保護工作當作中心工作來抓,遺址保護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在實踐中創新。博物館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已成為禹州市乃至河南省重要的文化單位和窗口單位,這為建設鈞臺鈞窯考古遺址公園奠定了良好的局面。
三、如何建設鈞臺鈞窯遺址公園
(一)準確定位,突出特色
建設鈞臺鈞窯遺址遺址公園,要以“注重文化挖掘、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旅游名片、開發體驗休閑項目”為指導,堅持“原真性、特色性、精品性、整體性、協調性”原則,秉承“彰顯歷史、傳承文化,打造千年禹州歷史文化制高點”的理念,通過深入挖掘禹州歷史文化尤其是鈞瓷文化的內涵,充分展示禹州的燦爛文明,突出鈞瓷文化特色,體現文化性和休閑性,將鈞臺鈞窯遺址開發成為一個感受禹州歷史文化的精品型旅游景區,成為禹州乃至河南省城市歷史文化旅游與休閑產業發展、城市品位提升的示范基地。目標是其打造為河南陶瓷文化休閑體驗旅游勝地、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和國家5A級景區,建設成為國際陶瓷研究中心、社會文化教育中心、知識培訓中心和青少年及市民的活動園地。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城市及周邊地區發展,最終將鈞臺鈞窯遺址公園及周邊地區建設成以鈞官窯遺址博物館為核心的、獨具特色的旅游觀光景點群。
(二)搞好規劃,分步實施
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遺址保護,根據確定的遺址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盡快編制完成《鈞臺鈞窯遺址保護規劃》。規劃應以“感悟歷史、延續文脈”為理念,堅持“嚴格保護、可識別性、可逆可還原性”原則,采取“連片保護、分期發展”的保護發展模式[2],宜對不同類別的重要遺跡采取不同的保護方式。遺址以標本陳列為主,選擇窯址和作坊,按時代序列性展示,展示以模擬原始窯爐和作坊及生態植被、生態建筑為依據,遺址公園內將來發掘部分可采取邊發掘、邊研究、邊展示的方式進行保護和展示。體現鈞窯的歷史地位、彰顯其文化價值、弘揚其文化精神;體現鈞窯文化多樣性、價值獨特性、歷史廣博性及優美的生態環境相互融合,凸顯地方特色;以時代精神體現鈞窯生態環境,保持其原真性、原始性、基礎性,符合生態、環保、節能等時代要求。
(三)統籌規劃,整體開發
按照遺址保護和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進行科學、合理的統籌策劃。鈞臺鈞窯遺址保護開發應在現有基礎上規劃整治周邊環境,完善旅游服務設施,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和接待能力。要以禹州獨特的地域文化為內容,圍繞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來規劃設計,同步開發相關旅游項目和服務項目,統一配套基礎設施,做到旅游六要素的科學合理配套,豐富博物館旅游活動的內容,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品牌,成為禹州、河南乃至國家的名片。
(四)以點帶面,共同發展
在保護開發鈞臺鈞窯遺址的同時,應將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與神垕古鎮、潁河景觀帶、鈞瓷一條街、古玩城、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古鈞臺、禹王廟、禹王鎖蛟井、陽翟城墻、森林植物園、中國鈞瓷文化苑等文物遺跡和旅游景點統籌考慮,科學謀劃,打造鈞臺鈞窯遺址公園和國家5A級景區,并以鈞臺鈞窯遺址公園為龍頭,帶動神垕古鎮、潁河景觀帶、中國鈞瓷文化苑及其周邊的整體發展,促進我市文化與旅游的深入融合,使布局更合理、功能更集中、結構更優化、效益更突出,從而增強鈞臺鈞窯遺址公園的綜合競爭力,提升禹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五)政府主導,多方參與
以文物保護為中心,通過合理規劃建設遺址區、建設鈞窯遺址公園和鈞官窯路仿宋一條街,分流遺址保護區內的人口和產業,改善當地人文景觀和生態環境,由此帶動周邊可建設用地綜合效益的提高,使當地民眾直接受益,并“反哺”大遺址保護,實現大遺址保護區與周邊地區的全面和諧發展。同時動員各方共同參與建設,除規劃、國土、旅游、環保、陶瓷局等相關單位外,邀請文物、規劃、旅游等方面的專家和遺址所涉及的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聽取他們的意見和訴求,從而確保遺址保護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的協同發展、和諧發展。
四、結語
古遺址作為我國古文明的主體和典型代表,是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其極具特色的環境景觀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文化旅游資源。建設遺址公園應是目前保護、開發和利用古遺址,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歷史文化尤其是傳統的特色文化,使古遺址與人類現代文明相適應最為有效的途徑。鈞臺鈞窯遺址是鈞窯在北宋鼎盛時期的典型代表所留下的遺存,體現了禹州先民杰出的智慧和創造力。因此,以鈞官窯址博物館為突破口來建設鈞臺鈞窯遺址公園,探討在遺址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之間如何實現經濟與社會、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發展,進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的持續健康發展,是值得我們今后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朱曉渭.國外經驗對陜西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啟示[J].江漢考古,2011(02).
[2]王軍.遺址公園模式在城市遺址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09(9).
[3]單霽翔.大型考古遺址公園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0(1).
[4]關于建設耀州窯考古遺址公園的思考.耀州窯博物館,http://www.yzybwg.com/content/?74_2.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