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梅
【摘 要】目前基層博物館藏品單一、數量少,對觀眾的吸引力逐漸降低,而民間收藏方興未艾,藏品豐富但無處安身,兩者可互為補充。基層博物館與民間收藏相結合,不僅能充實和補缺基層博物館館藏,還能推動整個文博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基層博物館 民間收藏 結合發展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對于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加,國家對文博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近幾年興建了許多新的博物館。根據國家文物局2017年公布的《2015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統計,全國現有4626家博物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屬于市縣級的基層博物館。隨著國家免費開放政策的實施,這些博物館已經成為了基層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公共文化服務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由于國家給予的支持力度有限,這些基層中小型博物館在發展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主要有:
①經費不足。博物館免費開放的經費主要是國家撥款和地方補助,尤其是基層博物館,地方補助有限,其他途徑籌措經費又非常困難。而經費又是博物館其他各項工作有效開展的基礎,資金不足就制約著文物征集、展覽展出、人員配備等活動的運行。
②專業技術人才缺乏。人才問題是博物館發展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尤其是基層博物館,很難吸引和留住優秀的專業人才。許多市縣級基層博物館都是這幾年興建起來的,人員大多是剛剛配備到這個行業的,經驗不足而且能力有限,短時間內難以培養出專業的文物修復和保護方面的人才。
③布展缺乏新意。基層博物館在館藏文物數量和質量上都不占優勢,藏品單一、數量少、缺乏精品。即使發掘出精品,也因為受安保等條件限制,一般都由上級館保存、展覽。布展方面,大都是簡單的陳列,由于缺少必要的藏品支撐,又受到技術、人才的制約,同時缺乏科技支持,很難推陳出新,舉辦具有較大吸引力的展覽。
④對觀眾的吸引力降低。受前幾條的影響以及地域的限制,參觀人數逐漸走低。博物館陳列布展更新比較慢,又受經費和藏品的限制,換展少,一般觀眾參觀一兩次后很難有興趣再去。除去一些旅游熱點和流動人員較多的地區,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出現整體低迷狀態。
基層博物館如何豐富藏品,讓展覽陳列出新,吸引更多觀眾多次走進館內參觀,保證一定的參觀流量,筆者認為與民間收藏結合是一個很好的探索。
我國普遍的民間收藏始于經濟建設,興于改革開放后,由于古玩市場的建立和開放,為民間收藏提供了可能。一般收藏的目的有投資和個人愛好兩種,我們主要講的是收藏愛好者這部分,一般收藏愛好者的收藏特點有:他們受職業、經濟和認識的局限,收藏的文物層次和品級都不高,但是內容豐富,較為貼近生活,大都反映了當地群眾生活歷史的變遷。一般收藏者最后在處置這些收藏品的時候都會出現一些困難:選擇留給子女,許多子女沒有這方面的興趣愛好,擺放和保存都有困難;選擇變賣,一是舍不得,二是很多東西都沒有市場。這時候捐贈給當地博物館是個不錯的選擇。
以筆者所在的安州區博物館為例,隨著物質條件的提高,群眾的精神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很多人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面,本轄區內有許多收藏愛好者,有著幾十年的收藏歷史。高先坤老先生是安州轄區內的基層派出所退休員工,平時喜歡收藏一些錢幣、票據以及大量的報紙圖書等。這些給他生活帶來了許多樂趣,同時也給他晚年生活帶來煩惱,幾十年的收藏,首先保存就是一個問題,許多東西已經發霉生銹了,急需處理,現在年紀大了清理起來也費勁,最后在子女的支持下決定把他畢生的收藏都捐獻給安州區博物館。博物館高度重視,把這些收藏整理出來,專門舉辦了高先坤個人收藏展,在開展的時候特別邀請了高老先生和他的家人參加,為他頒發了捐贈證書。這個展覽也得到觀眾的喜愛,因為這些藏品都是幾十年前大家一起經歷并使用過的,所以倍感親切。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我們的生活用品不斷更新,許多留有我們生活印記的物品都被迅速淘汰掉,這些收藏把我們拉回了曾經共同經歷的時代。這是基層博物館與民間收藏結合的成功例子。高老先生告訴我們,沒想到他的收藏能找到這么好的歸宿,很多東西沒有實際意義,賣也賣不掉,送人也沒人要,扔掉更可惜,看著它們變壞,心里很難過,現在送到當地博物館,有了專業的保存,而且還為它們舉辦了專門的展覽,這是他沒想到的。現在他走進博物館把這些東西介紹給觀眾的時候真的是如數家珍。
一般基層博物館藏品單一、數量少,而民間收藏家藏品豐富多彩但無處安身,兩者有很強的互補性。在基層博物館和民間收藏結合方面,如何做到雙贏,既充實博物館的收藏,吸引觀眾走進博物館同時也能滿足收藏者的需求,筆者有以下幾條建議:
①博物館應該主動走出去,了解民間收藏情況,了解收藏者的意愿,鼓勵他們與博物館交流,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民間收藏文物對于承載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國家的文物局高度重視。國家文物局近期連續召開座談會,傾聽各方聲音,了解各方訴求,從現實出發,研究制訂具有操作性和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推動解決制約文物合法收藏、流通的瓶頸問題。國家剛剛完成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本次普查的對象主要是國有單位的收藏,需要掌握民間收藏的情況才能真正完全摸清家底,最終才能制定出完善的文物保護的政策,在此基礎上更好發揮文物信息的價值和作用,服務人民群眾。
②鼓勵民間捐贈,完善博物館捐贈制度。相對于民間一般收藏愛好者,博物館更能專業妥善地處理文物,使文物發揮最大的效用。基層博物館也可以通過民間捐贈來補充館藏,彌補自身藏品單一、數量少的缺點。對于愿意捐獻的收藏者,應該多做工作,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安排專人整理、登記捐獻物品,對于有條件的可以舉辦專門的展覽,沒有條件的可以舉辦聯合展出,展覽捐贈者物品時須注明捐贈者。建立鼓勵有獎上交制度和榮譽捐贈制度,可以依法以舉辦者或者捐贈者的姓名命名博物館的館廳或者其他設施。給捐贈者頒發捐贈證書,條件允許還可以制作紀念品,聘請他們作為志愿者,義務為觀眾講解收藏品背后的故事。
③支持和鼓勵民間收藏者舉辦專題展覽,市縣級基層博物館可以探索多元合作辦展模式。國家正在積極引導民間收藏朝健康方向發展,與基層博物館合作是很好的結合,不僅有利于激發社會活力,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豐富基層博物館的展覽,增強吸引力。基層博物館較于大型博物館有更強的靈活性,方便調整布展方向,更容易與民間收藏者一起舉辦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展覽。
④組建收藏愛好者協會,借助博物館平臺加強文物宣傳教育和共同研究交流。民間收藏反映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群眾生活的變遷,并為研究當地的經濟、文化和歷史提供重要依據。民間收藏文物和國家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同樣具有保存、研究和宣傳教育的作用和意義,博物館應該起到良好的橋梁作用,幫助民間收藏向社會展示,充分發揮民間收藏在文物保護,文化研究傳播中的作用。
《博物館條例》中明確指出博物館開展社會服務應當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基層博物館更應該主動思考,多渠道發揮博物館功能,探索出一條與民間收藏結合發展的道路,相互促進,吸引群眾走入博物館,共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推動文博事業的發展,滿足公民不斷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
參考文獻:
[1]周燕文.對中小型博物館發展中面臨困境及對策的思考[J].文化產業,2014,(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