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紅
摘要:恰當的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鞏固知識,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而且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心智技能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進一步有機化。
關鍵詞:物理課堂;提問藝術;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7-0021
課堂提問不僅是優化課堂的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若能恰如其分的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開啟學生的心靈,誘發學生的思考。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是否有效,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下面,筆者就這幾年的教學經驗針對課堂提問進行簡要探討:
一、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
1. 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主要問題都必須是在課前精心設計好的,問題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克服難點、發展能力、學會學習,要有代表性,能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創設問題情境,教師應“慷慨”地提供思維加工的原料,通過回憶已有知識、演示實驗、敘述現象、出示練習題、閱讀資料、觀察掛圖、實驗活動等,用準確、清晰、簡明的語言提出問題,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目的。
2. 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師要善于把教學內容本身的矛盾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間的矛盾作為設計問題的突破口,啟發學生去探究“為什么”,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化。如“物體的浮與沉”一節的教學,一開始教師就提出:“木塊放在水里為什么總是浮在上面,鐵塊放在水里為什么總是下沉?”學生回答:“因為鐵重而木塊輕。”教師接著問:“把重10牛的鐵塊和重10牛的木塊都放進水里,為什么木塊浮上來,鐵塊卻沉下去呢?”這一問,學生對生活經驗“因鐵重而下沉”產生了懷疑,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二、課堂提問要有指向性
教師有目的地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增強學習物理的動力。例如,“在測小燈泡的電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提一問題:1. 如何設計測小燈泡電阻的電路?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全班陷入苦思冥想,無人能回答出來,這時教師點撥提問:2. 電路的基本組成部分有哪些?3. 測小燈泡電阻的原理是什么?4. 物理中常用怎樣的方法減小誤差?由于后三個問題是已學過的知識,所以班上的學生回答得非常踴躍和順暢。隨后,教師又把第1個問題提出來:剛才那些問題大家回答得非常好!這回你們可以設計出測小燈泡電阻的電路了吧?立刻班上有許多學生舉手示意回答,教學效果非常好。本節課中,設計測小燈泡電阻的電路圖是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教師周密地設計了四個問題,教師先提出的第①個問題,并不急于要求學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突出、明確思維的方向,隨后,教師再提出一系列小問題②③④做鋪墊,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難點就這樣由幾個由大到小的問題組合,構成一個指向明確、具有適當容量的“問題鏈”,在兩分鐘內輕松突破了難點的同時打通了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有序地思考,獲得知識,建立知識系統,掌握學習方法,能力得到良性遷移。
三、提問要突出重點
1. 抓住教學重點,不在枝節問題上周旋。2. 抓住知識的難點設問,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如在學習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慣性”后,學生由于頭腦中早已有了與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理論類似的觀念,不能正確運用“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去解釋原來已處于運動狀態的物體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運動情況,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問:“你坐在向前勻速直線運動的汽車里,將手中的鑰匙豎直向上拋出,當鑰匙落下時,是落在手里,還是落在手后面?為什么?”引導學生克服“鑰匙拋出后,雖然在豎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運動,但水平方向上它還將保持拋出時鑰匙隨汽車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這一認識難點。
四、課堂提問要把握時機
課堂提問要把握好時機,一方面要看課堂教學的內容,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注意力等實際情況。因此,課堂提問應有靈活性。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多數情況下提問后要停頓一會兒,有經驗的教師常在提問后環顧全班,一些非語言性的暗示也可告訴教師,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如果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或者學生準備回答問題時,他會嘴微張,身體稍前傾,眼睛也睜得更大一些;或者會抬起頭微笑,這表明他對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有把握;而對聽到問題后低頭或躲避教師目光的同學,則可能他對這一問題不會。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停頓的期間,要尋找學生的這些表現。當學生對問題不能正確回答時,提示與探詢是必要手段,對學生答案中出現的錯誤或不確切的內容,或者思維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時給以提示。
五、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就是要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體驗參與和成功帶來的愉悅。提問對應答人數要有量的要求,每個問題根據難易及重要程度提問1至3人,形成討論的氛圍。每節課要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回答,特別要考慮中低程度學生的參與面,選擇有利于發揮學生特長的時機讓他們參與,爭取每節課全班大多數學生能有解答問題的機會,更好地激發班級群體積極思維的熱情。課堂提問不能滿足于個別學生的回答。對個別學生的回答,無論正確與錯誤,教師都要考慮這種回答與全班大多數學生的理解是什么關系。如果個別學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數學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個別學生的回答需要矯正,那么他所存在的問題是否代表著多數學生?只有把這些情況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學生實際,緊緊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精心設計提問方式,起疑開竇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何優化課堂提問,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討的課題。
(作者單位:陜西省靖邊縣第六中學 718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