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銀屏 胡凱文 王伊光
[摘要] 中醫藥全球化發展近年來進入新常態,中醫藥國際交流增長趨緩,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醫藥全球化發展迎來新機遇,也給中醫醫院國際合作與交流模式帶來新挑戰。本文分析中醫藥國際化面臨的問題與難點,結合北京某三甲中醫院國際合作與交流相關實際經驗,通過開展傳統醫藥海外中心建設、醫療服務、科研合作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共同協作,不斷擴大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提升中醫藥合作交流的水平,為構建中醫藥國際合作交流平臺提出幾點建議:以中醫藥文化傳播為根基,以中醫藥標準化與知識產權戰略協同發展為前提,重點培養中醫藥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積極推進國際間醫療機構中醫藥科研與技術合作,與國際友好共同構建中醫藥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長效機制,形成更加緊密務實的伙伴關系。
[關鍵詞] 一帶一路;中醫藥;國際合作與交流;平臺構建
[中圖分類號] R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8(a)-0084-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global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enters a new normal state,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TCM is slowing dow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the global development of TCM ushers in new opportunity, which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model of TCM hospita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TCM internationaliz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relevant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 a certain grade 3A TCM hospital, which were carrying out the collaboration of overseas central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medical service,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expand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communication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levels of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TCM, thu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platform of TCM: taking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TCM as found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CM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as premise, cultiva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ound talents of TCM as key points, actively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 of TCM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institutions, building long-term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TCM with international friendly, to form more close and pragmatic partnership.
[Key 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Platform construction
2013年9~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1]。中醫藥學作為中國古代科學的魁寶、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積極推動中醫藥全球化發展,有利于提高中醫藥對健康和疾病的認知方法和治療理念的國際社會認同感,同時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
1 中醫藥走出國門的難點
1.1 發展不均衡,接受度差異大
中醫藥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發展不均衡,各國立法及民眾認可程度存在較大差異。總體來說,中醫藥在東南亞地區得到政府及民眾的認可度較高,在中亞、西亞、非洲等地區中醫藥普遍缺乏立法及管理,而歐洲地區對中醫藥學的管理多以安全性為由,限制性法律法規較多,影響中醫藥國際合作的開展[2]。
中醫藥在海外有明確立法的國家包括新加坡和泰國。朝鮮、韓國、越南傳統醫學主要來源于我國的中醫藥學,目前也已被納入國家法定醫療保健體系[3]。英國是歐洲第一個正在對補充及替代醫學立法的國家,然而2011年,英國突然將中醫藥立法取消,至今仍處在停滯狀態。意大利只許針灸開展醫療活動。捷克、瑞典等其他歐洲國家沒有為中醫立法,也沒有相關監督管理機構[4]。endprint
由于各國文化背景不同,對中醫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盡相同。中醫藥學雖然古老,但并不落后,中醫凝結了中國古代醫者上千年的智慧,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天人合一、臟腑相關的整體觀辨證論治法,古往今來一直為人們的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發揮重要作用[5]。作為中醫文化發源地的中國,要把推廣中醫藥知識、弘揚中醫文化當成一種責任,突破現實種種障礙,讓西方正視東方醫學,接受中醫文化,善于運用多種診療方法為人們的健康服務。
1.2 中醫藥標準化尚未確立
目前,盡管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內的90多個國家制訂了植物藥檢測標準,但整體而言,主要還是參照西藥標準而制訂的[6]。實踐證明,中醫藥相關產品的藥理毒理、臨床評價、產品注冊、質量控制與生產工藝等標準都不能完全照搬現代西藥。具備中醫藥特色、被世界各國普遍認同的標準規范尚未建立,阻礙了中醫藥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展。
1.3 國際合作缺乏深度和廣度,甚至仍存在貿易壁壘
中醫藥國際合作在海外中心建設、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等方面有待于進一步加強,世界眼里的中醫藥依然神秘,中醫思維沒有被其他國家普遍認可。許多國家在立法認可和規范中醫藥時,在技術上運用法律法規設置貿易壁壘,使得中醫藥準入面臨許多新的困難[7]。
2 以北京某三甲中醫院為例,探索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的平臺搭建
“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其本質是中醫藥文化輸出。加強中醫藥文化交流、思想交流,才能提高中醫藥對健康和疾病的辨識方法和治療理念的國際認同感。在此前提下,北京某三甲中醫院積極開展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嘗試在醫院規模范圍內,以醫院中醫特色科室、重點學科、重點專科項目為依托逐步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從雛形走向成熟,努力形成常態化機制,不斷擴大中醫藥國際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2.1 樹立國際品牌形象
從文化功能定位來講,醫院主要是通過參加中醫藥展覽、邀請國際醫學專家來華參觀中醫院、舉辦中醫健康講座論壇等,從不同角度使世界人民感受中醫藥在養生保健、防治疾病等方面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該院每年參加京交會,展位布置獨具中醫傳統特色,吸引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參觀。分發印有介紹中醫藥科普知識傳單,展示珍貴中藥材,向參展國家代表展示中醫藥文化獨特魅力。經常以科研項目為依托,邀請來自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的醫學專家到醫院舉辦學術交流會,深入了解中醫治療疾病的機制和特色診療手法,觀摩體驗過中醫特色治療的外國專家無不稱贊中醫顯奇效。
2.2 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
近年來,中醫藥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醫療、保健、教育、科研、文化、產業“六位一體”協同發展[8],植根于五千年傳統文化的中醫藥得到了長足進步。中醫特色核心就是“以人為本”,通過調動和調節人體自身的功能來治療疾病[9]。中醫治療方法也有多樣性,如針灸、推拿、拔罐、艾灸等內病外治法。在國際交流過程中應全面體現這些特色治療理念。
2.3 大力發展中醫海外學生培養項目
中醫類醫學院對海外留學生的培養,有利于向世界范圍傳播中醫文化,成為中醫藥國際化的重要窗口,將中醫哲學觀點與中醫思維納入到海外留學生培養重點內容中來,使中醫成為多元文化的載體,推動我國中醫藥事業走向世界。
以這家三甲中醫院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中醫-生物”雙學士學位項目為例。此項目是在世界50強高校中開設的第一個中醫學專業本科教育,學制5年,采用“3+2”模式,前3年在南洋理工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學習生物學、西醫學和中醫基礎課程,后2年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學習中醫臨床課程,進行畢業實習。畢業生獲得由南洋理工大學授予的生物學學士學位和北京中醫藥大學授予的醫學學士學位。自2010年至2014年,5年間雙學位項目畢業生參加新加坡執業醫師考試的通過率分別為96.6%、96.1%、86.8%、92%、98%(新加坡本地通過率約為50%),體現出該項目扎實的教學質量與可喜的教育成果。
從項目啟動至2015年招收學生情況統計見表1。
對海外中醫藥臨床人才培養,醫院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針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不深的留學生,實行“以文化解讀中醫”的教學理念,先從中國古代歷史入手,學習中國文學經典,在課程中增設中國古漢語、中醫理論和臨床、中國古典哲學等課程,以彌補學生學習中醫藥的文化基礎薄弱問題,使學生從文化源頭上理解中醫,成為中醫真正的“傳教士”。
“生物-中醫”雙學位人才的培養實行本科生導師制,遵照“因材施教”原則,充分利用醫院的臨床教學資源,突出中醫臨床特色,強化導師中醫臨床經驗的傳授,對留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見習帶教包括門診帶教和病房帶教,實行三段帶教法,分為觀診階段、助診階段和試診階段。觀診階段是指教師示范學生觀摩,助診階段是指師生互動教師指導,試診階段是指學生獨立應診教師點評[10-11]。體現醫院重視中醫臨床帶教學習,重點培養留學生中醫思維與中醫臨床實踐能力的教育理念。
2.4 創建海外中醫中心
海外中醫中心的建立是適應文化強國需要,適應中醫全球化發展需要,適應中醫藥發展規劃綱要意見[12]。
俄羅斯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推動中俄中醫藥合作具有重要意義。自2013年6月起,北京中醫藥大學同俄方開始共同協商在圣彼得堡創辦“中醫中心”的合作項目,進行中醫藥診療及學術交流,共同開展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等合作,這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努力踐行。2014年9月徐安龍校長與俄方在俄羅斯簽署《北京中醫藥大學圣彼得堡中醫中心合作協議》,合作雙方在烏里揚斯克受到了劉延東副總理的接見。
中醫藥在海外國家的合法化,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必要條件。經過3年的努力,圣彼得堡中醫中心獲得俄羅斯杜馬下屬權威機構——傳統及民族醫學專家委員會頒發的中醫康復保健資格認證;獲得圣彼得堡州政府醫療衛生委員會頒發的俄羅斯聯邦醫院執照,北京中醫藥大學學歷也獲得俄羅斯杜馬下屬權威機構——傳統及民族醫學專家委員會認證,并頒布醫生資格認證證書。中醫中心現已獲得了圣彼得堡州政府醫院資質認證,并與俄羅斯聯邦最大保險公司Росгосстрах簽約,中醫中心正式納入俄羅斯醫保系統,成為第一家納入俄醫保體系的中醫機構。endprint
3 構建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的幾點建議
3.1 借勢“一帶一路”,弘揚中醫文化
“一帶一路”構想不僅為古老的絲綢之路締造了嶄新的未來,也為中醫藥文化傳播指明了方向。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域接近,文化互通,疾病譜相似,對于中醫藥認同感較強,具有中醫藥文化推廣的現實基礎,我們要借助“一帶一路”良好契機,提高中醫藥文化國際影響力。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要促進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就要在當地進行必要的宣傳,借助媒體的力量,吸引外國人眼球。中央電視臺已在美國推出24 h英文頻道,新華社已在全球設立上百家分社而《中國日報》在全球多個地區出版發行。有效運用媒體宣傳,在提升中醫藥文化推廣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3-14]。例如針灸得以在世界各地受到廣泛認可與1971年中國向世界宣布針刺麻醉效果的歷史事件密不可分。屠呦呦教授青蒿素提取與成功用以治療瘧疾,體現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合理的宣傳可以反映出某個典型事例對某項事業或行業的巨大推動作用。
3.2 重點培養中醫藥國際化人才
當今世界科技、信息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中醫藥如何保持長久活力和生命力?需要依靠千千萬萬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繼續引領中醫走向世界,走向未來。這就要求中醫高校采取多樣化教育舉措培養既有扎實的中醫藥專業知識,又有良好的外語基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中醫藥綜合性人才。
3.2.1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循序漸進地培養留學生 轉變填鴨式教學模式,將中醫古代“整體觀念”作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指導思想,發源于中國古代哲學萬物同源異構和普遍聯系的觀念,強調人體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聯系性和統一性,并貫穿于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養生、防治等各個方面[15]。循序漸進地培養來華留學生“中醫文化-中醫理論-中醫思維”不斷滲透理解,將“整體觀念”貫穿到來華留學生中醫教學體系中。發揮留學生天然的母語優勢、本土文化優勢,將中醫理念轉化為留學生的一項技能,學以致用,從心理上接受中醫,更多地在臨床上運用中醫。“多臨床,早臨床”善于引用案例教學,使留學生實現從“知曉”轉化到“思考”的思維擴展過程。這種知識嫁接和知識創造可以練就學生在各種情況和條件下具備尋求未知領域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實在的教學內容領悟中醫的神奇與靈驗,讀懂中醫,并將中醫繼續傳承下去,使中醫為更多的人群服務。
3.2.2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匯編高水平中醫藥雙語教材 北京中醫藥大學留學生主要來自東南亞地區,針灸學院中東地區學生居多,他們使用各種語言,擁有多種文化背景,對他們的教育不能僅限于專業領域知識灌輸,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理解并且逐漸融入中國文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中醫文化的理解。如許多中醫藥典籍是由古漢語寫成,并且有獨特的理論,很多詞匯只在中醫藥學里才有,外語很難準確表達。這就要求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具有極高的翻譯水平,不僅能圓熟運用外語講課,還要深諳中醫理論和臨床,理解其義,才能在翻譯語中再現古文經典真正含義。只有這樣,教師講課內容才是精準的、完整的,留學生在專業上的疑問也會盡快得以解決。
3.2.3 擴大中醫藥國際化人才交流規模 培養中醫藥國際化人才,促進中醫復合型人才國際間交流,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中醫藥交換生項目。北京中醫藥大學與澳大利亞新悉尼大學的合作就是一個成功案例。雙方通過共享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優渥的教育資源,實現資源融合,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交換生數量不斷增加,高校間合作越來越密切深入。更重要的條件是,國際化人才交流離不開國家政策支持,國家經濟上的支持,通過基金或者科研項目資助國際交流,積極拓寬中醫藥國際化人才交流的渠道,為人才提供良好發展平臺。建議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老子學院,為國際化人才繼續教育和知識可持續性提供適宜的環境與條件,不斷提高自身水平。
3.3 積極開展中醫藥國際科研項目合作
中醫藥具有五千年傳統,蘊藏無數人類對抗疾病的寶貴經驗,現代醫學科研引古證今,具有實際意義。研究中醫古典文獻應注重搜集整理,并妥善保存,在現代醫學中逐步去驗證中醫傳統文獻、驗方的正確性。提倡傳承式的中醫科研,是通過科研振興中醫,是中醫走向國際化的有效途徑。
全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的中醫研究體系。加強中醫臨床研究過程中的數據管理,提高中醫臨床研究質量。我國的中醫臨床研究應有效運用信息化技術,積極開發和更新臨床數據管理軟件并大力推廣應用,推動中醫臨床研究的信息化進程;培養具有扎實中醫藥專業知識,又懂得現代醫學科學,并具有外語溝通能力的高端復合型中醫科研人才隊伍,充分將中醫與國際化現代醫學科學結合起來;創建設施與管理體系一流的醫學實驗室和研究基地,運用當前指導醫學實驗室建立完善和先進質量管理體系的最適用的標準來搭建現代中醫研究平臺[15];加大對現代中醫研究的科研費用支持力度,加快中醫藥研究成果轉化的進度。
3.4 中醫藥全球化要以中醫藥標準化與知識產權戰略協同發展為前提
根據”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國際國內形勢,中醫藥全球化面臨重要機遇和巨大挑戰,然而,中醫走向世界還要有目標國家的法律保護,設置完備的監管體系,打破貿易壁壘,尊重知識產權,平衡各方利益,保證中醫合法性、公益性、科學性。
對中醫海外醫療機構、全球中醫教育形式、中醫藥科研機構、中醫醫師國際執業許可、中醫藥名詞多語種翻譯等等分類進行標準化制訂。在標準中更好地體現中醫特色,注重中醫藥的發展規律,在條文設計原則和內容上最大化保留中醫特色,從而促進和引導中醫藥安全穩定地在海外發展,又被當地人民從認知上理解和接受,造福于世界人民!
4 結語
“一帶一路”與古代絲綢之路有著明顯的繼承性[16],帶著沿線各國經濟技術交流的基因,再次激發中國古樸的“全球化”萌芽。有了絲綢之路才有四大發明西傳,才會有現代文明發展的動力。時光流轉,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化的新環境下,重走絲路,各國再次聯合,共建共享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進行經濟、科學與文化交融,增強國家軟實力,這是中國為振興全球經濟與文化注入的最強正能量!endprint
在”一帶一路”倡議指引下,中醫藥國際間合作落地,推動中醫藥文化植根于海外,提升中醫學魅力。借助中醫藥合作交流平臺,提倡多種形式、多種渠道推動中醫藥事業國際化發展。中醫想發展,就要順應歷史潮流,走中醫現代化發展道路,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時代的要求,中醫既要走國際化之路,又要保留中醫特色,既要融合現代醫學的科技手段,又要堅守獨立的中醫思維、經驗及技藝。通過建立結構合理的國際交流平臺,中醫藥文化在絢爛的國際舞臺上必然會大放異彩,煥發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向洪,李向前.新絲路新夢想“一帶一路”戰略知識讀本[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5.
[2] 劉衛東.“一帶一路”戰略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5):538-544.
[3] 劉銅華,肖詩鷹.國內外中藥市場分析[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86-87.
[4] 左言富.中醫藥在世界的發展現狀與展望[J].江蘇中醫藥,2005,26(5):1-6.
[5] 許中偉.西方國家中醫藥立法比較淺談[J].法制與社會,2007,3(5):366-367.
[6]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中藥國際化辦公室.美國的補充與替代醫學概況[J].亞太傳統醫藥,2006,2(5):28-38.
[7] 胡艷敏,崔蒙,趙英凱,等.中印兩國傳統醫學醫療資源與服務現狀分析[J].國際中醫藥雜志,2014,36(3):197-200.
[8] 王尚勇,孔丹妹.中醫藥在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現狀(上)[J].亞太傳統醫藥,2006,2(8):5-23.
[9] 程霞.針灸與中醫在加拿大的立法、教育和行醫概況[J].天津中醫藥,2013,30(9):569-571.
[10] 薄彤,聶靜怡.PBL教學模式與留學生中醫文化教學[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0(2):115-116.
[11] 周鴻艷,宋誠摯.中醫學思維模式簡論[J].中醫藥學報,2006,34(6):6-7.
[12] 楊莉,于海兵,耿冬梅,等.對中醫院校留學生中醫思維培養的認識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2):150-151.
[13] 張永鵬.科學發展觀與中國醫藥學展望[M].北京:第3屆中醫藥發展論壇會刊,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中國民族衛生協會,2008:95-96.
[14] 孫秀寧,汲蕊,李瑞芳,等.對醫學本科生進行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和體會[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2):220-222.
[15] 夏偉瑜,彭華山,章懷奮.開展藥物臨床試驗以促進臨床科研工作的發展[J].中南藥學,2015,13(8):884-885.
[16] 馮并.“一帶一路”全球發展的中國邏輯[M].北京: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2015.
(收稿日期:2017-03-22 本文編輯:張瑜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