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彬
摘要: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處于基礎和核心地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歷來是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一定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實現有效的閱讀教學。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讀賞并重,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文本,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學情;以生為本;閱讀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7-0065
筆者在執教《春》這一經典課文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理念優化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實現“有效的閱讀教學”。“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讀賞并重,提升核心素養,在以學生的主體為基礎上,深入探究文本,學生有了體驗與感悟,才能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一、關注學情,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
學情是教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關注學情就要求教師聚焦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需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思考影響學生有效學習的各種因素。課改已經多年了,但在教學中很少有教師專門針對學生的學情來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就教材而教教材,教學脫離學生的實際,這樣的教學自然是空洞無力的,故此也就不可能真正有效。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作者用明麗的色彩詞語,生動形象的描寫,動靜結合的畫面,準確的修辭手法,為我們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勃、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
這篇文章動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從正面和側面等多角度,全方位展現了春色之美,字里行間洋溢著對春天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這篇文章是學生進入初中學習的第一篇課文,為此,在課前筆者設計了學情問卷,問卷內容如下:1. 說說你所了解的朱自清?2. 你覺得本文要怎樣朗讀,才能讀出美感,讀出抑揚頓挫的節奏韻味?3. 春天是同學們熟悉又喜愛的季節,請說說你的切身體驗和感受?4. 讀完這篇課文,你認為作者想要表達什么?5. 你對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是怎樣理解的?6. 你對本文最感興趣的內容是什么?7. 在閱讀這篇散文的過程中,你有哪些疑惑需要教師幫助,請陳述。
經過對學生學情問卷的分析:全班85%的學生對作者都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50%的學生認為只要大聲朗讀就可以了,只有30%的學生認為應有感情地朗讀,唯獨一個學生認為要把握好重音和停連;87%的學生都說出了自己的切身體驗與感受;70%的學生認為作者要表達的是對春天的贊美與喜愛之情,50%的學生對修辭手法的應用與理解不恰當;對課文最感興趣的內容的共同點有三點:(1)對春天的描繪占35%;(2)優美的語言占33%;(3)濃烈的情感占30%;全班同學提出的具有共性的疑惑是:①只能直覺意會“美”而不能言傳“美”?②對比喻、擬人、排比修辭手法作用不能理解?③對“一點點黃暈的光”這一句不能理解?④對課文中的細筆細繪不能賞析?
針對學生的學情,筆者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目標:第一,積累文中的重要詞語。第二,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應用及其表達作用。第三,正確誦讀,形成語感。第四,體會美妙詞語的應用,學習美句的賞析。第五,領略春天的美,培養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第六,感受作者對春的贊美之情,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美、發現美、創造美。
依據課前學情問卷,確定了相應的教學目標,當然還需要教師關注課堂學情,重視作業的設計等。
二、以生為本,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程明確指出:“閱讀時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時間,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還特別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要求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要“以生為本”。
《春》的教學重點是朗讀課文,把握重音和停連;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體會文本優美的情境;品味優美語句,積累語言;深入學習比喻修辭手法。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學生談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從而導入新課。
筆者讓學生誦讀文本,感知內容。首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教師做閱讀指導:基本語調應是輕盈的,表達盼春的喜悅之情時應用愉悅歡快柔美的語調,表達對春天的喜愛欣賞時應用輕松明快的語調,表達對春天的贊美時應用高昂的語調。然后分組誦讀,評出優秀者,同時提出要求:在誦讀的基礎上,默讀文本,領會情感,教師只是提出要求,文章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其次精讀文本,整體感知,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分組探究,從而品析賞鑒。然后回讀文本,賞析總結。
誦讀文本,對于理解作品,陶冶情操,培養能力,提高核心素養,都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在教《春》的時候,筆者采用了“誦讀——默讀——精讀——回讀——悟讀”的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內容,領會情感,讓學生反復地讀,貼近文本,親近語言。以生為本,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通過“關注學情、以生為本”的方式和路徑對《春》進行教學,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以提升與構建,實現了有效的閱讀教學。
注:本文系曲靖市十二五規劃課題《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研究》研究成果,立項編號QJ15022。
(作者單位:云南省羅平縣羅雄第一中學 6558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