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將具體分析影子銀行的發展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將分別三個層面貨幣的供應范圍不再清晰、貨幣的傳導機制弱化以及貨幣的供應與終極目標來解讀這一影響,并針對這些不利影響,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用更加廣泛宏觀指標,并適當地傾向于中間指標,使得貨幣政策更為完善,使得影子銀行的監管作用更加規范。
關鍵詞:影子銀行;貨幣供給量;信用傳導
從2008年起,世界上主要的影子銀行的規模不斷擴張,在國民經濟的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斷地增長,影響范圍和影響力越來越大,因此,影子銀行的監管受到各國的重視,不斷采用各種手段對其加強監管力度。
一、影子銀行的概述
從當前的情況看,對于影子銀行,還沒有權威的定義,從當前的市場發布出來的與影子銀行相關的權威數據是來自中國銀行公布出來的社會融資量,從中發現影子銀行一部分的規模數據,比如信托和委托貸款,以及未兌現的承兌匯票,除此之外,民間的融資業務、銀信以及銀證等業務業屬于影子銀行的業務。在本文內將國內的影子銀行的范圍界定為“除了商業銀行的本外幣貸款之外,所有的融資方式”。從具體的實踐來看,影子銀行的業務實質與商業銀行的影子業務,一些非金融機構借助商業銀行參與到影子業務中,這些業務主要來源是以銀信合作的方式和民間金融的方式, 比如高利貸、小額貸款公司等。
二、影子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一)貨幣供應范圍模糊
當國內的影子銀行大規模地擴張的時候,貨幣的供給量受到極大的影響,出現這種影子銀行,使得貨幣的供應范圍不再清晰明了,貨幣的供應量等信貸指標的可控性和可測性都大大降低,這是因為,影子銀行的產品業務類型越來越多,加上它本身的信貸創造出來的效應,使得各不相同的貨幣層次的邊界更加模糊,對于貨幣的供給量的預測更加困難。
影子銀行不斷擴大的規模,使得貨幣和金融資產的替代性不斷提高。現在,存款類型的金融產品被大規模地替代,加上民間貸款的小型企業的不斷涌現,很多金融工具都能執行一些貨幣的職能,并成為現實的購買力,成為更加廣義的貨幣,這就更加增加了各個層次貨幣間的范圍的界定,貨幣的界限更加模糊,貨幣的定義也越來越復雜。
(二)貨幣的傳導機制削弱
央行制定的傳導機制是用于控制貨幣的供應和流通的貨幣政策。央行通過這一政策工具對中介指標施行影響,對最終的目標加以調控。影子銀行不斷擴張的規模,它們自身的信用創造出的效應,改變了原來的商業銀行作為信用主體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對制定以及執行貨幣政策產生影響,使得貨幣政策產生的效果大大弱化。
1、貨幣乘數的穩定性降低
在傳統的貨幣的乘數論實施的前提是,將商業銀行作為社會上唯一的創造信用的主體,央行通過對貨幣乘數和基礎貨幣進行調控,從而對貨幣的供應量產生影響,貨幣政策因此對經濟產生影響。影子銀行出現后,商業銀行在融資體系中所占據的主導位置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影子銀行通過自身的信用創造,影響到貨幣的供給,這就使得傳統的信貸體系被弱化,央行如果還是沿用商業銀行的準備金來決定貨幣政策,就不能對金融題體系的流動產生有效的影響。
2、貨幣傳導的可控性降低
影子銀行的發展,使得貨幣傳導更加難以控制,貨幣政策對貨幣的傳導也相對滯后。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加速,金融創新不斷深化,商業銀行不斷擴大的自主經營權,出于對經營風險和經營效益的考慮,通過各種金融理財產品,來突破央行對信貸規模的限制,從而可以按照自身的需要和意愿,選擇相應的貸款對象,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影子銀行的業務出現,信貸投放量也大大擴大,貨幣政策的數量和傳導方向越發難以控制,因此,央行對貨幣控制的能力越來越弱。
在影子銀行的業務中,產品的結構越來越復雜,以及業務發展的模式趨于多元化,使得貨幣傳導的存在著嚴重的滯后性,而對于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也越來越困難。影子銀行的不斷增加的業務,對貨幣的傳導機制的主體產生影響,使得公眾和金融機構的投融資的行為也發生了變化,貨幣政策以及資產機構也變得復雜多變,使得貨幣傳導出現了不確定的時滯性。央行更加難以把握貨幣政策的調控時機,調控的效果也大大折扣。
(三)貨幣供應和最終目標的相關性
對于貨幣的調控方式,用貨幣政策來調控中介目標,從而實現最終目標,也就是保持幣值的穩定性,促進經濟的增長,保證就業率,使得國際收支平衡,但是影子銀行的出現,使得這一貨幣的調控力大大弱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貨幣創造效應,使得廣義貨幣量的數量增加
影子銀行相關的金融工具,存在著貨幣創造的效應,使得貨幣的供應范圍模糊,在實際中,新增的大量的貨幣量不斷增多,對使得廣義的貨幣量的真實性、可測性以及可控性都大大降低,而貨幣的供給量作為其中的中介目標,在貨幣政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人行調控基礎貨幣及其供應量有著直接的影響,削弱其調控力度,使得貨幣的供應和最終目標之間的相關性降低,貨幣政策實現最終目標也難以實現。
2、提高貨幣的流通速度,影響其流通性
影子銀行的快讀發展,加快了貨幣的周轉,提高了貨幣的使用率,但是貨幣的周轉效率對市場的流動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從而影響到市場上的投資和消費,因此,貨幣的供應量和最終目標之間的相關性大大降低。
三、政策建議
(一)將宏觀觀測指標擴大,適當傾斜于利率的中間指標
對于貨幣的供應量的范圍要適當地擴大,并將貨幣計量的框架進行修訂。影子銀行的發展會使得貨幣的供應范圍變的模糊,使得廣義的貨幣信貸指標的效果不斷弱化。在現行的銀行政策中,將社會的融資總量的指標,當做貨幣政策的觀測指標,對影子銀行的檢測不斷加大力度,但是這個指標的統計口徑并未包含影子銀行的所有規模,因此可以擴大觀測貨幣供應量的發內,對貨幣的計量框架進行及時的修訂,將具有貨幣功能的與影子銀行相關的的創新金融工具,加入到供應量的計量內,對統計融資規模指標的口徑擴大,實現與貨幣政策調控目標的定量對接。endprint
向利率的中間指標適當地傾斜,使得國內的貨幣傳導機制得以完善。國際上的有些國家將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通過這種利率來調節銀行的存款與貨幣總量,實現對貨幣市場的調控。近年來,國內也采用了相應的措施,對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的管制全面開放,加速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影子銀行催生出各種類型的金融產品,貨幣的供應量逐漸被利率所取代,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向利率的中間指標適當傾斜,使得貨幣的傳導機制進一步完善。
(二)建立起規范的影子銀行監管體系
有關機構的建立起宏觀嚴謹的監管體系,將影子銀行歸入到這一體系中,將影子銀行的發展業務加以明確,并對其進行分層監管,將具體的監管模塊進行明確的劃分,要高度重視的金融監管中的頂層設計,形成金融監管部、商務部以及地方性金融辦等統一的體系,并協調好各層次機構間的協調,實時更新相關的金融信息,避免信息的不對稱情況的發生。
四、結語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經濟要而蓬勃發展,P2P網貸等金融形式也迅速傳播開來,它們最為影子銀行的從屬,存在著較高的風險,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規范措施。國家應該根據這種新現象,健全相應的金融法規,保證他們的的金融行為在法律的規范內;創新風險控制的機制,建立起統一的規范的檢測指標;對網絡中的金融活動進行規范,金融機構不能超出其自身的經營范圍來開展互聯網的金融業務,對于用網絡技術從事違規的金融活動也要加以禁止。推進利率的市場化,對資金的定價權利和準入條件要不斷放寬,讓利率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市場的供求關系,要重視有價值的投資,建立起有保障、正規的銀行系統體系。
參考文獻:
[1]李新功.影子銀行對我國貨幣供應量影響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4(1):71-76.
[2]吳丹.影子銀行體系對我國貨幣供給量的影響[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5.
[3]葉子榮,趙煜堅.影子銀行信用創造功能對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貨幣空轉”說法的新回應[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109-118.
[4]賈真.影子銀行體系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D].東北財經大學,2015.
[5]吳越.影子銀行的發展對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14.
[6]馬玉菡.影子銀行發展對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和金融穩定性的影響研究[D].廣西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