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塔



喜歡拍膠片,這可能是不少熱愛影像文化小青年的愛好。但像楊小銀這樣因為喜歡拍膠片而辭職,把家底兒拿出來投產膠片的人可不多。
2017年初,楊小銀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嘗試性地生產了—種黑白膠卷,他給膠卷取名為“Time in tin”,可以直譯為“用罐子封印時間”。在愛好的支撐下,楊小銀成為了Time in tin的創始人。
一開始,楊小銀的初衷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對膠卷的需求,而后來決定將產品線“做大”,是因為“看到了膠片復蘇的勢頭”。對當下膠片的市場,他有著自己的判斷:“膠片在以前是作為工具存在的,大家必須使用它記錄影像,沒有替代品。而數碼技術的快速發展完全顛覆了膠片作為工具的價值,讓膠片在任何一方面都沒有優勢可言。作為工具的膠片就這么死了,而作為‘玩物的膠卷卻堅強地活了下來。”
做一款膠卷有多復雜?
楊小銀玩膠片很多年,2014年開始產生做膠卷的想法,但直到2017年,他才積累到足夠多的資源把項目立起來。
做一款膠卷有多復雜呢?實驗工藝、聯系供應鏈、資本預算和融資、市場調研和測算……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要解決片基的問題。“膠卷行業萎縮已久,國內、國際市場,以及產品供應的上下游生產鏈存在斷裂的情況。從而民用膠卷的三醋酸纖維素片基,并不好找到。”
因此Time in tin采用了滌綸片基來制作,0.095毫米厚的滌綸片基,較市場上常見的0.135mm厚度三醋酸片基薄不少。同時,楊小銀使用扁平顆粒薄乳劑,與國際上同類產品相比,反差顆粒均處于適中的水平。不過,這種材料最大的特點應該是片基薄且超平整,對于一般使用平板掃描儀的愛好者來說,非常方便掃描。
“一開始只是一個自己做膠卷玩兒的念頭,但是這個想法漸漸長大,我發現我接觸的朋友里,有不少可以提供能滿足生產需求的設施與材料的……山就在那里,好像已然時不我待。”
可是話說起來簡單,涂布、裁切、分裝、包裝,聽上去幾步就完成了,每一步都有它困難的地方。在自產底片的過程中,除了朋友,楊小銀也遇到不少從事感光材料生產的老前輩,便請他們一起參與制作,對工藝進行指點。但因為具體的生產環節涉及商業機密,膠片具體是如何做出來的,目前只能說“無可奉告”。
作為“玩物”的膠片未死
在Time in tin初步解決了融資問題和獲得了可行的工藝方案,并有了一定的產能之后,2017年4月10日,首批time in tin量產品上架銷售。第一批商品約1000個膠卷在大約四個小時的時間里銷售一空。
這個銷售狀況是楊小銀意料之中的。從膠卷的用戶群體需求以及現在國內的膠片市場來看,在商言商地說,物美價廉的膠卷的確有需求缺口。
首先,很多過去大廠的膠卷停產了,但是作為“長尾”的膠片用戶數量在國內暫時處于上升期。“最開始我就說,膠卷作為‘玩物并沒有死。而在作為‘玩物的狀態下,我覺得消費者對膠片的態度又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十年前到五年前,大家對膠片的概念停留在喜歡‘膠片的質感上,但又對膠片攝影有一種敬畏,大多數會使用膠片攝影的玩家們本身并不是新手。這幾年,隨著各種數碼濾鏡、手機App預設的普及和玩家們的互相模仿,‘膠片感這個東西已經沒有什么新奇的,反倒動手操作膠卷相機、沖洗膠卷、放大照片被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好玩,想嘗試。”
因此除了傳統的膠卷用戶,一些剛剛接觸到膠片攝影的年輕人也加入到這個群體之中。“越來越多的95后甚至00后們開始想試試看拍攝膠卷的感覺,因為從他們小時候起,膠卷這個東西就已經消失了。膠片變得很神秘、很新潮。”
Time in tin也滿足了新用戶群體對于價格的需求。由于柯達、富士等不少膠片大廠逐漸放棄了一些膠片生產線,國內廠商也大都停產,膠卷的價格出現整體上浮的情況,而有一些膠卷一年甚至能漲價50%。在這樣的環境中,定價16.9元的Time in tin就顯示出了自己的價格優勢,也豐富了消費者選擇中低價膠卷的范圍。
說到底還是資金問題
生產環節中,分裝目前是楊小銀面臨的一個難題。膠卷好生產,但是按照目前的產能、產品定價和需求量,楊小銀手里的錢不夠去為“Time in tin”訂制暗盒。
“以前,膠卷廠分裝膠卷都是靠機器,一天能有幾萬卷,暗盒有特別的供應商,需要一定起訂量才能制作。目前的產能和產量不足以支撐開動分裝機。”
怎么辦?只能去回收二手舊暗盒。說是二手,其中大部分的暗盒也是楊小銀回收的過期未用膠卷,將里面的膠片抻出來,把全新的暗盒保留下來。這一部分就需要人工操作,在保證不漏光的條件下,將手工裁切好的盤片分裝到回收暗盒里。
采訪中,楊小銀展示了他從回收暗盒里撕出的膠片,已經堆滿了房間的幾個大箱子。看著滿倉庫的廢舊膠卷,他也萌生了個新念頭:“我想有機會為‘Time in tin制作點紀念品,就用這些廢舊的膠卷煉銀,然后加工成首飾給用戶。這種銀和商店里的銀產品不一樣,只用來紀念。”楊小銀說。
計劃雖如此,但就現在用戶反饋的情況來看,二手舊暗盒是目前楊小銀的一個痛點。首先,手工裁切裝配的方式大大降低了生產效率,導致Time in tin的產能一直難以大幅度提升;其次,由于經過二次裝配,偶爾有用戶會發現漏光和膠卷卡片現象。雖然說機器膠卷生產線也會有類似問題發生,可是如果能解決暗盒問題,這些用戶反饋的問題也能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改善。
對此,楊小銀有點無奈,“說到底還是資金的問題。如果有資金(投資人)看好膠片市場,我有信心能改變分裝的問題。”
不過,楊小銀和他的“Time in tin”事業畢竟才剛剛開始,未來會有什么驚喜還說不準。或許在不遠的未來,他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完成規模生產的目標,為用戶推出多樣化的膠片及周邊產品,提供一些與膠片相關的綜合性服務,一站式解決很多年輕人和新手玩家對于新接觸膠卷的迷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