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有蓮
摘要:指出了退耕還林工程的全面實施, 是防止水土流失、減輕風沙危害、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措施,更是經濟發展發展、農民脫貧致富、社會多樣化需求的基礎保證。闡述了高原鼢鼠的體型特征和生活習性,提出了對應的防治原則及方法,以期消除鼠害,確保退耕還林工程的成果。
關鍵詞:生物;生態學特征; D型肉毒素水劑器械捕殺鼢鼠; 人工捕殺法; 應用不育劑和保護劑
中圖分類號:Q95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6011702
1引言
退耕還林工程是防止水土流失,恢復林草植被,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措施,而且又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使農民增收致富,促進地方經濟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舉措。湟中縣從2000年開始,就因地制宜地開展了退耕還林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退耕還林面積 13萬畝,造林樹種有沙棘、青海云杉、油松、圓柏、山杏等。由于該工程的在湟中縣全面實施,以往的種糧土地被現在的樹種、草地替代后,為高原鼢鼠繁衍提供了食料,一些退耕地上面的樹木與草被鼢鼠覓食推出的土丘掩埋,影響了地上植物的生長和成活率,使水土流失加劇,荒漠生態擴大。因此,對高原鼢鼠的防治治理成為重中之重的工作。
2高原鼢鼠的體型特征和生活習性
(1)高原鼢鼠,體長200~250 mm,屬嚙齒目,倉鼠科。幼鼠呈灰白色,光澤潤滑,成年鼠呈土白色無光,上門齒一對,尾有密毛,體型肥胖,四肢短小,前肢具有鐮刀狀銳爪,適于地下挖掘活動,眼極小,嘴鈍圓。額頭中央有一個白色斑點、尾短毛細軟濃密、夏毛光亮,呈銹紅色。生活在海拔2500 ~4000 m的耕地、草灘、森林和陽坡草地上,繁殖期為4月中旬至6月份,有的在白天到地面活動,也有的喜在夜間出洞,其繁殖后代均以雌雄兩性通過嗅覺與聽覺相互發現交配,每年可繁殖2次,繁殖期大致在6月份和9月份,每次可產仔4~8只,也是危害最嚴重的時期。
(2)高原鼢鼠終年生活在潮濕疏松的洞中,一般地面無洞口。洞道上方地面常形成許多小土丘,洞道不同地點、不同的性別、不同季節構造不同,活動通道直徑約6~10 cm,一般筑有1~2個窩,有的長、寬各為20多cm,有的則為40多cm,雌雄分居。雌性通道較雄性復雜,交錯縱橫,迂回曲折,還筑有主洞、倉庫、窩巢等。秋冬季洞道較春夏季洞道復雜,晝夜均有活動,不冬眠。
3高原鼢鼠的危害情況
高原鼢鼠對退耕還林地、植被、草甸破壞極大,它以夜間、晨昏為主,以地下根為食,也可將地上的莖、葉、種子咬斷拖入洞內取食,破壞了植物根系,干擾了植物正常生長。在危害區內,1 hm2的林草地就有600多個土丘,全縣危害各類植物面積為10萬畝,也加大了造林成本,增加了經費開支,影響了畜牧業的發展。
4防治原則
4.1統籌規劃,分期實施
針對高原鼢鼠的生物、生態學特性及其主要危害方式,制定合理計劃,確定重點防治區域、防治期限和科學防治措施,使危害區得到全面治理。
4.2統一安排,定期開展防治工作
分管領導統一調度安排,組織專業人員現場觀察,確定采取的措施以及方法、藥劑的應用,滅治所需機械等物資的統一管理,定點加工毒餌,統一供貨,以保證產品質量和生產安全。
4.3標本兼治,持續控制,認真做好技術培訓工作
為全面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保障湟中生態安全,促進農林牧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應該加大力度,全面建立退耕還林地的保護補助和獎勵機制,努力做好鼠蟲害治理和生態保護建設工作。
5防治措施
5.1努力加大防治力度,實現生態立縣戰略
為保障國家林業重點工程,促進經濟發展,全面實現生態立縣戰略和林業可持續發展,推進傳統林業向現代化林業轉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必須努力做好鼠蟲害治理和生態保護建設工作。
5.2做好各項培訓工作,確保技術熟練到位
推進林業實用技術的運用,聘請專家、有經驗的專業人士,組織有關人員進行不定期的退耕還林地保護、草地鼠蟲預測預報、鼠害防治技術,藥物和器械安全操作規程等實用技術學習,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注重安全和環保,鞏固防治效果,達到標本兼治,形成一套適合湟中各地區行之有效的綜合防治控制技術。
6防治方法
(1)4~6月造林時進行春灌,可有效殺滅鼢鼠,利用鼢鼠見光堵洞的習性,使用地弓箭、弓形鋏、滅鼠雷等物理器械捕殺鼢鼠。在靠近洞口處,將上部土層削薄,插入粗鐵絲制成的弓箭,設置觸發機關,待鼢鼠封堵暴露的洞口觸動機關時,弓箭射中其身體而捕殺。同時使用夾捕法捕殺地下鼠,在洞道下部挖大小與踩夾相似的小坑,安置踩夾,埋放覆土,然后將暴露口用草皮或松土封蓋,不使鼢鼠因有風、光而發覺,從而殺其。
(2)在造林前沿造林地邊緣挖掘防鼠溝,溝寬60 cm,深60 cm,長度以防鼠溝環繞包圍造林地,能阻止鼢鼠進人造林地。同時在鼢鼠危害嚴重的地區可投放D型肉毒素,避光環境下可把D型肉毒素水劑30 mL原藥加清水3 kg稀釋,加入30 kg小麥,搬至均勻密封1 2 h即可投藥,每洞投2 g。另外還可用磷化鋅、毒鼠磷、代毒鼠磷、滅鼠優、滅鼠安等,要選用對鼠有高度引誘力、便于同滅鼠劑混合均勻的、制作毒餌方便的食物,鼠類一般喜食低蛋白、高糖、香味濃的新鮮食味,毒餌的制作要嚴格按配方要求,濃度適宜,攪拌均勻,并滴入有香味的植物油,將配好的藥液倒入新鮮食物上,如馬鈴薯、玉米粒、小麥粒。投餌時,根據林地特點及降雨情況,最好用紙或塑料等包裝,減少鳥類的取食,并尋找土丘,挖開洞口將毒餌投入洞內用濕土將洞口堵死,對于不易找到的鼠類按距離投放。不論何種方法均需設立警示標志,以防對人畜造成危害。
(3)采用不育劑防治。繁殖前用抗生育藥劑防治,使用環保型雌性抗生育藥劑0.2%莪術醇餌劑或使用對雄性抗生育的貝奧不育滅鼠劑。用藥量2.5~3.0 kg/km2。
(4)在人工林邊緣或林中空地,保留較大的闊葉樹或懸掛招引桿,如天然村洞的木段,或堆積石頭堆、枝柴,招引鼬科動物,盡可能提供食鼠鳥類的棲息和繁衍環境,主要鼠類天敵有蛇、鷹、黃目自、狐貍、野貓等 。
7防治技巧
7.1選擇最佳滅治時間
要在高原鼢鼠活動頻繁的季節,如4月中下旬~6月10日前的交配高峰期,可用化學藥物抗生育藥劑防治。同時要抓住高原鼢鼠越冬前貯備食物的活動時期,用一切可用的手段防治,如器械工具、藥物投放。
7.2尋找合理的滅治區域
根據高原鼢鼠主要棲息于高寒草甸、高寒灌叢、荒坡等比較濕潤的河岸階地、山間盆地、灘地和緩坡,進行各種有效的防治處理。
7.3判斷有效洞道
不管是弓箭、踩夾滅鼠,還是投放藥餌滅鼠,都必須找到有效洞道才行。挖掘區域要適宜,并注意老鼠知覺發現而半途而廢,一般可以根據新鮮土丘與新鮮土丘之間的連線來判斷高原鼢鼠的雌雄,雌鼠的洞道蜿蜒曲折,雄鼠的洞道成一條直線,確定好有效洞道內高原鼢鼠的性別,則需要一箭、一夾或幾粒藥餌就能達到預期的滅治效果。
8結語
高原鼢鼠防治工作,既要加強對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法律宣傳力度,使廣大人民樹立環保意識,提倡農戶多養貓、狗,實行生物控制天敵,還要結合實際,向當地農民學習取經,采用傳統方法和先進技術相結合進行誘殺,確保退耕還林工程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湟中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湟中縣志[M].湟中:湟中縣志編纂委員會,1989.
[2]余國平,李順善.高原鼢鼠危害嚴重原因及防治對策[J].青海農技推廣,2001(1).
[3]米興林.門源縣農田高原鼢鼠危害現狀與防治對策[J].青海農技推廣,2014(2):43~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