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指出了天然暴馬丁香群落在遼西地區南部有零星或塊狀分布,為更好地對暴馬丁香進行有效保護及合理利用,凌源市林業技術人員于2016年對青龍河流域內的天然暴馬丁香群落進行了野外調查及標準地調查,結合調查結果,分析了暴馬丁香的生態特性,提出了保護利用方法,以期對遼西植物資源的保護與改善提供參考。
關鍵詞:遼西地區; 天然暴馬丁香群落; 結構調查; 保護利用
中圖分類號:S685.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6012102
1基本情況
遼西地區南部主要包括錦州、葫蘆島、朝陽的青龍河流域等地區,處于北溫帶半濕潤向半干旱區域過渡地帶,多年平均降雨量468.5 mm,年蒸發量為1974.3 mm,自然植被以天然林為主。
在青龍河流域,天然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Blume) H. Hara var.amurensis(Rupr.) J. S. Pringle)群落有零星塊狀分布,總面積超過800 hm2,雖然分布面積占流域內天然林總面積的比例較低,在適宜區域,作為一種天然更新分布的植被類型,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生態及科研價值。因此,2016年凌源市林業技術人員在流域內三道河子,刀爾登等鄉鎮所轄區域,對天然暴馬丁香群落進行標準地調查,對暴馬丁香等喬灌木的保護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2現狀調查
(1)環境因子調查:在標準地內調查記錄環境因子,如經緯度、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土層厚度、腐殖質層厚度、土壤質地等。
(2)喬灌木調查:選取有代表性的地塊設置30×30 m標準地,在四角及中間機械量取5 m×5 m的樣方,進行喬灌木調查,記錄喬灌木種類、株數、平均高、蓋度等。
(3)標準地內草本植物對喬灌木生長及自然演替影響相對較小,未對草本植物調查。
3調查結果
標準地調查地塊位于三道河子鎮草碾溝村大東溝,東經119°1′27″、北緯40°49′20″,小班面積7.2 hm2,海拔875~940 m,陽坡,石灰巖母質,部分地段有裸露的基巖,土層厚度5~30 cm,位于山的上腹,立地條件中等。
暴馬丁香1 hm2株數為2010株,平均高度2.7 m,蓋度45%;其他主要樹種有大葉白蠟(Fraxinus rhynchophylla)、蒙古櫟(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繡線菊(Spiraea trilobata L.)等,各種喬灌木1 hm2總株數15720株,高度1.2~3.0 m。各樹種組成數量及主要調查結果詳見表1。
4生態評價及特性
暴馬丁香,為木犀科丁香屬灌木或小喬木,單株或片狀自然分布,常生于陽坡山坡、溝邊等地,通過現地調查,體現出本樹種喜光,耐陰,耐寒、耐旱、耐瘠薄等特性,對本群落的保護與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4.1喜光性
從調查生長平均高看,優勢種為暴馬丁香,各樹種平均高可大體分為上層(大于2.5 m)、中層(1.4~2.4 m)和下層(小于1.3 m)三類,暴馬丁香平均樹高2.7 m,位于林冠的頂層,優先接受陽光照射,體現出其喜光性特點。
4.2抗旱性
暴馬丁香生長于陽坡,相對于陰坡,生長地塊蒸發量較高,山坡中上腹土層較薄,立地條件較差,植被也相對稀疏,土壤持水量較低。生長季中,自然降雨不均衡,雨季為7~9月,只有具備較強的抗旱性,才能更有利于度過極端干旱天氣。
4.3群落自然演替的過渡性
從現地調查和結果看出,該群落自然生長正常,天然更新穩定,特別是群落中樹冠高度的中層(1.4~2.4 m),品種及數量較多,如蒙古櫟、屬李(Rhamnus parvifolia Bunge)、紫椴、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五角楓(Acer mono Maxim.)等,一方面體現出由灌叢群落逐漸生長演替到喬木群落的過渡性,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樹種結構的過渡性,如繡線菊、屬李等氣候以半干旱為主,具有旱生代表性,而暴馬丁香和大葉白蠟等、適應遼東等地濕潤溫暖氣候,以半濕潤氣候為主,兩類樹種共同生長在同一群落中,體現了樹種結構的過渡性。群落的天然生長,為林下草本等的生長創造了最佳條件,保證地面植被相對茂盛。也使土壤地表結構穩定,減少蒸發量,更有利于植物度過極端干旱天氣。
4.4植物資源的多樣性
本群落建群種和優勢種均為暴馬丁香,創造了群落相對優良的植物生長環境,使一些珍稀瀕危物種和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得以生長。如紫椴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一些草本植物穿龍薯蕷(Discorea nipponica Makino)、興安天門冬(Asparagus dauricus Fisch. ex Link)、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等得以正常生長,使本地植物資源體現出多樣性特征。
2017年8月綠色科技第16期
葛志功:遼西地區天然暴馬丁香群落結構調查與保護利用
自然與生態
5保護措施及利用途徑
5.1封山育林和封山禁牧措施
遼西地區受自然降雨等多方面條件影響,氣候以干旱為主,降雨不均衡,自然植被稀疏、生長緩慢等,造成大面積的荒山天然生長更新及自然群落演替進程緩慢,植被生態功能脆弱。封山育林和封山禁牧能有效維護原生群落的灌草叢及灌樹叢生長環境,保護天然植被的自然生長和繁衍更新,是保護遼西脆弱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
5.2人工輔助天然更新
在一些立地條件適宜的地塊,保留原有植被,適當補植或直播暴馬丁香,人工措施促進改變原有灌叢樹種結構,形成以暴馬丁香、大葉白蠟、蒙古櫟等為主要灌叢樹種天然次生林,人工措施輔助更新后,更有利于原生群落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效益的發揮,同時,對植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5.3園林應用
利用暴馬丁香花香濃郁、適應性強等生物學特性,培育園林大苗,即可以提升當地育苗發揮耕地經濟效益,還可以改善園林綠化品種結構,避免遠距離外地運輸苗木,提高成活率,減小園林成本。
參考文獻:
[1]
羅菊春.遼寧青龍河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
[2]劉洪偉,白瑞興,魏金杰.凌源野皂莢生物、生態學特性調查與資源利用探討[J].防護林科技,2013(3).
[3]于大川.遼西地區榆葉白鵑梅的天然分布與生態利用[J].防護林科技,20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