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麗
摘 要:宜興紫砂陶藝術自宋代起源,經歷明清兩代的成熟發展到今天,在壺的造型藝術上日臻完美豐富,如何鑒別和欣賞這一門世界陶瓷門類中獨樹一幟的紫砂陶藝術,對于紫砂陶藝術應持怎樣的審美觀點,直接影響了制作者的創作構思,因此有必要談談紫砂藝術的審美觀問題。
關鍵詞:紫砂陶;發展;陶刻;鑒賞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057-01
眾所周知,宜興紫砂具有它的性,如泥原料的蘊藏占盡地利;成型技法以泥片鑲接及拍打身筒為主要的成型方法,區別于其它陶瓷行業的各種成型法則。并聯系 到裝飾上的文化層次等等,這些都應該是宜興紫砂工藝所以具備的審美因素。而對一件具體的作品如何來加以鑒賞呢?譬如茶壺這個砂藝的品種形式,從傳統 的造型來分析,在每件器形的結構中,根據造型藝術的理論和法則多是由點、線、面組成的主體與附件,如壺的嘴、把、口、底、足,蓋的子等等的配置關系,各個 方面的比例恰當與否,外輪廓線的結構上的緩沖過渡,明暗面的技法(即制作手法)處理,空間與實體所形成的虛實對比等等,這些都是可以作為無窮的推敲,使作品蘊含著豐富的美感。
抽象地講紫砂陶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這四 個要素形成,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也就是具象的片面;神,即神韻,一樣能令人意遠體驗出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陶藝所內涵的和諧協調色澤本 質的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從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的好作品。但這里又要區分“理”和“趣”的 兩個方面。若壺藝愛好者偏于理,斤斤較量于壺的容積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蓋的宜盎或平,壺身的或高或矮,側重從沏茶茗飲的方便為出發點,那就只知 理而無趣。一種藝術的欣賞應該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壺嘴是曲是直,蓋子是盎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情趣,有趣才能產生情感,怡養性 靈,百玩不厭。所以觀賞一件新的造型,應該在領悟到美的本質以后才始加以評點。從這樣的審美態度作出發點,才能中肯地贏得普遍愛好砂藝界的共嗚。
當然,作為一件實用工藝美術品,它的適用性也是重要的,使用上的舒適感可以愉悅身心,引起和諧的興致。因此,也就要依據飲茶的習慣、風俗,有選擇地考慮壺體的容量,壺嘴的出水流暢,壺把的端拿省力舒適等等。這些都是必須作為具體范圍的內容來考慮的。
歷史地看紫砂陶的工藝技術鑒賞,一向是區分著三個層次:一、高雅的陶藝層次。它必須是合理有趣,形神兼備,制技湛,引人入勝,雅俗共賞,使人愛不釋手的 佳器,方能算得上乘;二、是指工技致,形式完整,批量復制市場的次商品;三、是普通商品,即按地方風俗生活習慣,規格大小不一,形式多樣。制技一 般,廣泛流行于民間的日用品。
這里著重討論的是藝術品。在一件器物的內容和形式上,它包含著多方面因素的內在聯系,形式的與制技的湛固然是要素,其次是有在完整器形上加以裝 飾,使作品錦上添花地豐富觀感。先要審視紋樣的適合,其次是裝飾的取材(一是指題材和內容;二是指用何種材料)以及制作的手法,這些都是具體而細微維細 到創作者的素養水平與鑒賞者的眼力。 間約地舉一些例來闡明,譬如說:砂藝的傳統裝“陶刻”,先思考反映銘題的內容,必須是體現出切情切理的文學詞藻,書法和繪畫的美妙以及格調的高,鐫刻 刀法、金石韻味的到,能使人對器物的欣賞玩味無窮。而且真正由名畫家繪畫茶壺,必須是一個畫面一個壺,經過反拓,或批量印刻已失去意義,那要視乎經營 者的信譽及以作者本身藝術素養。諸如摹仿自然界形象性的雕塑制品,兼及裝飾在幾何形體上的浮雕、貼雕,圖案的刻印板,以及釉料彩繪,其它材質的鑲嵌,抽象的陶藝構思。任何藝術形式,都應 該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樣居高臨下地來看待品評砂藝和鑒賞砂藝,使作者與熱衷砂藝的愛好者,相互感觸以便領悟制壺藝術。
十九世紀中葉以后至二十世紀初期,也曾出現過一階段摹仿古代名家作品的熱潮。有以名人傳器摹仿復制的; 有憑古玩商人根據砂藝史籍記載的品名,通過意匠地憶測構思設計制作,簽署歷代各名家的名款或偽仿印鑒加戮的。諸如此類的作品,在筆者從業數十年來的觀感研 究所得,總結如下數點:其一,凡是意仿明代作家類型的壺,無論在技藝上、泥色上都是遠遠過歷史原作。因為社會是不斷地向前發展的,事物是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更是長足地提高著。所以將摹制品與明代傳器相比較,都顯示出后代摹仿品的卓越水平。于清初延中期的幾位杰出的大家,如陳嗚遠、圣思,邵大亨等的 曠世作,盡管復制者技巧有多么工,終覺得在神韻上有所不逮,不免宥于玉與燕石的差別。但是這類作品流傳今日,一旦偶為好事者所獲得,當然還是很有賞 玩珍藏的價值的。它應當有別于現代的假冒偽造的膺品,亦更異于近年出現的借圖譜偽造再仿的技低質劣產品的假中假,用以自欺欺人。好事者誠然不可不千慮慎辨,以免受騙上當。
紫砂壺不僅僅是飲茶器具,也是賞心悅目、養性怡情的藝術品,人們執壺在手,既可品嘗茶之清香,得到物質享受,又可把玩佳器,賞詩觀畫,得到性靈陶冶。紫砂陶文化與茶文化由此達到互為促進、相生共榮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哇酸監學會主編小組馮先銘等.中國陶瓷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史俊棠,盛畔松.紫砂春秋[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1.
[3]江蘇省地方志編篡委員會.江蘇省志·陶瓷工業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