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羽



攝影的發展是由攝影器材的發展推動的。在攝影史上的每一個階段,不僅有代表性的攝影流派、風格、攝影師和作品,也有代表性的攝影器材和生產它們的廠家及其品牌。有些品牌是曇花一現,而有些品牌則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攝影發展過程中也擁有很大的影響力,至今仍被很多愛好者所熟悉、認可,乃至推崇。從本期起,我們開辟了這個不定期的《品牌故事》新欄目,與大家分享一些攝影歷史上著名品牌的發展歷史和故事,包括一些已經消失的品牌。它們都是先輩智慧的結晶,無數人為之付出過汗水和艱辛,隱藏在它們背后的精彩歷程,不應該被遺忘。
本文,我們要講述一個著名攝影器材品牌——德國福倫達的故事。它是歷史最為悠久的相機品牌,其品牌創立比攝影術的發明還早。經歷兩個多世紀的時代變遷,福倫達品牌幾易其手,面目全非,但是曾經與品牌相伴的那些故事卻值得我們追憶。福倫達的起源
距今260多年前的1756年,一間很不起眼的科學儀器店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開張了,店主約翰·克里斯托弗·福倫達(Johann Christoph VoigtLander,1732~1797年,以下簡稱“福倫達一世”)出生于一個航海世家,受家庭影響,他的店生產與航海有關的象限儀、羅盤、六分儀等精密儀器。福倫達一世的產品以精湛的工藝和可靠的質量而著稱,很快成為著名的科學儀器品牌,來自歐洲各地的訂單不斷。
福倫達一世逝世后,他的兒子約翰·弗瑞德瑞齊·福倫達(Johann Friedrich VoigtLander,1778~1857年,以下簡稱“福倫達二世”)繼承了他的產業。福倫達二世敏銳地抓住當時雙筒望遠鏡逐漸取代單筒望遠鏡的機遇,開始生產望遠鏡和顯微鏡等光學儀器,大獲成功。以至于當時在英國劇場里觀劇用的袖珍望遠鏡被稱為“福倫達”。
福倫達早期的輝煌
到福倫達三世彼得·威海姆·福倫達(Peter Wilhelm Voigtlander,1812~1878年)掌管福倫達時,一件事改變了公司的發展方向。
1839年,達蓋爾發明了攝影術。當時27歲的福倫達三世敏銳地看到了攝影術的廣闊前景和巨大商業價值,果斷把主要精力轉向了攝影器材的研發和生產,使福倫達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攝影器材品牌之一。首先,他與數學家派茲沃教授(Jozef Maximilian Petzval,也有人翻譯成匹茲乏——編者注)合作,針對達蓋爾鏡頭光圈小、曝光時間長(拍人像要20~30分鐘)的不足研制新鏡頭。第二年(1840年)就研發出第一款149mm F3.7派茲沃鏡頭(Petzval photographic lens),僅僅用數秒就可以拍攝一張照片,比達蓋爾鏡頭快了十幾倍。以這只鏡頭為基礎,福倫達三世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拍攝圓形底片的金屬相機,外形像一顆放在架子上的迫擊炮彈,因此有個綽號:炮彈式福倫達(見圖05)?!芭趶椄愡_”1840年開始生產,到1842年已經賣出了將近600臺,幾乎每天一臺,這在當時手工制作的條件下十分不易,可見其受歡迎程度。今天,已經很難見到炮彈式福倫達的原型機了。福倫達公司后來復制的原型機現在也成為古典相機愛好者們追尋的目標。
1849年,福倫達三世為滿足擴張的需要,將企業從維也納遷移到德國的不倫瑞克(Braunschweig)。福倫達這個最早的攝影器材制造商從此成為一家德國公司。
福倫達三世于1878年逝世后,他的兒子瑞特馮福倫達(EW Ritter von Voigtlander,1846-1924)繼續延續和擴展著家族產業。在1860年代,福倫達鏡頭的產量已經突破一萬只,在當時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福倫達獲得了很多獎項和榮譽,成為當時攝影器材行業的領軍企業。而且,福倫達四世在1898年將福倫達從一個家族企業轉變為上市公司,結束了父子相傳的家族式管理。
從19世紀后半葉到20世紀初,福倫達不斷創新,開發出眾多品質優良的大口徑鏡頭,這些鏡頭與各式木質和金屬鏡箱組裝而成的相機,成為當時攝影師手中的利器。
福倫達鏡頭以做工精細、表現力強而享譽世界。Kollinear F6.3、Dynar F5.5、Petzval等都是19世紀的著名鏡頭,以派茲沃教授名字命名的Petzval鏡頭為4片2組結構,前面兩片粘合,后面兩片距離很近,畫面有暗角,但是中心部分特別清晰,是專門開發的人像鏡頭。而最著名的福倫達鏡頭莫過于1902年推出的5片4組海利亞(Heliar)F4.5,鏡頭經過精密計算和嚴格的質量控制,拍出的照片層次豐富,描寫細膩。這個結構的鏡頭被廣泛用于福倫達折疊機、立體相機、雙反相機等各種高檔機型,創造出一個古典鏡頭百年不衰的傳奇。
到20世紀初期,福倫達已經在攝影器材市場占有了重要地位。為了適應相機小型化的要求,福倫達開始了各種規格的便攜式折疊相機的開發。這個階段,適用于各種規格頁片和膠卷的ALpin系列、Bergheil系列、Vag系列、Avus系列和Vida系列等新機型不斷推出,這些相機都配備了精良的福倫達鏡頭,加上精湛的機械制造工藝,為人們帶來眾多精品。20世紀初期,當立體攝影風靡歐洲和北美時,福倫達推出了多種立體相機,這些相機配有縮小了的Heilliar或Collinear結構雙鏡頭和compur立體快門,能夠使用各種規格的頁片后背或膠卷后背。
1920年,柏林一位攝影器材商弗蘭克和從福倫達辭職的高管海德克一起組建了自己的私人公司弗蘭克和海德克(Franke&Hederke),后來發展成為大名鼎鼎的祿來公司。祿來公司最初的產品并不是雙反相機,而是一款與福倫達立體相機很像的祿來立體相機(Heidoscop)。此時的祿來公司從技術能力和產品知名度上都還不足以與福倫達抗衡,因而沒有引起福倫達的重視。殊不知,弗蘭克和海德克在立體相機的基礎上正悄悄地研究他們的雙反相機,后來讓福倫達刮目相看。
1925年,福倫達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被一家德國化工公司Schering AG收購。但保持了自己在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完全的自主權。就是從這時開始,Bessa系列、Perkeo 127、Inos系列、RollfiLm系列和Prominent 6×9相機等陸續推出,鞏固了福倫達在中畫幅相機市場中的統治地位。endprint
然而,1929年1月,祿來公司推出了全新的祿來弗萊克斯(Rolleiflex)雙反相機。他們新設計的雙反相機輕巧便攜,取景框明亮清晰,對焦聯動快捷,成像優異,推出后立刻受到市場的追捧,1929年8月就開始大規模生產,甚至專門建立了一個能容納2000名工人的新工廠,到1931年底時已經創造了出售3萬臺的驚人業績。這臺相機影響力之大,實際為使用120規格膠卷的雙反相機制定了標準。通過祿來弗萊克斯(Rolleiflex)的成功,祿來公司逐步擴張自己在中畫幅市場的地盤,成為福倫達公司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可福倫達無論如何也無法容忍這個重要的領地被他人染指,他們利用技術上的優勢,很快就在1932年推出面向中低端客戶的Brilliant(意為出色——編者注)雙反相機,回應祿來公司的挑戰。1933年又緊跟著推出豪華版的Superb(意為卓越——編者注)雙反相機,很快就奪回了部分被祿來蠶食的中畫幅相機市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攝影器材市場形成了德國四家相機制造商各霸一方的局面萊茲公司一直致力于135規格膠片小型旁軸相機的研發和制造,幾乎成為135膠片機的標準規范;祿來公司則全力打造中畫幅雙鏡頭反光相機;1926年才由五家有著悠久歷史的創始公司合并而成的蔡斯伊康公司(Zeiss Ikon A.G.)能夠設計生產各種規格的相機、鏡頭,是福倫達多年的競爭對手;而福倫達公司的業務領域很廣,除了相機、望遠鏡和顯微鏡等光學儀器外還包括了膠片和化學材料,一直全力開發各種規格的相機和高質量的鏡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的德國攝影器材企業都卷入了戰爭的漩渦,福倫達也不例外,它的各種光學產品都是重要的軍需品,生產的軍用望遠鏡被打上了“ddx”的代號,步槍瞄準鏡也是很多德國步槍的標配,富有創造力的企業研發部門幾乎停止了全部新產品的研制,集中力量生產軍需品以滿足戰爭的需求。
福倫達的衰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雖然嚴重影響了民用相機的研制和發展,不過也造成了戰后相機產業的急速擴張。戰后,福倫達得益于工廠建筑和設備的保留,比其他德國相機制造企業更快地恢復了生產,并經歷了差不多十年左右的短暫繁榮。這個時期,福倫達首先恢復了原有中畫幅相機的設計和生產,它在戰前Brilliant系列、Bessa系列和Perkeo系列基礎上推出了戰后改進版的很多新機型以及Color-Heliar、Apo-Lanther等著名的中畫幅鏡頭,以鞏固福倫達在這個領域中的地位。
戰后福倫達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是在35毫米規格相機方面。福倫達進入這個領域實在是太晚了,到1939年才第一次推出Vito原型機,而且由于戰爭的原因也無法專心開發。面對戰后35毫米相機市場的迅速擴大,只能是倉促上陣,急起直追。中低檔的Vito系列和Vitessa系列都是這個時期的重點,高檔次的新Prominent系列也在同時推出,針對彩色膠片的鏡頭如ColorSkopar、Ultron和Nokton等都是在那個時期推出的。福倫達再次施展全面出擊的戰略,力圖挽回一部分已近被徠卡和康泰時等品牌牢牢占據的35毫米相機市場。
然而,福倫達在小型機市場全力突破的戰略很快就遇到了瓶頸,因為戰后的經濟復蘇帶來原材料價格暴漲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問題,福倫達很快就出現了大面積虧損局面。1956年1月,福倫達德國工廠慶祝他們生產第400萬只鏡頭的同時也迎來了福倫達200歲的生日,可是參加慶?;顒拥娜藗兌紱]有想到,福倫達的大股東Scheering公司已經決定甩掉這個虧損的包袱,重回自己原來主營化工產品的老路。
1956年中,已經擁有福倫達20%股權的蔡斯伊康大手筆出擊,打敗國外對手,掌控福倫達89.7%的股權,成為福倫達的絕對控股大股東。福倫達這家百年老店第一次落入一直覬覦它的對手手中,開始了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流離顛沛的旅程。
從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中期,福倫達保留了部分產品開發和生產的自主權,基本上還能夠按照原有的產品開發路線推出新的產品。瞄準中高檔消費者的Vitomatic系列、Bessamatic單反相機系列、Ultramatic系列以及Septon F2、36-82mm變焦鏡頭等都是在這個時期開始推向市場的,世界上第一臺配有內置閃光燈的Vitrona于1964年面市,針對低檔市場的Vitoret系列十幾種型號也很快推出??梢哉f,福倫達品牌逐漸地融入了蔡斯伊康的整體之中。
但好景不長。1960年,福倫達設計團隊經過幾年辛苦設計的Bessaflex單反相機在投產前夕被叫停,以防止與蔡斯伊康品牌的同類相機產生沖突,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對福倫達設計人員產生了強烈的沖擊。1965年兩個品牌的設計部門最終合并,福倫達完全失去了延續自己傳統的機會。1967年帶有zElsslKONVOlGTLANDER(蔡斯伊康福倫達)兩個品牌標志的lcarex系列單反相機和系列鏡頭面市,可除了品牌中有福倫達字樣外,設計、開發基本上是蔡斯伊康設計團隊搞的,從外形到實質都和福倫達沒有什么聯系。
在蔡斯伊康公司生存的最后幾年,以“蔡斯伊康福倫達”命名的最后一個Vitessa 500系列面市。這個系列包括126和135兩種膠片規格,該系列中的8款相機大都帶有CdS測光,有幾款還帶有聯動測距功能,小巧精致的機身和先進的功能都格外招人喜愛。可惜,這個系列推向市場的時候,蔡斯伊康的壽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1971年蔡斯伊康因為持續虧損宣布破產,1972年關閉所有相機裝配線。福倫達和它的母公司都沒有想到,它們的合作之旅竟然如此短暫,十幾年時間就走向了終結。
1972年,祿來公司接收了福倫達相機品牌和它的部分生產線,很快恢復了生產,并且繼續設計新相機。但是這時的福倫達從標志、外形到相機設計理念都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離福倫達的傳統越來越遠了。即便是這樣的局面也沒有維持多久,隨著祿來公司在1981年破產清算,福倫達品牌又幾經易手,最后品牌勉強留在了德國,歸Ringfoto公司所有,但是最重要的設計和生產權則落入對這個歷史最悠久的攝影器材品牌垂涎已久的日本公司確善能(Cosina)手中。確善能開始生產各種徠卡卡口的相機和鏡頭,這些相機和鏡頭雖然都使用了福倫達品牌和型號的名稱,但是我們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將它們與那些曾經的經典再聯系起來了,甚至連消費者們都搞不清楚,新的福倫達到底是德國相機還是日本相機。
就算在福倫達經營遇到巨大困難時,人們都不會想到,這個已經矗立了兩個多世紀的巨人會有倒下的一天。但福倫達還是以如此無奈的形式走向衰落,從笑傲江湖淪為對手附庸,最后甚至連自己苦苦經營了200多年的品牌都無法維持,走上了雖生猶死的道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