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夫

一個相機系統專業與否,不僅要看機身是否具備足夠強大的專業性能,也要看該系列的鏡頭群是否完善。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隨著各焦段新鏡頭的不斷補充,索尼全畫幅E卡口鏡頭已逐漸完善,可遺憾的是,由于超廣角鏡頭的缺失,專業用戶在使用微單時只能通過轉接的方式獲得超廣的視野。
不過,隨著兩只索尼全畫幅E卡口超廣角鏡頭在5月17日的到來,這一局面徹底改變了。這一天,索尼發布了兩款重量級超廣角鏡頭,分別是FE 12-24mm F4 G和FE 16-35mm F2.8 GM。
這兩只鏡頭的推出,除了將索尼G大師鏡頭的數量提升至5只,FE 16-35mmF2.8 GM還和之前已發布的FE 24-70mmF2.8 GM、FE 70-200mm F2.8 GM一起組成了索尼FE“大三元”。而FE 12-24mmF4 G鏡頭的推出,讓索尼用戶也有了自己的12毫米焦距超廣角鏡頭選擇。另外,這只鏡頭的重量只有市面上同規格產品的近一半,更符合“微單”的概念。
至此,索尼E卡口鏡頭數量已達到44款(包含增距鏡和轉換器),覆蓋了12~800毫米焦距(轉接增距鏡)焦段范圍。
發布會后,我們有幸參加了專訪,受訪者包括索尼日本數碼影像鏡頭事業部高級總監長田康行、鏡頭事業部設計研發工程師黑田大介、索尼(中國)有限公司消費電子營業本部數碼影像產品部總監李暾,以及數碼影像產品部高級經理佐倉德彥。
采訪中,我們針對新品鏡頭的市場定位、技術規格等方面發起了提問。首先,關于兩只鏡頭的定位,相信不少用戶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兩只鏡頭焦段接近,會不會相互沖突?長田康行表示,兩只鏡頭焦段有所重疊,之所以同時推出是出于滿足用戶不同需求。部分用戶需要更廣的視野,而部分用戶需要更大的光圈,所以兩只鏡頭的定位并不沖突,而是能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
那么如果忽略焦距的區別,兩只鏡頭在成像表現上有何區別?長田康行這么說:“兩款產品都具備非常好的技術,在畫質方面完全可以滿足大家的需求。FE 16-35mm F2.8 GM具備更大的F2.8光圈,適合需要更高畫質的專業級攝影師。它具備出色的高分辨率及背景柔美的虛化,可以更好地滿足他們的訴求。”
關于兩款鏡頭的重量,我們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相同的參數,卻只有競品的一半重量,是如何做到的?長田康行表示,在微單系列鏡頭的研發中,索尼考慮的第一要素就是小型化、輕量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這次發布的兩只鏡頭采用了包括XA極致非球面鏡在內的多項技術。
經過此次采訪,除了一些具體的答案,索尼還給我們透露出了一條重要信息:對索尼而言,新品的推出從來不受技術門檻限制,索尼更多考慮的是用戶的實際需求。或許就像一位索尼技術人員所說:“對索尼而言,技術從來不是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