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民

摘要:從福建省閩北某林場著手,對其森林認證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路徑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在森林認證之下,雖然某種程度上會加大對森林的生產成本投入,但是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深遠的意義。因此,政府有必要提高在對森林認證方面宣傳上的重視度,且為其建立相應的森林認證補償激勵機制等。
關鍵詞:福建??;森林認證;生態環境保護;路徑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6024202
1引言
森林認證,指的是通過對森林經營以及與其相關的林產品加工等方面進行監管、認定和績效評價而形成的市場機制[1]??傮w而言,森林認證是一種基于對環境和社會承擔一定責任的市場模式,它可以有效解決現階段各地區的森林問題,從而促進森林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比較新穎的管理模式,它更加重視的是對森林生態環境方面的保護效益,尤其是在增加生物的多樣性、緩解水土流失、提高森林地力、減少森林火災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福建省閩北某林場概況
福建省閩北某林場的前身是閩北某林業局屬下的獨立核算企業國有林業采育場,通過改制后組建的股份制林業企業,下屬9個林業采育場,建立于2002年,位于我國閩北地區,以櫧栲為主的常綠闊葉林是該地區的地帶性植被的基本特征。此外,其還有大面積的杉木、馬尾松、毛竹、闊葉樹次生林等人工林和天然林植被分布。福建省閩北某林場經營范圍包括林木育種、造林、管護、采伐生產、木竹制品加工、開發和科研一體化,且還有其他的咨詢服務類業務。福建省閩北某林場的森林認證工作開始于2009年,并在之后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規范了企業經營,對當地的森林生態環境有保護意義,起到了示范作用,且刺激了當地的財政稅收收入。
3森林認證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路徑
3.1認證知識培訓
福建省閩北某林場的認證知識培訓主體分為高層管理人員、采育場中層管理人員、一線營林、生產作業工人3大部分,且對每個主體進行培訓的形式也不盡相同。其中:每年對20~30位高層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培訓的老師為輔導機構或者由高校教授擔任,培訓的內容為森林認證的相關法律基礎以及和林業企業經營有關的管理知識;每年對50~80位采育場中層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培訓的老師由總工或由業務部門、技術部門組織擔任,培訓的內容為森林認證的具體標準、原則以及與林業資源有關的管理知識;每年對700~800名一線生產作業工人進行培訓,培訓的老師由下屬采育場組織擔任,培訓的內容為森林認證的基礎知識、安全防護、生態教育以及與林業相關的知識[2]。在對福建省閩北某林場的工作人員進行認證知識培訓的基礎上,員工對森林的環境保護意識提高了很多。
3.2不符合項整改
在每年的年審過后,福建省閩北某林場都會對不符合項進行整改。其實質在于對不符合項進行原因分析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以防止該類問題的再次出現。其中:2012年,福建省閩北某林場對林地取土坑沒有恢復退化地的方案以保持生態功能等3個不符合項進行了整改;2013年,福建省閩北某林場對苗圃沒有記錄在庫農藥等化學品的數量等兩個不符合項進行了整改[3];2015對檢查出開設集材道棄土占用的農地進行了修復。
3.3規范生產作業
福建省閩北某林場在規范生產作業方面有以下幾點舉措:①在集材道開設上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比如在開設時做到遠離河道、陡峭等不平穩地區,在存在坡度的集材道上設置科學合理的排水溝等等;②在溜山集材上注重環保,采取順山坡自然發散溜山集材,以免使得一個地方被重復溜材而導致的水土嚴重流失現象發生。
3.4廢棄物清理
福建省閩北某林場在對林業生產時產生的廢棄物的清理措施有:①及時性的清理,減少因廢棄物堆積時間過長而導致的環境破壞情況加重;②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區采取等高線堆放剩余物,對于周邊存在河流的地區應盡可能地避免剩余物堆放,防止對水源造成污染;③將作業臨時點被玷污的地面打掃清理,將生活垃圾、燃料等廢棄物帶至森林區外進行集中式的處理等等。
3.5環境影響評估
福建省閩北某林場在種植培育、營林作業等方面中的每個環節對環境影響因素進行了評估,并以此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應對方案。工作人員在生產中提高對環保的重視度,并在活動中體現出來。
3.6野生動植物監測
福建省閩北某林場將對野生動植物的檢測加入進對整個森林資源的檢測范圍之內,并在對動植物的觀測上對其生長消亡過程進行科學分析,以此制定出相應的保護計劃。對野生動植物的檢測任務,主要由雇用的護林員、山上的村民、養殖員等完成。此措施實施之后,有效提高了福建省閩北某林場護林員、村民等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意識,促使肆意殺戮野生動物、采摘稀有植物的現象鮮有發生[4]。實踐證明,在對野生動植物進行檢測之下,野生動植物得到了很大的保護。
3.7高保護價值森林經營
福建省閩北某林場在科學的理論支持下,制定出了一套有關高保護價值森林判定標準,并在確定了一定面積的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基礎之上加大了對其防火、防濫伐、防污染的保護措施,使得森林的生態系統不易被破壞。2015年對高保護價值1(HCV1)、高保護價值3(HCV3)、高保護價值4(HCV4)、高保護價值5(HCV6)、高保護價值6(HCV6)5類高保護價值森林進行了30個點的檢測(監測點分布如下),檢測結果良好(圖1)。
3.8特殊經營模式
福建省閩北某林場的生產經營進行研究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其有著自身特殊的經營模式。
3.8.1不完全采伐的主伐
鑒于對森林進行完全采伐之后,其地表土壤會比較干燥,幼苗會在強烈的陽光和寒冬天氣下發生損壞,且十分不利于對水土的保持和對其他動植物的保護。福建省閩北某林場在主伐過程中,會保留一定數量的優良闊葉樹或者馬尾松為輔的母樹等等。從短期來看,此種主伐方式會造成一定的成本增加,但對長遠的生態環境保護有重要幫助。
3.8.2在中幼齡闊葉樹下營造杉木林
以往在造林上往往會形成純杉木林,這種單一的樹種結構很容易使得杉木林的質量下降。因此福建省閩北某林場在改變以往造林的基本模式之下,在幼齡闊葉樹中營造了杉木幼林,以此形成了針闊混交林。此造林模式下,對于土壤的質量、蓄水能力以及林內的濕度、水分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效果明顯好于純杉木林。
3.8.3不煉山 “耙帶” 式造林
不煉山 “耙帶” 式造林,指的是在林木被砍伐之后,不是直接進行煉山整地,而是在劈刀、耙子等工具下將被采伐地區的剩余物進行水平帶、小穴的造林設計[5],以此最大可能的發揮剩余物對土壤的肥沃能力。同樣的是,由于在不煉山 “耙帶” 式造林模式下,其要對幼林增加一次撫育,這就會使得其在初期的造林成本上有相應的增加。然而從長期效益來說,此種造林方式下,林地的土壤質量、產量會得到提高,且對減少林地火災的發生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有積極意義。
4結語
福建省閩北某林場在認證知識培訓、不符合項整改、規范生產作業、廢棄物清理、環境影響評估、野生動植物監測、高保護價值森林經營、特殊經營模式之下,使得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對林地的破壞,有利于加強對該地水土保持、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多樣性,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為了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森林認證對生態效益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大對森林認證方面的宣傳,提高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另一方面可以設立相應的森林認證補償激勵機制,以提高企業對開展森林認證活動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叢之華,萬志芳.國外森林認證研究綜述[J].林業經濟問題,2013,33(1):87~91.
[2] 徐斌.森林認證對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影響研究[J].林業經濟,2012(2):28~32.
[3]管應誠.對順昌縣國有林場可持續經營的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13(16):116~118.
[4]劉德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特點及對策探討[J].林業經濟,2014(1):26~32.
[5]吳柳滔,林崢嶸,林方.一個縣屬國有林場的轉型之路[N].閩北日報,2013-07-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