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嬙
摘 要:隨著經濟浪潮的抨擊,人們的生活品質隨之增長,同時對于城市環境有了新的認識。城市環境設計也成為了美化環境和提高城市印象不可獲取的手段。城市環境不再單一的依靠人的生活方式任其自由發展,更多的是選擇通過設計使得環境更符合人的生活方式和改善生活方式。而由于工業革命之后,社會的飛速發展,城市也隨之崛起,但是這種工業革命帶來的發展使得城市環境趨于“同質化”發展。對于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城市也被城市化浪潮所沖擊,更多是摩天大樓如雨后春筍的崛起,新建的建筑及景觀大多缺失了民族文化。
關鍵詞:瑤族建筑;干欄建筑;同質化;文化缺失
中圖分類號:J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126-01
一、瑤族概況
瑤族是我國南方的少數民族,同時是一個世界性的跨境民族。瑤族是一個居住分散并且支系眾多的民族,也是一個較為古老的民族,最早可追溯到蚩尤時期。
其中云南的瑤族分布在亞熱帶地區,大多居住在海拔二百到一千三百米的山區,而也有居住在河谷或者壩區。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瑤族聚居之一的主要地區,這里為低海拔山地地形,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于亞熱帶溫濕氣候,一年分為旱季和雨季。居住在山區的村寨較為分散,住戶多隔著溝壑或者山梁,而居住在平緩低地的村寨分布則較為密集。村寨四周的森林植被保護得比較好,因為這些森林被譽為風水林、水源林、風景林。生在河壩區、半山區的瑤族多以耕種水稻為主,旱地耕作為輔。而高山區則是以旱地耕作為主,水稻耕種為輔。
瑤族由于支系較多,所以服飾也不盡相同,其中即便是同一支系也會因為地域的不同導致服飾的不同。例如,河口縣大瑤山的藍靛瑤族的婦女服飾上衣為青黑色土布長衣,下是長褲,發髻挽在后并帶有藍色頭帕,胸前是五彩絨線為了代替傳統料珠胸飾。腰間是五彩絲帶,配有珠串,并且前后衣襟束于腰間。而河口縣的另一種瑤族,紅頭瑤的婦女服飾卻截然不同。頭飾則是紅布包頭,配有紅纓,上衣則是青布上衣。從肩膀到胸前則是紅色的絨線球,中間為長方形銀飾六塊,腰間系有寬的紅腰帶,脖子帶有銀圈和銀鏈。
瑤族建筑形式分析.瑤族的民居建筑一般分為土木結構和竹木結構。瑤族是一個山地民族,居住在山區的瑤族人多以土木結構建造房屋,稱為干欄式住宅,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而居。因為山區很少有大面積可以提供建造房屋的平地,所以他們則會在坡度較為平緩的地方,一半是平整的土地而另一半則根據山勢用不同長短的杉木柱頭支撐,架上木再鋪上木板。由于山區的氣候潮濕多雨而且炎熱,所以下部架空的結構就起到了通風避潮以及防止野獸侵害。這種吊腳樓的特點就是干爽透氣,通風采光。而在宋代典籍有記載:“山瑤穴居野外,雖有屋以庇風雨,不過是剪茅叉木而已”。“人字寮”則是較早的居住樣式,俗稱茅草房。其特點為用圓形的木頭作為梁,而樹叉則是起到支撐的作用,用藤篾捆綁在一起進行固定,頂是用草覆蓋的,竹籬則是作為墻的功。而另為一種民居形式則是以竹木結構的草頂“叉叉房”,這種房屋的四坡頂坡度比較大,室內分隔及陳設都較為簡單,一般為三開間帶有檐廊,前廊是供家人歇息和團聚的場所。而正房上形的半開敞閣樓則布置較為特殊。因構架支撐柱子為兩個叉的形狀,因此名為“叉叉房”。
二、城市環境設計的“同質化”
經濟的飛速發展,帶動了城市的發展,而城市恰恰是承擔地區資源的對外開放、服務周邊地區的中心同時也吸收外來資源對內的輻射。正因為如此,城市成為了在經濟發展首先帶動的地區。由于近些年開發區來擴大城市規模以及房地產擴大城市規模的兩個階段發展,使得城市開始了同質化。在這期間,所有城市的開發并不是結合本地資源進行招商引資,基本是千篇一律的。城市逐漸的丟失了城市特色,城市印象趨于同質化,是因為對于城市環境的建設。在城市環境設計中,更多的是選擇了無差異的設計,使得各個城市趨于雷同,沒有獨特的特色。進行設計與規劃時并沒有去考慮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久而久之城市環境設計中民族文化逐漸的缺失,使得城市不再容易分辨,跟多趨于同質化。
三、民族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
城市景觀是城市文化最為直觀的體現,是人們認識城市和識別城市的窗口,也是城市文化在空間上形象表達和時間脈絡上的載體。城市景觀相比于地標建筑而言,更為直觀的能體現城市的文化和特征。當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之間的競爭力越來越強,對資源的引進需求越來越大,城市景觀成為了城市營銷的直接宣傳媒體。而要表達出城市景觀的獨特性,民族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就顯得尤為重要。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城市景觀設計也趨向于全球化,使得城市格局雷同,千城一面。各個城市開始效仿西方先進模式,直接照搬設計、盲目復制而逐漸忽略了民族文化、地域特征。民族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是城市發展的軟實力,也是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增加城市附加值得重要內容,同時是城市的精神象征。任何一座城市都具有它獨特的歷史文化、地域特征,而民族文化則是更為重要的城市印象特征。
參考文獻:
[1]蔣寶德,李鑫.中國地域文化[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7.
[2]龍耀宏.民族文化與文化軟實力[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王瑛.建筑趨同與多元的文化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崔世昌.現代建筑與民族文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
[5]段漢明.城市設計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