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融融++張煒++劉華++雷怡
摘要:以重慶交通大學雙福校區為例,對使用者進行了環境認知的調查研究,以獲得高等院校新校區建成環境的評價。通過繪制認知地圖、調查問卷、語言描述及訪談等方法,分析了校園的意象空間結構、一般意象要素和總體評價,形成了使用者對校園規劃設計的反饋,從而為校園建設提供參考和理論依據。
關鍵詞:新校區;建成環境;評價;雙福校區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6016303
1引言
高校校園作為中等尺度的環境,具有使用者接觸頻繁、使用者類型相對集中且定期更換、使用規律較簡單、空間要素較完整、人群密度大等特點。對使用者而言,高校環境是易于直接感受和認知的,其空間適宜性與使用者的直接感受是密切相關的。據此,研究使用者對于高等院校新校區建成環境評價,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建成效果,對于校園環境的規劃、設計、改造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現實需求。
2研究對象概述
重慶交通大學近年來新建成的雙福校區位于重慶市主城重點拓展區域之一的雙福新區,整體地勢平緩、交通便利,距南岸校區40 km左右。新校區位于雙福新區的東北角,占地2400畝,建筑面積85萬m2。主要承擔了本科一、二年級的教學與教育任務,目前建成開放區域在1000畝左右,學生人數約1萬人。
3研究方法
隨機選取200人進行調查,控制其組成比例為:在校生60%、教職工30%、外來人員10%,以此保證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和全面性。這些被試者均來自于不同的地方,在社會文化背景、認知水平、繪圖和文字表達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性。因此,該研究采取以繪制認知地圖為主,結合問卷、訪談、圖片再認等方式進行。
4調查結果分析
4.1意象空間結構
4.1.1空間結構
雙福校區的空間結構可簡化為串聯于正交十字形道路干道上的四大組團,南北主干道西側是教學科研區與活動區,東側為分布有食堂和宿舍的生活區和運動區。各個區域的功能明確、區劃完整、布局緊湊,有助于使用者建立起較為清晰的認知結構。
4.1.2方向
雙福校區以南北方向為主導,東西向的導向性較弱,芳華路等南北向主干道及其周邊區域形成了突出的導向。由于校區平面布置并不是呈正南正北的走向,因此大部分使用者在尋址定位時主要依靠標志物定位法,僅有少數受訪者是以東南西北的方向來形成明確的定位。
4.1.3中心
大部分受訪者選擇了 D01 學生活動中心和德園服務中心(即食堂)區域作為雙福校區的核心位置。這兩個建筑及周邊區域在占據了幾何中心的地理位置;并且,人員活動密集的湖濱廣場和李子湖沿岸緊鄰 D01 學生活動中心,人流的聚集效應非常顯著。校園的空間布局是以D01 學生活動區域為中心向四周發散,形成校園生活的主要活動區域。而向外擴張形成活動較少的區域空間如實驗室樓、力學樓等使用頻率較低的場所。總體而言,校園中心意象的位置恰當,結構層次分明。
4.1.4同一性
受訪者普遍認為雙福校區的建筑色調及材質過于統一,區分度相對較低,而且造型的相似度過高,雖有效提升了學校風貌的統一性,但易辨識度也隨之降低。教學科研區內,沿著榮臻路布置的A01、D01以及B01等建筑各自承擔了不同的功能,但僅從外觀和立面上并不能很好地加以區分,這也對使用者的尋址帶來一定困難。校園景觀的同一性較高,主要采用香樟、黃桷樹等作為骨干樹種,形成了一致的綠色背景。但樹種不夠豐富、景觀節點設置過少等問題使校園景觀缺少一定的特色。
4.2一般意象元素
根據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書中總結出的意象五要素(道路、區域、邊界、節點、標志),結合校園的環境要素,可將公共意象分為建筑、道路、場所、標志,以及區域和邊界。
4.2.1建筑
根據調查數據來看,建筑元素的可意象性最高。絕大多數受訪者在認知地圖中都體現出了建筑元素,大部分人能繪制出建筑平面的大致輪廓。由此可見,在高校校園這種中等尺度環境中,建筑物最易為人記憶和再認,是識別環境的重要參照物。80%的受訪者認為A01教學樓是雙福校區的標志性建筑,另有超過50%的受訪者認為D01學生活動中心和德園服務中心在學校的建筑中可意象性最高。
4.2.2道路
除建筑外,道路這一意象要素的出現頻率也很高,表明大部分使用者是依靠對道路的熟悉程度來區分場所的。有48%的受訪者認為雙福校區的路網清晰、結構明確。有58%的同學認為學校有主干道,19%的同學認為沒有,其余的為不清楚是否有主干道。芳華路、榮臻路和銀杏路形成了道路的主要構架。這三條主干道均呈南北走向,在某一段距離上近乎平行,調查中受訪者的對這三條道路的可意象性分別為45.5%、32.5%、16.7%。香樟路雖是次級道路,但其兩邊列植了香樟樹形成夾道的植物景觀,又位于運動場主席臺后有較高的可達性,因此容易被人們識別并記憶。
4.2.3場所
受訪者對于場所的認知與區域劃分有直接關系,每一區域內都有意象性較高的場所。學習區主要包括A01教學樓及周邊綠地,生活區主要是宿舍樓的樓間綠地;活動區受訪者的意象集中在湖濱廣場,運動區的標志性場所則以操場為主。這些場所功能各異、尺度不同,但都具有清晰的邊界、明確的功能和環境特征,能夠很好地為使用者的活動提供空間。
4.2.4標志
45%的受訪者認為學校的標志是南門,38.7%認為是錢偉長雕塑,少數認為是D01學生活動中心、A01教學樓或德園服務中心(食堂)。南門呈虹橋造型,其顏色鮮艷、橫跨東西,使用者的認可度和意象性最高。它不僅體現了工程與藝術的結合之美,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學校悠久的辦學歷史,以道路、橋梁等專業為主的交通土建類優勢學科群和辦學特色。此外,在訪談中也有不少受訪者提到,學校的李子湖前身是李子湖水庫,其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優美,在使用者心目中也形成了突出的意象。endprint
4.2.5區域和邊界
使用者對區域的意象較為清晰,普遍能認知到一期校區可劃分為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區以及運動區,但部分區域的邊界較為模糊。就目前開放的一期校區而言,約62%的受訪者認為內部環境分界明顯,33%的人認為不同區域是通過道路來劃分的,有29%左右的人認為是指示牌。外部邊界在東、南側清晰,而西、北側的邊界模糊,學校與外部環境多是以磚砌的墻為分隔,而且部分墻體還存在缺失現象,西湖濱路還有少量圍擋遭到了人為破壞。
4.3建成環境總體評價
從受訪者對校園建成環境給出的總體評價來看,很滿意的占到17.65%,不滿意的為11.76%,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校園環境一般,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以百分制計算,受訪者對學校的總體評分集中在50~75分的區間。其中,教職人員、外來人員給出的評價普遍偏高,而學生的評價相對較低,這也與學生與校園環境接觸時間最長、對建成環境有切身體會,學生群體普遍年紀偏小、更加求新求變等因素有關。
引起較多評價和關注的環境要素主要集中在建筑和綠化兩個方面,建筑的主色調為灰色及淺黃色,形式較為普通平實,并不具有強烈的特征,缺乏創新和有趣的地方。整體的空間活力和視覺特征不夠突出,并不能很好體現出大學校園自由開放的氛圍和大學生青春活力的特質。校園中整體的綠化覆蓋率較高,濱水區域的植物種植與水體結合較好,但樹種單一、植物景觀缺少季相變化、與建筑和場地的聯系較弱。
5結論與建議
該研究中,在重慶交通大學雙福校區中選取了不同職業、性別、年齡、專業的教職工、學生、以及外來人員進行建成環境評價的調查。總體來說,使用者對于校園建成環境的評價一般,對環境的感知偏弱。針對調研結果反映出的問題,以及受訪者的意見建議,筆者擬對重慶交通大學雙福校區的環境建設與改造提出如下看法。
5.1統一景觀風貌,局部重點打造
學校的建筑在色彩風格和形式上高度統一,但是景觀缺乏整體性,沒有貫穿統一的設計思想和理念,因此需進行重新規劃與整合。通過豐富植物品種及種類、增加景觀小品、設立統一的標識牌、改變鋪裝形式與色彩等方面使景觀在統一的同時又能充分與建筑和場地相結合。
5.2優化道路環境,提高易識別性
雙福校區的道路識別性較差,道路景觀雷同,建議加強主干道沿線改造。通過設立統一的標識系統、增加小品設施、增加綠化種植等方法,使步行空間更具趣味性和觀賞性。對次干道周邊的節點空間進行整合,增強其特異性。將生活區內各條道路旁的節點空間進行統一美化,形成序列景觀空間。
5.3增設景觀節點,滿足使用需求
學校中缺少能提供駐留空間、展現校園文化、豐富景觀結構的節點空間。以人流集中、使用率高的湖濱廣場為例,其中心主要是開敞的硬質鋪裝場地,沒有植物、景觀小品等進行裝飾或劃分空間。食堂南側的草坪,坡度平緩、交通方便,但目前僅開辟了道路,并未設置可供人活動的節點。因此,要在校園范圍內確立幾處節點空間重新規劃其環境,通過植物形成林下活動空間、設立景觀構筑物等方式形成景觀結構中的點狀空間。
收稿日期:20170726
作者簡介:腰明凡(1976—),女,館員,主要從事工程管理及竣工檔案的收集、整理、利用工作。
[HT][CDH01248*4/5]
致謝:本研究在調研、數據采集與分析等方面得到了重慶交通大學2014級風景園林班全體同學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9~21.
[2]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108~116.
[3]高春義,岳莉然,王蕾.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園認知地圖研究[J].山西建筑,2011(3):1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