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方工(北京東城)
依法約束權力,遏止非法強拆
文_方工(北京東城)

夜讀宋人筆記《清波雜志》,見到“蔡京罷政,賜鄰地以為西園,毀民屋數百間”,搞得“人民起離,淚下如雨”一條,其意是蔡京免官以后,皇帝賜給他一塊地讓他建花園,于是他就強行拆遷了幾百間民房,民眾只能痛哭。
由此想到,不分古今中外,房屋都是民眾生活資料的主要內容,對民眾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對此,執政者不能輕忽。古時,孟子回答滕文公如何治理國家的咨詢時說了句名言:“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并且列舉如無恒心將會出現的消極現象。意思是說民眾有穩定的財產,才有穩定的信念,否則就會胡作非為。民眾的草窩屬于不動產,是孟子所說的家庭恒產之一,所以俗語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西方還認為居所房屋是家庭安全的堡壘,有法律諺語概括房屋是“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
房屋對民眾生活無比重要,所以今天的憲法和法律嚴格保護民眾對自己房產的所有權或使用權,不允許任何人侵犯,誰都不能不經正當程序就非法占有、損毀乃至拆除民眾的房屋。但是,當前總有人無視法律,不顧民眾感受,不擇手段強拆民居。諸如打人砸物硬拆、趁人不備偷拆、斷水斷電逼拆等等突破法律底線的戲碼不斷上演,時常釀成激烈的矛盾對抗,乃至造成被拆遷人傷亡或強拆者死傷的血腥惡性事件。說到底,這都是權力惹的禍,如果不是當地政府支持強拆甚至參與其中,或對非法強拆制止不力,強拆者不可能長期保有那么大底氣。
封建社會是家天下,奉行“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的理念,因此皇帝和蔡京們視民眾如無物,強拆民眾居所、毀滅民眾家園,而民眾卻無可奈何,只有痛哭。但在現代社會,公權力來自民眾的賦予,權力行使者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有義務尊重、服從和維護好民眾權益;如果竟然支持、參與或不積極制止非法強拆,就無論如何說不過去。
有人冠冕堂皇地抬出經濟建設需要的理由,為非法強拆行為辯解,其實理由并不能成立。經濟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讓民眾生活幸福,可是非法強拆民居,嚴重破壞和剝奪了民眾幸福生活的條件和權利,這種經濟建設有什么積極意義可言?
非法強拆可能使官員個人獲得明顯政績,可能使地區得到經濟效益,可能使政府完成當期任務,但是付出的是侵犯民眾的權利和尊嚴、損害憲法和法治權威、破壞社會秩序的沉重代價,也拆掉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長期執政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并且,非法強拆還會給官員以濫用權力以權謀私的機會,諸如被稱為“李拆城”的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被稱為“季挖挖”的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被稱為“孫善扒”的河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孫善武、被稱為“造城書記”的哈爾濱市原書記蓋如垠等人,都是靠非法強拆博前程謀私利而禍國殃民的腐敗分子。其實,作為公仆,從民生的角度判斷,對非法強拆的弊端不難理解,如果不能正確認知,那不是從政水平低下,就是被私利蒙蔽了雙眼,當不好社會公仆。
如何遏止非法強拆的惡行,切實保護民眾利益?國際上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德國著名歷史故事,很能說明問題。19世紀時德國威廉一世皇帝在波茨坦市修建行宮后,見到宮外有座磨坊擋住了登高眺遠的視線,于是就想買下這座磨坊拆掉。可磨坊主堅決不賣。威廉一世憤怒之下強拆了磨坊。磨坊主可不干了,把皇帝告上了法庭。正直的法官不管被告是誰,徑直判皇帝敗訴,并必須把磨坊恢復原狀。由于有法律和法官撐腰,磨坊主避免了受皇帝欺負。
事實和理論都說明,如果權力不受監督和制約而可以任性地自由行使,民眾的自由和權益就必然遭受侵害。只有權力受到嚴格嚴密的管束,不能隨心所欲地亂作為、懶作為、不作為,民眾的人身財產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所以,當前遏止非法強拆,必須堅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以民主法治的制度督促權力行使者端正理念,確保權力依法正確行使。
(作者系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原副檢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