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振秋
清鎮市第一人民醫院 貴州清鎮 551400
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病人的護理體會
許振秋
清鎮市第一人民醫院 貴州清鎮 551400
目的:探討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采用護理干預的方法與體 會。方法:將行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的42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通過對觀察組患者在術前、術中及術后進行生理、心理上的護理指導,與對照組在住院時間,并發癥等方面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討論: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臨床護理中采用護理干預策略可以提高手術成功率,同時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借鑒。
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護理
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臟起搏和傳導功能障礙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它通過發放一定的電脈沖,刺激心臟,使之激動和收縮,即模擬正常心臟的沖動形成和傳導。因此患有這方面疾病的患者,將起搏器植入體內就保證了患者今后的正常生活。但是只是植入了如果不注意后期的科學護理就不利于發揮它的最大效用,所以為了保障患者后期的生命安全還需要對患者進行一定的科學指導,讓患者了解更多的起搏器方面的知識,讓起搏器發揮最大的作用,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繼而為后期的復查等都做好前提準備[1]。現將行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的42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討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采用護理干預的方法與體會,報道如下。
以我科2011年7月至2016年12月年行永久性心臟起搏器術的4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21例,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齡62±1.6歲;觀察組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齡(63.4±2.3)。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可在研究過程中予以分析比較。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藥物及手術治療,對照組行常規對癥護理,觀察組通過以下護理干預及指導方法:
(1)心理護理 永久性起搏器術是一種創傷性治療,病人要承受一定的痛苦。對疾病知識的缺乏、對手術的恐懼、經濟的壓力使患者產生恐懼、焦慮心理。我們要詳細介紹手術的目的、手術的過程、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手術意外的搶救措施與手術的安全性,以及費用高的價值等病人關心的問題,使患者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減輕患者焦慮恐懼的心理,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
(2)患者準備 協助患者做好術前各項檢查和藥品試驗,常規清潔備皮。囑病人練習平臥床上大小便,以免術后由于臥床體位改變而出現排便困難,晚上可服用鎮靜劑,以保證患者充足睡眠,術前30 min給安定針肌肉注射。
(3)起搏器的準備 護士根據患者傳導障礙的不同類型及心功能狀態選用適合的心臟起搏器。認真檢查臨時起搏器的性能,起搏器專用電池、起搏器的導管是否完好。
(4)物品準備 準備好急救物品及藥品,如電擊除顫機、呼吸機、心電監護儀等。藥品方面有利多卡因、阿托品、副腎素、多巴胺、阿拉明、地塞米松等心血管病常用急救藥品。
(1)術中護理配合:幫助病人取平臥位, 從左下肢開通靜脈通道,靜脈穿刺針最好選取用一次性留置套管針并妥善固定好,手術前根據操作的位置擺放好各種器械, 連接好電源, 檢查各儀器運轉是否正常,連接好心電監護、心臟除顫器、血壓監護、血氧飽和度監護,連接好心腔內心電檢查必須的設備。按操作步驟開啟監護儀器,使其正常工作,準備好除顫設備,使其正常工作。充分暴露手術視野,肩胛下加墊小布墊,去枕頭平臥,以利于鎖骨下靜脈穿刺。
(2)術中注意:術中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手術的病人大部分都是高危患者,護士應注意觀察病人的呼吸是否順暢平穩。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器械并及時、敏捷、準確地傳遞。同時及時添加沖洗液(采用生理鹽水) , 保證手術整潔無菌的順利開展。
(1)體位及活動 對于安裝起搏器的患者以往做法是:絕對臥床2周,前1周平臥位,以后限于左側臥位[2]。植入起搏器肢體要求絕對制動,防止電極移位,通過護理觀察發現,患者術后久臥病床,制動過久,心臟負擔加重,且肩關節不能活動,易造成尿潴留、便秘、關節僵硬或疼痛。近年來通過改進護理方法,采取24 h內保持臥位,限制活動,24~48 h囑患者取半臥位,48 h后床頭抬高15°~45°,72 h后允許患者下床活動,早期采用床邊坐椅,術后3天若病情穩定,可床邊坐椅10~20 min,每日1~2次。行走活動可促進術后康復,早期可床邊行走,其后在病室行走5~10 min,每日2次以后逐漸延長時間,并配以醫療體操及太極拳,要求運動強度適量,不宜過快。同時指導患者做上肢及肩關節前后適當運動,但不宜做振動較大的活動或用力過度。
(2)全身情況的護理 術后定時翻身拍背,鼓勵咳嗽,做深呼吸運動及在床上做肢體活動。保持心電、血壓監護2d~3d、注意術口有無滲血、血腫,并向醫生了解術中情況,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病情不穩定、心律不齊、漏搏及時通知醫生,絕對臥床休息,術側上肢伸直制動24h,砂袋壓迫4h~6h,適當限制安裝起搏器導線肢體運動,術側上肢避免上舉,外展等動作,48h后可左側臥位。避免右臂抬高活動,以防電極脫位,每日查血常規及白細胞計數,復查心電圖連續3d,觀察心律變化是否低于起搏心律。
對術后患者常規進行術后3天以上的心電監護,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如有起搏信號但其后無心電信號,提示電極刺激心內膜出現的心內膜水腫,導致有起搏域值升高的可能;如起搏信號時有時無或完全消失,提示有電極固定不良、移位、部分斷裂或絕緣層破損的可能;如出現固定頻率起搏,而無按需功能,則有起搏器感知不良的可能。
⑴感染 術后遵醫囑給予抗生素,更換敷料,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注意術處敷料出血情況。
(2)心肌穿孔 多位于心尖部,常于術后1周發生,表現為心前區及上胸部疼痛或腹部肌肉跳動,起搏器時有或消失,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3)電極脫落 是術后常見并發癥。多發生在術后48 h后,與過早下床,上肢活動等有關,應囑患者左側臥位或仰臥位,并囑上肢不要過度外展或上舉,此外,放便器和更換床單時均應注意保持患者的強迫體位,動作輕柔,以防發生電極脫位。
(1)體力活動要適量。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可操之過急,術后1-3個月要避免劇烈的運動,可適當從事日常工作和家務活動,也可選擇適當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練氣功、種花等低強度活動為宜,囑患者術側肢體要避免大幅度活動,以避免脈沖發生器和導線發生移位。3-6個月后,體質好的中青年可恢復工作,老年患者如不合并其他嚴重的心臟病,活動量以不出現氣促、胸悶、胸痛和下肢浮腫為度。
(2)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合理安排生活 ,心情要開朗、樂觀、保持情緒穩定,少生氣,戒煙酒,進食不宜過飽,保證充足睡眠。應細心保護埋置起搏器的皮膚,避免外力撞擊,否則會影響起搏器的壽命。
(3)術后教會患者自測脈搏。自我監測起搏器工作情況是即簡便又有效的方法。術后監測脈搏應該保證每天在同一種身體狀態下。如每日清晨醒來或靜坐15分鐘后,監測脈搏應該堅持,尤其在安置初期及電池壽命將至時,初期探測脈搏可了解起搏情況,末期探測則可及早發現電池剩余能量。
(4)隨訪:積極宣傳隨訪的必要性,使患者增強隨訪意識。我們對每例安裝起搏器的患者都要求在3個月內應每個月門診隨訪一次,以鑒定起搏器是否正常工作,以后每半年復查一次。待接近起搏器限定年限時,要縮短隨訪時間,若自覺心悸、胸悶、頭暈、“黑朦”、自測脈搏緩慢或出現呼吸困難,腿部和腳腕部腫脹,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5)堅持必要的藥物治療,治療心臟的原發病,心臟起搏器不能根治心臟的原發病,因而病人不能麻痹大意仍需服用冠心病等藥物。
(6)應隨身攜帶心臟起搏器卡片,如乘坐飛機旅游,要告訴機場檢查乘客攜帶金屬物品的工作人員。看醫生時,應主動告訴醫生您以安裝起搏器。
(7)避免外界因素對起搏器功能的干擾,心臟起搏器是一種精細的電子設備,安裝起搏器后告知病人不能磁共振檢查,不能用電手術刀,不要使用強磁場的電浴盆。如強磁場對起搏器有干擾時請立即離開現場。為了防止移動電話對起搏器的干擾,在使用和攜帶時應與起搏器保持距離15厘米以上。

表1: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
由表可見,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有效護理干預及指導方法可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另住院時間觀察組平均(8.3±2.1)天,對照組平均(10 ±1.2)天,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仍相對較短。可能是住院時間均較短及樣本量小等原因,今后還需進一步研究。
植入人工心臟起搏器是治療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作為新的治療手段,與其相關的醫學知識還未在廣大患者及健康人群中普及,許多患者對于這種新技術新療法存在著疑慮、焦慮甚至恐懼心理,引起生命體征及情緒變化,甚至影響麻醉和手術的正常進行[3]。因此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使其有效應對,對術后的康復起到重要作用。我們通過術前給予患者耐心細致的心理護理,消除患者顧慮,減輕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使患者在最佳的身心狀態下接受手術。通過護理人員的密切觀察,及時發現并發癥并采取有效的針對性護理措施,使并發癥的發生率大大降低,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
[1]趙詠梅,董艷明.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的護理體會[J].醫藥前沿,2015,5(1):65-67
[2]門國勛,唐云俠.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的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2):143-144
[3]胡小花,錢慧麗.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護理干預體會[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4,(8):104-106
R473.5
A
1672-5018(2017)03-1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