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
清鎮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 貴州清鎮 551400
翼狀胬肉手術治療不同手術法及療效的比較研究
任海
清鎮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 貴州清鎮 551400
目的:比較翼狀胬肉手術治療不同手術法的療效。方法:以我院收治的61例翼狀胬肉患者作為樣本,將其隨機分為三個組別,分別為A組、B組和C組。A組采用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B組采用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MCC術治療,C組采用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自體游離結膜瓣移植術治療。觀察三組患者治療效果及復發情況。結果:三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其中C組治療有效率更高,復發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自體游離結膜瓣移植術在治療翼狀胬肉方面,有效率更高,復發率更低,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翼狀胬肉;手術方法;療效;比較
翼狀胬肉又被稱為“魚肉”,是一種常見的眼科多發病,一般認為它是由于外界的刺激而發生的一種炎癥病變,因為其發病后形狀類似昆蟲的翅膀,所以被稱為翼狀胬肉,癥狀表現為患者單眼或雙眼上眼瞼部位瞼裂部與角膜上有一種贅生組織,它的日漸成長增加了角膜的壓力,甚至會覆蓋瞳孔造成視力的嚴重下降,呈三角形,多發生于戶外活動者,在風塵、日光等刺激嚴重的地區易發病,在確診過后翼狀胬肉的治療并不困難,輕微癥狀用藥水或注意防止外來刺激就可以治療,嚴重者需進行手術治療,但無論哪種治療方法,病情都有可能復發,因此要做好術后檢查與隨訪,本次研究針對治療翼狀胬肉的三種手術方式進行分析,通過療效對比找出最有效的治療手段,降低復發率,現報道如下。
從2015年1月-2016年12月間我院收治的翼狀胬肉患者中,隨機選取61例患者作為樣本,將其隨機分為三個組別,分別為A組、B組和C組,三組患者臨床資料如下:
A組患者21例,包括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齡:18-79歲,平均年齡(60.17±2.85)歲。B組患者21例,包括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齡:22-75歲,平均年齡(60.06±2.90)歲。C組患者21例,包括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齡:19-78歲,平均年齡(60.15±3.00)歲。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
A組采用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1)放大鏡放大手術位置。(2)于翼狀胬肉結膜下,注射腎上腺素。(3)病變部位,上下邊緣切除,分離變異組織,剪切表層結膜皺皮。(4)術后出血點灼燒,縫合,給予抗生素眼膏預防感染。(5)術后2d,給予典必殊滴眼。(6)1周后拆線。
B組采用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MCC術治療:(1)局部虹膜侵入MCC棉片。(2)生理鹽水清除棉片。(3)縫合,給予抗生素眼膏預防感染。(4)術后2d,給予典必殊滴眼。(5)1周后拆線。
C組采用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自體游離結膜瓣移植術治療:(1)顯微鏡下,眼瞼結膜處麻醉,切除翼狀胬肉。(2)分離角膜邊緣基部,取結膜,標記并縫線。(3)平鋪結膜瓣,固定并縫合。(4)換藥:隔天1次,2次后睜眼,給予抗生素眼膏預防感染。(5)術后2d,給予典必殊滴眼。(6)1周后拆線。
觀察三組患者治療情況,包括顯效、有效、無效、復發4項指標。
視患者角膜、結膜外觀判定治療效果:顯效:角膜透明,結膜外觀平整且無充血。有效:角膜透明度有所恢復,結膜外觀平整,無嚴重充血。無效:角膜、結膜外觀未恢復或加重。復發:再次發生翼狀胬肉。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患者治療效果如表1:

表1 三組患者治療效果
通過表1可以看出,A組21例患者中,18例治療有效,有效率85.7%,復發率33.3%。B組21例患者中,19例治療有效,有效率90.5%,復發率14.3%。C組21例患者中,21例治療有效,有效率100%,復發率4.8%。
三組數據對比,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C組治療有效率更高,復發率更低。
翼狀胬肉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一般收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研究表明翼狀胬肉的發病與遺傳、環境、免疫力、角膜緣肝細胞缺失等因素關系密切。翼狀胬肉在我國屬于多發的眼科疾病,會導致眼球轉動障礙、視力下降和角膜散光等多種臨床反應[1]。角膜緣肝細胞缺乏或功能障礙,會導致角膜緣的屏蔽功能降低,角膜創面容易出現新的結膜組織和血管,長期受到強烈日光照射和處于風沙環境,會使得角膜的抗原成分發生改變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干細胞喪失分化調節和增殖能力,新生的結膜組織和血管迅速生長,侵入角膜,形成翼狀胬肉。實驗室研究顯示,翼狀胬肉的主要成分為增生的纖維細胞和血管。
當前,手術治療翼狀胬肉的方法較多,常規的翼狀胬肉切除手術能夠時間對胬肉的切除,但是復發率較高,整體的治療效果并不滿意[2]。傳統切除手術復發率較高的原因分析:手術創傷較大,對角膜損傷大,胬肉切除不徹底;術后止血不利,血管增生因子大量釋放和擴散,術后出現新的血管增生;殘留的成纖維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活化,產生新的血管和纖維組織增生;術后角膜緣干細胞任缺乏或功能障礙,導致再次誘發翼狀胬肉。
眼角膜緣干細胞位于角膜的上皮深層,能夠起到填補缺損干細胞,重建角膜的生理屏障,組織增生的血管和纖維組織向角膜進行侵入;角膜緣干細胞可以增值出角膜上皮細胞,促進胬肉切除后的角膜迅速上皮化,有效預防和控制增生纖維組織在角膜上表皮的生長,降低復發率[3]。
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是臨床用于治療翼狀胬肉的主要方法,隨著醫療領域技術水平的提高,手術方法增多,治療效果日益改善。本研究發現,采用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自體游離結膜瓣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有效率更高、復發率更低。
綜上所述,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自體游離結膜瓣移植術在治療翼狀胬肉方面,有效率更高,復發率更低,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1]尹成建.翼狀胬肉手術治療不同手術法及療效的比較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09(06):43-44.
[2]李春梅.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翼狀胬肉療效比較及淚膜穩定性觀察[J].國際眼科雜志,2013,13(12):2535-2537
[3]宮傳勛,張友巖,張紅紅.對比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療效[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15):165-166
R473.5
A
1672-5018(2017)03-0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