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琳
1 教材分析
蘇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中第十章第二節“人體的血液循環”一直是學生認為比較難的內容。本節分為3課時,學生能否輕松掌握是第一課時的內容關鍵,因為第一課時不僅為本節的后兩課時的學習進行了鋪墊,也是學習本章第四節人體內的氣體交換的基石。另外,本節的新名詞多達13個,如何讓學生快速準確的掌握也是個難題。因此,筆者想從學生的體驗入手,不但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更能使其輕松愉快的學習。
2 學情分析
雖然學生都知道血管與心臟,但是對其如何構成循環系統卻知之甚少。學生只有真正的理解知識才能真正地掌握,才有可能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3 設計理念
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過程,找到教學活動中的“動點”,設計好“動法”,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活動的設計盡量貼近學生生活,活動的安排要有引導性和啟發性,活動的效果要有利于學生理解,活動中要滲透情感教育和能力培養。
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區別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能力目標:培養觀察和歸納總結能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課堂學習目標的共同探索,增強合作精神;關注健康,重視身體鍛煉;形成辯證統一的唯物主義觀
5 重點難點
重點:區別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難點: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6 教學過程
6.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周末老師在網上買了一件衣服,結果第二天就到了,讓人感慨物流之快。不由得使我聯想到我們人體是否有也存在這樣快速的物流體系?
生:循環系統。
師:快速的物流離不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我們人體的交通網絡是什么呢?”
學生很快想到血管和心臟。這樣順利地引入新課,同時也強調了循環系統的作用就是進行物質的運輸。
6.2 找—摸—看,直觀地認識動脈和靜脈
師:你知道自己身體上有會跳動的血管嗎?用手指摸一摸,看誰能找到它們。再來找找安靜的血管,它們又在哪里?
通過這種體驗式的活動,學生可以形象感知:動脈是會搏動的,靜脈是安靜不會搏動的。
接著,教師將一位學生做為實驗對象,用橡膠管扎住他的一只手腕,并要求其他學生比較兩只手背上靜脈的變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得出結論:靜脈是輸送回心血的血管。
師:動脈輸送血液的方向是什么?
學生會猜測動脈是輸送離心血的血管,此時教師再補充分析動脈脈搏產生的原因是與動脈輸送離心血有直接關系的。通過“找—摸—看”的活動使學生順理成章的理解動靜脈的功能。順勢,教師拋出問題請學生思考:動脈承受的血液壓力很大,你認為動脈的結構應該與靜脈有怎樣的不同?
為了降低學習的難度,教師展示動靜脈的比較表,要求學生從管壁厚薄、彈性大小、血流速度快慢以及在人體的分布幾個方面分析。學生很容易根據結構與功能是辯證統一的角度分析得出結論。列表比較的方法不但起到歸納總結的作用,也能將知識更清晰地呈現出來。這樣的教學設計從實踐的效果來看達到了步步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理解的效果。
6.3 分析“大數據”,幫助學生理解毛細血管功能
教師提供資料,請學生逐一分析:
① 毛細血管管徑平均約為8~10 μm,10根毛細血管沒有1根頭發粗。因此,只允許紅細胞排隊通過,血流速度為0.3-0.7 mm/s。
② 毛細血管管壁只有1μm厚,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相當于一張紙厚度的1%。
③ 一個成人的毛細血管總數在300億根以上,長約11萬km,足可繞地球2.5圈,1 cm2的皮膚上分布的毛細血管總長約達90 cm。
這些數據不但有說服力,還可以讓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強烈地感受到毛細血管極細、極薄、血流速度極慢、分布極廣的特點。為了讓學生感受這些特點是有利于物質交換,教師可現場與第一排的學生進行“握手”互動,“握手”代表細胞與血液進行物質交換,只有慢慢走過去才能讓握手更加“充分”,以此來類比“血液只有緩慢流過毛細血管,血液與細胞才能充分的進行物質交換”。
6.4 改進板書設計,啟發學生思考
在學習完三種血管的結構和功能后,教師通過板書進行總結,改變以往書寫習慣順序(圖1)所示,并且讓學生用箭頭連接三種血管和心臟,表示血液的流動方向,意在考查學生剛才對各種血管的概念理解是否到位,也為后面血液循環的學習進行鋪墊,如圖2所示。
6.5 恰當設置自學問題,讓學生“跳一跳,夠得到”
關于心臟這個知識點的學習,是重點更是難點。只有抽絲剝繭、循序漸進的學習,學生才能逐步掌握。
首先,教師先安排學生自學,要求學生對照教材上的圖認識心臟的結構,初步熟悉新名詞。為了讓學生認識得有章有法,教師提供自學過程中要完成和思考的問題,其中,連線題的設置是讓學生看似無意中找到其中的規律,即心室連動脈,心房連靜脈。畫 “田”字格是在教師講授過后,為了學生“反芻”知識和提升能力而設置的。
自學案(部分資料):
內容2: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1. 位置:心臟位于人體 腔中部偏 下方,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
2. 結構:內部有四個腔,分別為 、 、
、
3. 連線:與心臟各腔相連接的血管
左心房 上腔靜脈和下腔靜脈
右心房 肺靜脈
左心室 肺動脈
右心室 主動脈
4. 心房與心室以及心室與動脈之間有 ,控制血液向一個方向流動。
5. 用“田”字格表示心臟的結構
6.6 多種方法,攻克難點
6.6.1 口訣速記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規律歸納出口訣式的速記方法:上房下室,左右相反,室連動,房連靜。其實規律的尋找也是基于心臟的結構特點,重點抓住心臟四個腔壁的厚薄是與血液輸送距離的遠近密切相關。以此再結合剛剛所學的動靜脈知識,學生就能順利地記住四腔所連接的血管分別是什么。
6.6.2 實物觀察
教師安排實驗“觀察豬心的結構”。解剖的豬心擺在學生面前比使用心臟模型更具說服力。心室壁比心房壁明顯厚,說明心室壓送血液輸送的距離遠,因此心室連接的是動脈將血液從心臟運往全身,而心房壁薄連接的就是靜脈,血液是由靜脈運回心房。學生再比較左心室和右心室壁的厚度,發現左心室的壁厚,說明左心室連接的動脈輸送血液到人體最遠的地方,因此連接的是主動脈,則右心室連肺動脈。這樣觀察和思考使學生理解結構的確與功能是統一的。用這樣的思維方式啟發學生的思考,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知識。在生物教學中,教師經常滲透這樣的哲學思維方式,也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思維習慣,使其自覺地去挖掘事物的內在聯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6.6.3 畫圖強化
通過教師的梳理,學生認識了心臟的結構。但是因為名詞太多,因此十分有必要趁熱打鐵立刻強化記憶。繪制“田”字格不但復習了心臟四腔名稱,各腔所連接血管的名稱,還進一步強化四腔的關系即同側心房與心室相通,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是互相隔開的以及心臟中瓣膜的作用。因此,繪圖是對心臟結構的全面鞏固。
7 教學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精心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從被動的學習知識變為主動的構建知識。教師活動的設計要有很強的目的性,使學生思維得到訓練,能力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