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明
一
焉支山是一幅油畫,遠觀比近看更和諧、豐韻,充滿遐思,多了美感。
每每回家,總想去拜謁盤桓在心間的那座名山,但終因瑣事纏身總是擦肩而過,留下哀嘆。長假騰出身來,總算圓了心旅之夢,少了一份牽掛,多了無限感慨。
焉支山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帶的甘涼交界,位于山丹縣城東南40公里處,東西長約34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自古就有“甘涼咽喉”之稱。焉支山主峰百花嶺,海拔3978米。焉支山又叫胭脂山,因山中生長一種花草,其汁液酷似胭脂,山中婦女用來描眉涂唇而得名。景區內松柏常青,草木蔥蘢,蜂飛蝶舞,鳥語花香,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有河西“小黃山”的美稱。焉支山載入史冊已久。先有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年輕將領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西進,過焉支山,擊敗匈奴,奪得河西地區,打通了中原與西域交往的通道,自此,焉支山成為勝利的象征而載入史冊。后有隋大業5年(609年),隋煬帝西行,登此山謁見西域二十七國使臣,在張掖舉行“萬國博覽會”,甘州、涼州府派仕女歌舞隊在路口朝迎,成為世界博覽會最早的發源地而聞名天下。
焉支山是祁連山的一個支脈,橫臥山丹與永昌之間,綿延起伏,蓄積著許多名貴動、植物,是我國著名的自然風景區。奇異的地形和植被,自然景色秀麗壯觀,幾百座大大小小的石林奇峰聳立其間,形態各異,有的像龍騰,有的像虎躍,有的像馬奔,有的像熊伏……山中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豐富,這其中最著名的依次是楊四郎泉、西北民族風情苑、玉皇觀(前寺)、萬佛殿、隋煬帝行宮遺址,鐘山寺、百年焉支松、焉支玉溪等。
漢武帝時,驃騎將軍霍去病征戰河西,“過焉支山千余里”,逐匈奴于大漠之北,于是就有了匈奴那首“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千古絕唱,焉支山的名聲也就隨著這首有名的胡歌而遠揚了。焉支山,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僅僅因為這個名字,便心生幾分喜歡。等身臨其境,更有一種莫名的喜歡:天是那樣純潔的藍,水是那樣透徹的清,草原更是一望無際的綠,仿佛手織的地毯,透著讓人欣喜的夢幻般的童話色彩,就連草地上的羊群,也仿佛天上的繁星,點綴著美麗的草原,點綴著游人對草原美麗的渴望。
二
金秋季節,是焉支山一年中最勾人心魄的季節。明凈的天空,豐碩的秋果,醉人的陽光,山挺拔俊秀,五彩斑斕;水多情柔潤,靜靜流淌,一切只與心情有關。
初秋的陽光,慵懶地灑在午后的焉支山上。嘩嘩的小溪流水帶著淡淡的秋意一路歡唱著,而不遠處的松樹林偶爾傳來游人的嬉鬧聲,使整個山谷形成動靜結合的美,遠景、近景層次分明,像一幅流動的山水畫,人在畫中,畫在心中。在兩山對峙的峽間,一泓清泉淙淙流淌,清澈見底,水間許多大石當流,吞吐成音。夾峽松山,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松林間一些低矮的灌木生出各色雜花,星星點點掩映在枝頭,耀得讓人心醉,世外桃源般的清爽沉醉了每一個人。聽導游講楊四郎泉、百花池等景點的傳說,一樣地引人入勝。順峽而下,或沿峽水而行,或穿松林嬉游,我們且走且看。馬蓮灘是花最繁盛的地方,在峽谷的一個平緩的地帶,密密地形成了一個花海,淡雅的花瓣,清幽的花香,縷縷地彌散在清風中,讓人神醉。陣陣松濤從山谷滾滾而來,頃刻間,綠風浩蕩,給人以天地無限廣闊之風韻。胭脂的嫵媚,絲綢的光芒,馬背英雄孔武彪悍的魂魄總在人們心中。仰臥于焉支山茵茵的軟草之上,透過溫馨的陽光,正臨駕在蒼翠的峰巒之間,藝術與自然在這里神秘地融在了一起,頓覺心靜神暢,興致沓來,仿佛置身于千古不滅的樂土之中……
焉支山有膚、有血、有語言、有慨嘆,焉支山是一個活脫脫的生命群,它行走在時間的琴弦上,傾聽月光的訴說,狂風的呼嘯,白雪的吟誦;峽谷的水清澈,比水晶還要剔透,它蜿蜒著、歡樂著,挾著流云,漾著樹影,捎著鳥聲,沐著陽光,捧著月暈,長歌一腔,低語一闋,閱山聽水也是一種極致的享受。
焉支山是一處看不夠的風景,一部讀不完的書卷。焉支山,山有山的故事,水有水的傳奇,一棵草,一個傳說;一塊石,一段歷史。可謂一山故事一山歌。這故事、這歌都在靜靜地等待著有心人的聆聽!鳥有善翔者,魚有善游者,獸有善搏者,人有善生者。佇立在萬壽巖前,伴著淙淙流水,凝眸翠松紅葉,我想鳥翔者則俯凌霄魚善游者則窮淵藪,獸善搏者則王于森林,人善生者則知況味。其實,很多人都不知自己所處的位置,不知走向何方,但是蕭瑟的秋風染紅葉子之后,便是皚皚白雪覆蓋的蒼茫大地。秋天的焉支山更加多情,你看看她羞澀的紅暈,染得山崖紅了半壁臉。
三
“雖居焉支山,不到溯雪寒”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的絕句,更耐人尋味。焉支山南屏白雪壓頂的祁連冰峰,北倚巖石裸露的龍首山嶺。兩山對峙而望,其個性極為鮮明,龍首山山石裸露,寸草不生,祁連山青黛如墨,林茂草豐;前者擋住了巴丹吉林沙漠的南襲,后者扼住了青藏高原的北移,焉支山正安詳地坐落在兩山之間,猶如躺在父母中間的嬰兒,天真無憂,幸福無比。流連于這層巒疊嶂、綿延無際的綠色中,把焉支山下昔日皇家的軍馬場,連同焉支山上的漢唐之柏、宋元古樹連接在一起,用盡力氣也讀不出霍去病將軍曾以“千里不運糧,百里不運草”的焉支山為綠色大本營,揮鞭縱馬,以秋風打落葉之勢,把人丁興旺,牛羊遍野的匈奴民族追逐到大漠以北,從此匈奴漠南無王庭的悲壯;也沒有撿拾到隋帝艱難地穿越六月飛雪的大都拔谷,御駕親臨焉支山,調集數千美女,迎接西域二十七國王公使節,舉辦萬國博覽會的遺貝。但一個把史詩寫在馬背上的匈奴民族,失去生存的命脈——焉支山后,發出的“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哀嘆,卻如暮鼓晨鐘,穿越數千年的歲月,至今仍然在青山綠水中回蕩。啊,焉支山,是一座散發著歷史沉香的山;焉支山,是一座撩撥男人心房的山!上得山來,只覺得相見恨晚!
是的,心里惦念著窈窕淑女般純真的紅藍草,循著重量級的邊塞詩人王維當年踏著水秀山清、吟詩作賦的履痕,我來到了焉支山頂傳說中的百花池邊。王維,這位被稱作詩佛的人,也是一代書畫大師。在自由逍遙地攀山道正涌動詩興時,忽然,一池蕩漾的水波迎面撞入視野,水的中央,亭亭玉立著一位穿紅著綠的纖纖秀女,王維欣喜若狂,但向前駐足細看,卻是一株胭脂花。王維頓覺心曠神怡,當眾吟詩作畫,池水、胭脂花即可就成之時,突然,一只飛鳥落到顏料盒中,隨即又跳到畫面上,眾人來不及收拾,正在感嘆之際,王維大叫奇妙。原來,飛鳥的爪印正好踩出斑斑花色,從此,胭脂池百花爭奇斗妍,山花四野相聞,松柏掩映,流水潺潺……繞“百花池”緩步,層林深處的寂靜和著布谷的鳴聲由遠而近,我眼前的景物本已是江山如畫了,但“祁連雪皚皚,焉支草茵茵”如詩的景象又在我的心頭涌動。這樣的高山流水,可藏龍,可臥虎,是剽悍的游牧民族耀武揚威的樂園,是養育天資掩靄,雪膚玉貌絕代佳人的風水寶地。
焉支山下是很難盡收眼底的一片大草灘,山清水遠的時光里,匈奴昆邪王在這片風吹草低、牛羊如云的土地上,豪氣十足地牧馬屯兵,修養血性,大塊食肉,大碗飲酒地享受。酒足飯飽后,氣力無處發泄之時便沙場點兵,揚鞭縱馬,燃烽火,點狼煙,角號聲中,發兵南下,直奔西漢王朝的心臟。但他們的兵馬還沒來得及用喝馬奶酒的大碗換上春江花月夜的小玉杯,就被大漢王朝的豪氣擋在了長城以北。
古老與新生的鏈條是如此纏綿地鏈接著。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功過是非,已被重重疊疊的時間壓在了昨天,在漫山遍野、爭奇斗妍的花草中,誰也沒有準確地認出來哪一朵山花是胭脂花,但雕刻在我心版上的“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一聲慨嘆,還有那一山仍然鮮活的流水,一山青春的綠色,一山的濕潤,一山的寧靜,都像丁冬而來的流水細細地滋潤著我的心田,照耀著我的靈魂,使我真切地感受著胭脂山養育英雄的剛強與美女柔情的源遠流長……
焉支山下曾經蔚然大氣、匈奴人牧羊放馬的大草灘,借著超越時代的一山靈氣,此刻,一望無垠的油菜花正孕育著人們新生活的元素。數十萬畝黃色的花朵編織成一幅綿綿的錦緞,柔柔地鋪展在山環水繞的土地上,山南海北的養蜂人在這里為人們增添著生活的蜜意,飽滿的青稞釀造著醉人的美酒,還有那穿越歷史的牧歌,正在焉支山頭繚繞,把馬背上寫意的故事從古說到今……
四
焉支山一座神奇的山,感謝造物主為我們創造了一座焉支山。“云想衣裳花想容”,焉支山上盛產的胭脂花,又為男人一刻也離不開女人制造了一條動人心弦的理由。
下山時,驀然回首,一輪橘紅色的太陽,巨大而溫馨,慢慢地一絲一縷從天際消失在地平線上。彩霞滿天,錦繡萬里。停下腳步,好想夜宿焉支山,聆聽匈奴鐵騎陣陣踏夢而來,遙看月影下涂著胭脂嬌羞的婦女容顏。西沉的夕陽,催促著我們下山的步伐。日子仍在繼續,唯有風景因心而動。記憶是美好的留聲機,值得靈魂為之粉身碎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