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桂花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進行知識積累的重要階段,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其正處在知識量積累以及思想品質養成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對學生的良好習慣進行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會對學生之后的人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小學階段學生除了在學校接受必要的教育外,在家庭環境中,家長也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促進其良好習慣的形成。圍繞如何從細微處指導家長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進行分析。
關鍵詞:家長;習慣;以身作則;嚴格訓練
在我國有這樣一句名言,“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句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對學生的習慣進行培養,讓其在良好習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學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會受益一生,相反,壞的習慣會使其終生受累。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在快速成長,因此,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教育與指導,對幫助其形成良好的習慣具有積極作用。家長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應該做到從細微之處著手采取各種措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下面本文就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詳細的分析。
一、家長在培養孩子習慣過程中的重要性
經過多年的教育經驗的研究與總結可以得知,小學階段,父母是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影響因素。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是父母的責任,家庭環境的好壞對學生的習慣以及性格的養成具有重要的影響。父母作為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一般情況下,父母的習慣較好,教育出來的學生自然就會養成較好的學習以及生活習慣;相反,如果家長的習慣不好,學生就很難接收到積極的影響,在無形之中就會養成壞習慣。在習慣已經養成之后想要改正就非常困難了,因此,家長要有意識地從細微之處著手對學生的習慣進行培養,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觀念,在良好習慣的基礎上學習以及生活。
二、從細微之處著手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1.家長時時處處以身作則
在一切的教育活動中,榜樣的力量都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家長對學生的習慣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要時時刻刻做到以身作則,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用自己的行動來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指導,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在生活中,如果想要學生養成尊敬老人的習慣,家長首先就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尊敬老人,如在公交車上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就主動給老人讓座等。學生在家長做出這種行動的過程中就自然會受到影響,在下次自己遇到相同的情況下,就會主動做出同樣的行為,久而久之,良好的習慣就會形成。
2.進行嚴格訓練
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只說不練”,家長不能僅僅靠言語上的教導來督促學生,一定要進行較為嚴格的訓練,這樣習慣的養成才會具有一定的效果。例如,學生在學習寫字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寫字不整齊的現象,家長就必須對其進行嚴格的訓練,讓學生進行反復的練習,一直到寫字工整符合標準為止。言語上的教育在有些情況下也許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家長如果在不經意間對學生進行諷刺、挖苦等,就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傷害,不僅不會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習慣,反而會使其產生厭煩心理,對學習以及生活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家長應該知道,行動上的嚴格訓練比言語教育的效果更加突出。
3.堅持“認真”二字
家長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認真”二字是最關鍵的。馬虎是幾乎所有的小學生都會犯的錯誤,在這種錯誤的影響下,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因此,家長對學生進行習慣的培養時,要將“認真”二字貫徹到底。在這一方面,家長要對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進行嚴格的把握,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集中注意力,秉持認真的態度,不能虎頭蛇尾。一般情況下,不認真的孩子經常在寫作業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發呆或者想其他的事情,在上課的時候寫作業,等等,這樣看似細微的環節,其實都是學生不良習慣的表現。因此,家長要在生活中對孩子的各種行為進行密切的觀察與詳細的分析,一旦發現孩子出現不認真的狀態,就要立即進行制止,告知其養成認真的習慣的重要性,最重要的就是樹立榜樣的作用,用自身認真的行為來對孩子進行感染與指導。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尤其是在低年級,學生正處于身體與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否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其之后的一生都會有重要的影響。家長作為孩子教育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做到以身作則,從細微之處著手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長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肩負起應有的責任,用行動來對孩子的習慣進行培養,這樣會起到與學校和教師完全不同的效果,對學生會產生非常重要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吳少娟.家校合作要在“共”字上做文章[J].教育科學論壇,2017(8).
[2]陳佳林.影響城郊小學家校共育的主要因素及應對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7(3).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