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琴
寧波華茂外國語學校是全日制寄宿學校,十四年來,我校小學部成功的管理模式在社會上確立了良好的口碑,尤其是我校小學生優良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文明的行為習慣在家長群中贏得了極大的認可。不少家長慕名而來,把子女送入我校就讀,總是對才入學一兩個月的孩子直翹大拇指:孩子學會了穿衣、疊被、獨立洗漱,吃飯不挑食,相比未入學時的表現判若兩人。的確,我們學校的孩子多數家境優越,家長對子女寵溺有加,孩子們的生活獨立能力與行為素養不盡如人意,家長對孩子身上的良性行為變化,感受特別明顯。但是隨著孩子入學時間延長,我們發現,孩子的良性行為并沒能完全固定下來,他們的行為表現似乎又回到了原來的起點:明顯懶散了,在學校形成的良好的生活習慣基本丟失了,而且假期越長,這種丟失越嚴重!新學期伊始,老師們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重新對孩子加以引導和約束,試圖把孩子們的“好習慣”重建起來,這種“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拉鋸戰”搞得老師和家長十分疲憊;“家庭的放松”與“學校的嚴格”使孩子逐漸成了“家校表現不一”的人,這種情況就像隱藏于教育管理中的“病毒軟件”,時刻干擾、阻礙良好班風的形成,也阻礙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既影響各個家庭的未來,更影響國家的未來。我認為,國家發展所依靠的“社會脊梁”必然來自“家庭脊梁”,而缺乏良好生活習慣的孩子必定缺乏成長底氣,永遠成不了“家庭脊梁”。
針對以上情況,我認為在我校全面開展布置節假日生活作業,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節假日生活作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生活自理和服務家人項目
生活自理項目要求孩子在家必須獨立一張床睡覺,起床后自己穿衣、及時疊被、洗漱,及時用餐,不挑食,自覺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科作業,控制看電視、電腦時間等;服務家人項目包括為長輩盛飯、收拾碗筷、倒茶遞水,打掃家庭衛生,學習洗衣服、晾曬、折疊衣物、整理房間等。通過這些生活習慣培養孩子真正的生活獨立能力,培養孩子“心裝家人”“孝順長輩”的好思想,把照顧好自己和家人作為自己人生應盡的職責。
二、自覺健身項目
這個項目要求孩子必須在節假日堅持每天運動半小時以上,根據身心特點和愛好特長確定健身項目,針對我們學校的辦學特點,小學低年級孩子適宜跳繩、跑步、乒乓球、游泳、跆拳道等,中年級孩子適宜跑步、游泳、乒乓球、抖空竹、羽毛球、足球、跆拳道、武術等,高年級學生適宜跑步、籃球、足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武術等。各類健身項目的鍛煉,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體魄,鍛煉出不畏困難、拼搏到底的勇氣和毅力,形成孩子陽光、樂觀、頑強的個性特質。
三、自覺閱讀積累
一直以來,大家更愿意把“閱讀”歸為學習習慣的范疇,因為大量的閱讀可以拓寬孩子們的知識面,增長文化修養,提升孩子的學業水平。但是這種歸類引導使家長和孩子在潛意識中形成了“不學習便不閱讀”的思維定式,作為教師,我們亟須幫助祖國的接班人從根基處扎扎實實補上“閱讀”這一課,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礎和思維底蘊。所以,我認為應把“閱讀積累”作為“生活作業”的一項重要內容提出來。
小學節假日生活作業的實施必須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強制性原則
中國有句古話: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事實上,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有些是已經被家長“寵壞”了的,在生活習慣上做到“有規有矩”的鳳毛麟角,這是社會風氣使然,也是孩子固有的家庭環境使然,怪不得孩子。因此,我們一方面在學校里教育和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方面要幫助孩子把這種良好的習慣遷移到家里,給孩子布置節假日生活作業是帶有強制性的,要求家長共同監督,要求每個孩子不折不扣完成。
2.調整性原則
節假日生活作業的具體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應當隨著孩子年齡和興趣的變化及時作出調整。比如,跳繩對一年級孩子來說比較適宜,有利于鍛煉孩子的全身協調能力,趣味性足,但是假使這項作業一直保持不變,到二年級孩子們就會厭倦,因為他們已經能熟練地跳繩,對這項活動喪失新鮮感,沒有多少提升空間,就需要老師及時調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某個階段,孩子們會熱衷于某項運動,老師要及時發現,把大家最喜愛的運動放進“自覺健身項目”中,供大家選擇。
教育是一個“慢”的過程,因為每個孩子的面貌不同,每個班級的特色不同,所以,老師必須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觀察研究教育對象,全方位去策劃。節假日生活作業就是在持之以恒的堅持中,由老師“強行布置”逐漸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在“強制”中體現“興趣”,在“調整”中實現“提升”。我們必須把生活習慣的培養作為德育的根本,全力縮小孩子行為反復的空間和機會,使優秀的行為在孩子身上固定下來,讓孩子的“學習表現”根植在“優秀生活習慣”的土壤中,培養出家長滿意、社會需要的棟梁之材。
編輯 司 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