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翠英
留守兒童分為雙方留守和單方留守,雙方留守是指父母雙方流動到其他地區打工或者干其他活,孩子留在家里,而單方留守是指父母其中一方長期外出,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通過調查,我發現我們班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占班上學生總數的30%。通過與他們交談和對他們的觀察,我發現了留守兒童存在以下一些現象:
一、留守兒童存在的教育問題
(一)父母長期在外導致親子分離
這些學生之所以成為“留守兒童”,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工作,無法親自照顧自己子女的生活及學習。據了解,“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從事的工作大多很繁重,生活的壓力讓他們無暇兼顧孩子的生活、學習。因此,雖然他們大部分會定期打電話回家,但是對子女的學習也只是簡單問問,對于孩子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基本上不作過問,所以孩子與父母的感情不深。所以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孤獨、無助的心理。
(二)臨時監護人給予的物質關心多,精神關注少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班上的“留守兒童”只能由他人監管。他們要么是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管;要么是由父母的親戚朋友監管;還有就是單親監管——由父親或母親一方監管。這些臨時監護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只是把“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和“吃飽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只要孩子平安、身體健康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對于孩子的學習成績、行為習慣的養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任其發展。這也是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差和心理素質較低的因素之一。
(三)“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和素質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大多呈中下水平
尤其是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需要更多的關注和監督引導。班上大部分“留守兒童”存在性格孤僻、暴躁,自卑,學習差等問題。因為他們與父母的感情不深,臨時監護人也很少關注他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所以他們缺少心理關愛,覺得自己得不到認同。由此性格變得內向,而內向的孩子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形成孤僻的性格。
二、針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提出的對策
作為班主任,針對本班的實際情況,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我認為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一)幫助代理監護人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由于“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對教育理念不了解,所以老師要利用家長會對代理監護人進行專題講座,使他們了解留守兒童的特點,懂得留守兒童的心理,學會正確的教育方法。
首先,教育孩子,不是簡單的“人身安全,吃飽穿暖”就完成任務了。關愛孩子,不僅要關心他們身體的成長,還要關注他們心理、精神上的成長。代理監護人應該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要多跟他們交流、溝通,讓他們的身心健康地成長。但要避免嘮叨,而且該嚴格還是要嚴格,比如監督孩子完成家庭作業、讓他們適當做家務等。
其次,尊重孩子的選擇,留給他們一定的空間。現在的孩子非常有主見,思考問題、做事都有自己的一套。作為臨時監護人要正確引導,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不能按自己的老一套一味地限制、否定他們。不能滿足他們提出的要求的,應加以說明,做通孩子的思想,消除誤會,防止產生代溝。
(二)加強家校聯系,減少留守兒童的心理障礙
1.除了開家長會,教師還應定期進行家訪與臨時監護人聯系。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生活環境,并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臨時監護人一起想辦法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措施。
2.教師應與留守兒童父母保持聯系。當留守兒童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問題時,老師應該及時聯系孩子父母,讓他們了解情況,一起尋求解決辦法,盡一切可能減少留守兒童的心理障礙。當留守兒童在學習和生活上有進步時,老師也應該及時反饋給他們的父母,樹立留守兒童父母的教育信心。
(三)學校給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首先,突出學習上的幫助。留守兒童大部分學習成績不好,這也是他們產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他們更需要學習上的幫助。為此,在我班,我成立了一幫一幫扶小組,讓學優生在學習、生活上多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留守兒童學習上的困難。
其次,多開展活動,豐富課余生活。利用假日舉辦文藝演出,如六一文藝匯演;利用課余時間組織興趣小組活動如拔河比賽、踢毽子比賽、在校園植物園里種植物等。這不但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更重要的是減輕了留守學生在生活中的孤獨感。
最后,學校建立“留守兒童”的專項檔案并開展心理輔導,分別由班主任和心理老師負責管理。使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能夠及時得到疏通引導。
總之,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探索,處處關注這些孩子,關心他們,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留守,決不能失守。為“留守學生”焊接親情,需要與時俱進,更需滿腔熱情。
編輯 李靜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