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旻
摘 要:在識字教學實踐中,識字教學的意義被簡單地理解成“工具”,識字多以“讀準音”為標準,以“一遍過”為常態,以求擠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所謂的“人文閱讀”。我們認為,整合閱讀、寫作與識字形成三位一體,不僅可以高效地掌握字的音形義,更是在真實的語言文字運用環境中來學習語文,而不是主要通過詞語講解、句型分析來學語文。
關鍵詞:漢字文化;識字教學;內涵關聯
王筠在《教童子法》中主張“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不必遽讀書”“識千余字后乃為之講,能識二千字乃可讀書”。新課標也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而且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
可見,古往今來識字都是語文學習的起點與出發點,有著不可撼動的基礎地位。但在具體的識字教學實踐中,識字教學的意義卻被簡單地理解成“工具”,識字多以“讀準音”為滿足,以“一遍過”為常態,以求擠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所謂的“人文閱讀”。在中高年級,有時干脆把識字打入不可控的“課前預習”的“另冊”之中,“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的要求,也因為缺失了“課堂習得”的培養過程而無法落實。
一、“漢字是什么?”——對識字教學內涵的追問
誠然,漢字是世界迄今為止獨一無二的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由于它生動而形象的造字機制,不間斷使用而保存下來的文化信息,從不同側面展示人們的觀念心態和悠遠記憶。不同于字母文字,漢字本身就融入了智慧與思考,因此識字教學也是“啟智人,字道合一”的過程。
然而,如果盲目使用一些易于記憶的方法來識記漢字,其危害輕則造成錯別字、漢字誤讀、字形混淆等現象;重則荒廢了中華民族的漢字文化——孩子膚淺地接受了漢字的音形義,而忽視了漢字背后厚重縝密的文化歷程。
【案例】
例一:教師出示“美”字,讓孩子識記,孩子立刻編兒歌:“王大姐頭上戴了兩朵花,真美呀!”
例二:“餓”解釋為“我吃飯因為餓”;“樓”理解為“一個女孩子背著一袋米在樹旁休息”;還有人把“韭”字講成“不是(非)只有一根,而是一大片”,把“悲”講成“心里像長了韭菜一樣的悲哀”。
且來看看例一中的“美”字,這是一個上下結構的字,而利用編兒歌的方式記憶,看似生動有趣,實則缺乏科學性。美字本身是會意字,金文字形,從羊,從大,古人以羊為主要副食品,肥壯的羊吃起來味很美。本義是味美。而經過兒歌的識記后不但歪曲了漢字的本意,更混淆了美字“羊”字頭的概念。
例二中把聲旁“婁”拆分成“米”和“女”兩個部分來理解意義,這都是對漢字部件功能的一種曲解;而“韭菜”的“韭”上面的部件原是表示韭菜叢生的形象,是不成字的,與“是非”的“非”無關;“悲”上面的部件“非”,是用來表示讀音的,與韭菜無關。
這些識字法雖然順應了學生的識字現狀和心理特點,但違背了漢字本身的客觀規律,只顧眼前的教學效果,只為了破解眼前的生字教學難點,生搬硬套,胡亂講解,這種危害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顯現。
二、“識字為的是什么?”——對識字教學出發的追問
1.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
識字教學為閱讀和寫作提供3500字的基礎任務完成后,為什么在后來的閱讀和寫作中諸如錯別字等基礎性問題依然嚴峻呢?這不得不令我們認真反思課程政策中“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這句話,重新思考一下識字和閱讀、寫作的關系問題。
《現代漢語詞典》對“基礎”的解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按照這一解釋,“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比較準確的理解應該是“識字是閱讀和寫作活動開展的根本或起點”。那么作為閱讀、寫作的根本,識字就絕不應僅僅是清除“字障”,更肩負著“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使命與責任。
2.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邏輯起點,同時又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它是閱讀和寫作教學的基礎,但又不僅僅是兩者的工具和附庸。識字教學同樣承擔著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目標,蘊含著語文學習的方法指引。
對于漢字的認知就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識字是閱讀寫作的鋪墊,閱讀寫作是對識字的鞏固與深化。隨著兒童認知水平、閱讀水平的發展,對漢字的理解也會向縱深處蔓延。
三、“我們怎么辦?”——對識字教學路徑的追問
識了字就要用,學用結合是熟練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是開啟兒童心扉的好辦法。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這個“巧”就是智力的一種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識字和聽說讀寫應該是一體,不能人為地把它們分割開來。聽說讀寫就是把識的字付諸實用。
在教學實踐中,可將生字有機地隱含在詩歌、諺語、故事、謎語、童話等兒童喜聞樂見的閱讀材料中進行教學;在大量地閱讀中豐富學生對于漢字對于語詞內涵的感悟,在識字過程的不斷遞進中提升閱讀的興趣與能力。識字閱讀是汲取積累的過程,語文學習的終極指向是表達。在快速識字、海量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樂于表達。培養興趣就不能增加負擔,低年段可利用口頭作文錄音,電腦造句、組詞,打成短文等方式進行識字教學。
整合閱讀、寫作與識字三位一體,不僅可以讓學生高效地掌握字的音形義,更是在真實的語言文字運用環境中來學習語文,而不是主要通過詞語講解、句型分析來學語文。整個語文教學過程完全是以語言文字的運用為中心,而不是以語法分析或詞語講解為中心(當然,這并不排斥必要的詞語和句型的講解與分析),真正實現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與綜合素養的不斷形成。如此,母語教育才能返璞歸真,簡簡單單認字,簡簡單單閱讀,簡簡單單記誦。在簡單中讓孩子從容沐浴在母語的神圣長河中。
編輯 張曉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