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林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林業局 重慶彭水 409600)
淺析如何發揮好退耕還林林下經濟效益
蔡小林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林業局 重慶彭水 409600)
針對退耕還林林下經濟效益發揮相關內容,做了簡單的論述。作為退耕還林的后續保障,林下經濟效益較高,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還有效的解決了部分人員就業問題,帶動著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從實際情況來看,林業經濟的效益尚未得以充分發揮,部分地區的林業經濟發展模式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從多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完善。
退耕還林;林下經濟;經濟效益;覆蓋率
現階段,重慶市圍繞脫貧攻堅工作,加大退耕還林力度,朝向貧困區縣傾斜。據相關統計,2014~2017年,國家下達重慶市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共315萬畝,重慶市安排至貧困區縣的任務達281.2萬畝,占全市總任務的89.3%。其中,18個貧困區縣已實施的2014~2016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共惠及12萬貧困農戶近40萬貧困人口,發展經濟林171萬畝,占貧困區縣造林面積222.9萬畝的76.7%,發揮效益后將極大地促進貧困農戶增收。按照重慶市十三五規劃目標,將加大退耕還林林下經濟的發展,以提升退耕還林效益。
退耕還林主要是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實現生態環境保護,保障當地農民的利益。從具體落實情況來看,農民長久生計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使得退耕還林工作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難以確保退耕還林的效益。而發展林下經濟,進行退耕還林補充,能夠有效的解決上述問題。通過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借助科技支撐,開展立體復合種養,實現產業多樣化,共享農林牧資源,帶動經濟增長。
以重慶市柑橘樹下養雞效益進行分析,對退耕還林林下經濟效益的發揮,提出參考建議。發展退耕還林林下經濟,種植戶與果農最為擔心的是養雞對果樹經濟效益的影響。以重慶市忠縣林下養雞給果樹經濟造成影響試驗為例,進行效益分析:
開展林下生態養雞,對實現退耕還林效益最大化,有著積極的作用。重慶市某地區的柑橘養雞已經達到35萬畝,不僅增加了森林資源,而且能夠實現林果地資源最大化,不僅能夠保障果樹經濟效益,還能夠通過養雞增加收益。
試驗材料:雞舍搭建。按照柑橘林地行間距,來設計雞舍,試驗地種植的柑橘樹,多為嫁接的矮小樹種。經過測定,柑橘園樹高在2.5~2.8m范圍內,樹行距為5m。使用可移動雞舍,規格為2.8m×1.4m(長×寬),設計密度為7羽/m2,每個雞舍總計飼養30羽雞。考慮到放牧需要66畝柑橘林,選擇分區輪牧的方式。養殖試驗設計,總計3個放養實驗組,再設1個重復,總計6個處理組,如表1所示。試驗養殖規模為540羽,分為6個處理組,每90羽一組。每個試驗組設置3個輪牧區。

表1 養殖密度設計
試驗方法:從雞苗進場到飼養管理,嚴格按照試驗標準進行養殖管理。經過四個月放樣后,進行稱重。同時分析養雞對果樹的影響。
直接經濟效益:按照投入成本和產出價值進行計算,獲得養殖效益。此次養殖試驗,單個雞舍成本為1380元,按照10年使用年限,進行折舊計算,每年的成本為138元,每羽雞分攤1.54元。養殖人工成本每月為3000元,總成本為12000元,每羽雞分攤為0.66元,若忽略人工工資成本,每羽雞可以獲利22.46元。若農戶自己養雞,減少飼料喂養,采取綠色養殖,能夠帶來更為可觀的效益。按照此試驗規模,若農戶自主養殖,每批500羽雞,不計人工成本,每年按照3批計算,則可以獲益4萬元左右。
間接效益:進行柑橘林下養雞,能夠獲得減少農藥成本效益、節省飼料成本、減少化肥用量、減少疫病損失等。總體來說,林下養雞能夠實現效益最大化,增加農戶收入,具有較強的推廣價值。
此次試驗主要是將雞放養在柑橘地,此時為果樹開花季節。在放養時,沒有發現雞啄菊花與果實的情況,因此能夠明確放牧養殖,對柑橘生長與結果不會造成影響[1]。
在林下養殖期間,即4個月,果園實施除草劑2次,進行農藥噴灑3次,使用的是低毒藥劑,包括殺菌劑拿敵穩與阿維菌素等。由于施藥期間溫度較高,沒有將雞趕入到雞舍內,造成2~3羽雞死亡,因此在后期施藥時,將雞群趕到安全地帶。
從重慶各地區退耕還林林下經濟實際情況來看,雖然整體上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包括點多規模小、管理水平低、資金不足等,需要加大林下經濟發展力度,可以從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從退耕還林林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來看,為獲得不錯的效益,結合實際情況來選擇發展項目,有著必要性。對于城郊地區以及交通方便的地區,適合開展發展林下種植蔬菜產業,比如種植分蔥與番茄等,不僅能夠確保銷路,還能夠保證經濟收入。對于缺乏糧食或者糧食助產區域,可以采取林糧間作的形式,在林下種植洋芋或者紅笤等,來解決口糧問題。對于土質疏松的區域,可以在幼林地間隔種植花生與雜豆等作物,此類作物不僅耐儲存,而且產品價格較高。對于成林郁閉度較大的果園,可以選擇發展林下養雞或者草圈養羊等。總體來說,在選擇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時,要從交通條件、地質條件等多方面進行考慮,精準選擇發展項目,以確保退耕還林林下經濟效益的發揮,以達到精準扶貧與退耕還林目標。
發展退耕還林林下經濟,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需要相關部門加強技術投入力度,做好技術研發工作,積極推廣農業技術。目前,重慶市部分地區農業發展處于轉型的重要時期,朝向科技化農業方向發展,技術水平直接影響著農業發展的效果與質量,因此需要加強技術創新力度,做好技術研究,為林下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從發展實際來說,農業技術限制著退耕還林林下經濟的發展,成為主要風險因素,因此需要加強技術攻關。積極發揮農業職能部門與高校等科技力量,針對實際問題,做好技術難題攻關。采取實驗示范的方式,運用配套組裝成套適用技術,來支撐農業發展。同時要著力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力度。組織農業技術人員,采取多樣化技術培訓形式,加強科技成果推廣力度,提高科技支撐力,為退耕還林林下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除此之外,要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力度,提高技術推廣人員的業務水平,使其能夠為農戶提供更多的幫助[2]。
從重慶市退耕還林林下經濟發展的總體角度來說,若想促進本地區林下經濟可持續化發展,構建信息化服務體系,有著必要性。因為各地區科技與資金等力量水平不同,部分地區缺乏基礎力量的支撐,使得林下經濟難以有效開展。在實際工作中,若能夠以縣為單位,構建信息化服務系統,集成各縣,實現林下經濟發展資源共享,利用互聯網渠道,向農戶提供技術服務,科學定位農業發展方向。利用在線專家服務功能,為農戶提供生產幫助,使其能夠做到科學種養殖,以保障林下經濟效益。除此之外,利用互聯網平臺,發展互聯網+農業,對促進退耕還林林下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以某地區為例,為促進林下產業發展,按照產業鏈發展思路,實現長短產業結合,推廣互聯網+農業,鼓勵農戶推廣特色產業,形成了產地直銷的銷售模式,減少了中間環節,提高了農戶的經濟效益,實現了農民增收。
林下經濟產業做大做強,必須加大投資。要廣泛吸納民間資本和金融資本和財政資金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政府要整合涉農項目,策劃包裝一批重大工程,將資金集中捆綁使用,加大林下經濟建設力度[3]。加大農村金融改革,積極開展三權抵押貸款,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戶擔保貸款。利用政府投入的導向作用,調動社會團體、企業、個人的積極性,吸納民間資本參與林下經濟發展[4]。
綜上所述,為更好的發揮退耕還林林下經濟效益,相關部門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構建退耕還林林下經濟信息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技推廣力度,為林下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紀翔,王雅飛,喻曉鋼,鄭 文,李文秀,唐禮貴.德陽市西部山區退耕還林后林下經濟發展對策[J].四川林業科技,2012(3306):112~115+75.
[2]李秀珍,劉新華,杜建云,黃大莊.冀南地區林下養雞生態模式的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13(2803):277~283.
[3]王彬,劉國順,羅之法.淅川縣退耕還林工程的影響效應分析[J].華東森林經理,2013(2703):13~15.
[4]胡學玲.彭陽縣生態雞林下養殖發展模式現狀與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5(21):196~197.
F326.2
A
1005-7897(2017)18-0127-02
2017-9-3
蔡小林(1974-),男,漢族,重慶彭水人,主要從事造林綠化規劃設計、森林經營和辦公室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