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華,陳 琛
高危HPV基因型檢測在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
蘇 華,陳 琛
目的探討高危人乳頭狀瘤病毒(HR-HPV)基因型檢測在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2月行宮頸癌篩查的10 482例,均行宮頸脫落細胞液基細胞學檢查(TCT)和人乳頭狀瘤病毒(HPV)基因型檢測,觀察HPV基因型與年齡、TCT結果及病理分型的相關性。結果與<21歲組比較,21~29歲組低危人乳頭狀瘤病毒(L-HPV)陽性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21~29歲組比較,30~65歲組、>65歲組HR-HPV陽性率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30~65歲組比較,>65歲組HR-HPV陽性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TCT結果HR-HPV及L-HPV陽性率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理分型為正常(慢性宮頸炎)、宮頸上皮內瘤變(CIN)Ⅱ級、CINⅡ~Ⅲ級、CINⅢ級及宮頸浸潤癌的HR-HPV及L-HPV陽性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HR-HPV基因型檢測在宮頸癌篩查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宮頸癌;人乳頭狀瘤病毒;基因檢測
持續的高危人乳頭狀瘤病毒(HR-HPV)感染是宮頸癌癌前病變的危險因素。通過HR-HPV基因型檢測,可早期發現宮頸癌癌前病變,從而降低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對HP-HPV基因型檢測與宮頸病理分型進行調查分析,旨在探討HR-HPV與宮頸病變的相關性,為臨床篩查提供理論依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2月行宮頸癌篩查的10482例,其中<21歲組54例,21~29歲組1420例,30~65歲組8855例,>65歲組153例,均行宮頸脫落細胞液基細胞學檢查(TCT)和人乳頭狀癌病毒(HPV)基因型檢測,符合2012年美國宮頸癌篩查推薦指南[1],同時排除伴急性生殖道炎癥及其他婦科疾病、既往行全子宮切除術、1周內有陰道用藥史、近期接受過HPV治療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并通過。
1.2檢查方法
1.2.1TCT檢測方法:嚴格按照宮頸脫落細胞取樣步驟常規取材,即擴陰器充分暴露宮頸口,擦去分泌物,用宮頸刷深入宮頸口,順時針方向采集移行帶宮頸脫落細胞送檢。經Thin Prep 2000全自動超薄液基細胞學檢測系統(美國Hologic公司)制備成均勻的薄層細胞涂片,將玻片進行染色固定,請專業婦科病理醫師進行細胞學診斷。采用2001年診斷報告分級標準[2],分為正常(炎癥)、非典型鱗狀細胞(ASCUS)、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LSIL)、鱗狀上皮內高度病變(HSIL)及鱗狀細胞癌(SCC)。
1.2.2HPV基因型檢測:采用HPV基因分型檢測基因芯片試劑盒(廣東凱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定性檢測宮頸樣本中常見的23種HPV基因型,包括17種高危型(即HR-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2)和6種低危型(即L-HPV6、11、42、43、81、83)。所需儀器包括PCR儀、核酸分子快速雜交儀、基因芯片-微陣列掃描分析儀,常規提取宮頸黏液脫落細胞DNA,并進行擴增,反應體系嚴格按照說明書,擴增條件為:25℃ 10 min,94℃ 10 min,94℃ 20 s,56℃ 30 s,72℃ 20 s,循環40次,72℃ 5 min延伸,擴增后產物HPV DNA與基因芯片探針進行雜交,通過洗脫、顯色、掃描分析等步驟確定標本是否感染及感染亞型。
1.2.3病理學檢查:若TCT出現異常,于可疑病變區行一點或多點宮頸活組織病理形態學檢查,由2位以上病理專家進行診斷。病理分級:①正常(慢性宮頸炎);②宮頸上皮內瘤變(CIN)Ⅰ級;③CINⅡ級;④CINⅢ級/宮頸原位癌(CIS);⑤宮頸浸潤癌。
1.3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率(%)表示。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1不同年齡段人群HPV基因型陽性率比較 本文HPV總感染率為17.7%(1856/10482),其中HR-HPV占13.1%(1371/10482),L-HPV占4.6%(485/10482)。與<21歲組比較,21~29歲組、30~65歲組HR-HPV及L-HPV陽性率降低,>65歲組HR-HPV陽性率升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65歲組L-HPV陽性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21~29歲組比較,30~65歲組、>65歲組HR-HPV陽性率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L-HPV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30~65歲組比較,>65歲組HR-HPV陽性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L-HPV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人群HPV基因型陽性率比較[例(%)]
注:HPV指人乳頭狀瘤病毒,HR-HPV指高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L-HPV指低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與<21歲組比較,aP<0.05;與21~29歲組比較,cP<0.05;與30~65歲組比較,eP<0.052.2不同TCT結果及病理分型與HPV基因型檢測結果比較 TCT結果異常852例,異常率為8.1%。不同TCT結果HR-HPV及L-HPV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理分級為正常(慢性宮頸炎)、CINⅡ級、CINⅡ~Ⅲ級、CINⅢ級、宮頸浸潤癌HR-HPV及L-HPV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TCT結果及病理分級與HPV基因型檢測結果比較[例(%)]
注:TCT指宮頸脫落細胞液基細胞學檢查,HPV指人乳頭狀瘤病毒,HR-HPV指高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L-HPV指低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ASCUS指非典型鱗狀細胞,LSIL指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HSIL指鱗狀上皮內高度病變,SCC指鱗狀細胞癌,CIN指宮頸上皮內瘤變2.3TCT結果與病理分級的相關性 病理診斷為慢性宮頸炎569例,TCT為452例,符合率79.4%,病理診斷宮頸浸潤癌的18例,TCT為13例,符合率為72.2%,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人群(10 482例)宮頸脫落細胞液基細胞學檢查結果與病理分級的相關性[例(%)]
注:ASCUS指非典型鱗狀細胞,LSIL指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HSIL指鱗狀上皮內高度病變,SCC指鱗狀細胞癌,CIN指宮頸上皮內瘤變
臨床侵襲性宮頸癌多為HR-HPV16和HR-HPV18感染所致[3],其次為HR-HPV45、31和33感染。由于HPV感染是一個無癥狀、病情不斷演變的過程,疾病早期不易察覺,往往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因此,通過早期篩查HR-HPV可盡早預測和發現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本研究TTC分型為SCC中HR-HPV感染率高達92.9%,推測HR-HPV篩查可發現部分宮頸癌患者。然而,宮頸癌HR-HPV篩查最重要的意義并不是證實癌變患者HR-HPV高感染率,而是在疾病早期發現更多的癌前病變患者,爭取早期治療。本研究顯示,CINⅠ、CINⅡ、CINⅡ~Ⅲ、CINⅢ及宮頸浸潤癌HR-HPV感染率分別為38.0%、36.1%、61.9%、68.8%、75.7%、94.4%,其感染率隨病理分級嚴重程度的增加而逐漸升高,與趙旭曄等[4]研究一致。
宮頸癌篩查結果與年齡密切相關[5]。本研究對不同年齡段人群HPV感染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21歲組與>65歲組HR-HPV感染率較高。有研究顯示,<20歲組HR-HPV感染率較高,但多為單次一過性HPV感染陽性,無長期持續性感染,其組織學病理診斷多為陰性,過度的干預和治療可能會潛在影響生育能力[6]。Rositch等[7]對持續HR-HPV感染進行了系統評價,通過對全球HPV持續感染模式進行綜合分析,探討女性宮頸HPV感染的持續時間及其對宮頸異常病變的影響,將持續性定義為至少兩個時間點的HPV陽性,發現12個月之后HPV復檢陽性與宮頸癌前病變密切相關。HPV感染持續性因地域和基因型的不同而產生差異,其平均持續時間為9.8個月,HR-HPV持續時間(9.3個月)較L-HPV持續時間(8.4個月)更長,其中HR-HPV16、31、33和52持續時間最長,而HR-HPV16持續時間(12.4個月)較廣泛關注的HR-HPV18持續時間(9.8個月)更長。有文獻報道,大范圍篩查不宜在<20歲女性中開展[6],而30~65歲為宮頸病變和HR-HPV持續感染的高發人群,建議對潛在HR-HPV感染的女性進行長期、有序的組織學隨訪。
本研究分析HPV在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為臨床早期篩查提供理論基礎,盡早發現潛在的宮頸癌前病變,避免過度醫療。
[1] Saslow D, Solomon D, Lawson H W,etal.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merican Society for Colposcopy and Cervical Pathology, and 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Pathology screening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early detection of cervical cancer[J].Am J Clin Pathol, 2012,137(4):516-542.
[2] Solomon D, Davey D, Kurman R,etal. The 200l Bethesda System: terminology for reporting results of cervical cytology[J].JAMA, 2002,287(16):2114-2119.
[3] Konopnicki D, Manigart Y, Gilles C,etal.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genotypes distribution in a cohort of HIV-positive women living inEurope: epidemiological implication for vaccination against human papillomavirus[J].AIDS, 2016,30(3):425-433.
[4] 趙旭曄,崔勇,姜淑芳,等.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E6/E7 mRNA檢測在宮頸癌篩查中的意義[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43):3432-3435.
[5] 徐赫,趙方輝,高曉虹,等.宮頸癌篩查方法及其篩查起始年齡的衛生經濟學評價[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3,34(4):399-403.
[6] Cuzick J, Arbyn M, Sankaranarayanan R,etal. Overview of human papillomavirus-based and other novel options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in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J].Vaccine, 2008,26(S10):29-41.
[7] Rositch A F, Koshiol J, Hudgens M G,etal. Patterns of persistent genit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among women worldwide: a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Int J Cancer, 2013,133(6):1271-1285.
R737.33
B
1002-3429(2017)09-0075-03
10.3969/j.issn.1002-3429.2017.09.027
2017-05-04 修回時間:2017-06-13)
河北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青年基金項目(20120158);河北省張家口市科技計劃項目(12110051D)
075000 河北 張家口,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檢驗科(蘇華),重癥醫學科(陳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