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潔
(開封市中醫院,河南 開封 475000)
重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和針對性護理觀察
李艷潔
(開封市中醫院,河南 開封 475000)
目的 通過分析重癥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特點從而提出針對性護理對策。方法 對照組僅給予常規護理配合,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根據患者實際心理狀態提供針對性護理措施。結果 研究組負面情緒(焦慮、抑郁)護理后得到有效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SAS量表、SDS量表評分較之前(護理前)并無顯著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準確分析重癥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特點并提供針對性護理服務有利于改善其相應焦慮、抑郁情緒。
重癥心血管疾??;心理特點;針對性護理;應用效果
心血管疾病是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的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重癥患者由于各類因素大多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負面心理情緒,不利于其積極配合臨床治療、護理服務[1]。本文為提高重癥心血管疾病心理情緒改善效果,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重癥心血管疾病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重癥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特點從而提出針對性護理對策,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8例重癥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47例,女41例,年齡49~87歲、平均年齡(68.91±2.11)歲。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各44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對照組僅給予遵醫囑給藥、預防并發癥、監測并記錄生命體征、遵醫囑檢查等常規護理配合。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根據患者實際心理狀態提供針對性護理措施。記錄兩組護理前后SDS量表(抑郁)、SAS量表(焦慮)評分變化情況。
1.2.2 針對性護理
①護理人員通過與重癥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家屬實施有效溝通、交流掌握其實際心理狀態,并結合本科室實際特點提供相應的心理護理;②因發病突然,部分患者對自身疾病及死亡產生恐懼,護理人員可有效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如發生原因、將要實施的治療及護理措施等,使其了解自身疾病情況從而消除恐懼情緒;③多數心血管疾病發生后將對生理產生相應不適感,患者因無法獲得高質量休息從而產生或加重負面情緒,護理人員可通過提供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干凈柔軟的床單被褥等措施緩解其生理不適感,患者心理負面情緒隨之改善;④醫院對患者而言是一種陌生環境,患者入院治療期間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后將對陌生環境表現出恐懼、不安感,護理人員可通過使病房布置溫馨、放置綠色植物等措施緩解患者因環境所致相應負面情緒;⑤發病后身體機能較差、部分患者無法正常生活,此時將表現出嚴重的依賴性及猜疑情緒,護理人員可通過與醫生共同告知其實際病情、指導家屬提供相應支持(心理、生活、經濟等)等方式消除上述不良情緒;⑥重癥心血管病患者大多病情危重,部分患者因此對臨床治療失去信心,護理人員可通過講解以往成功治療典型病例、給予語言或肢體鼓勵等形式提高患者戰勝病魔自信心,有利于患者積極配合相應救護措施。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不同護理后研究組負面情緒(焦慮、抑郁)得到有效改善,(P<0.05),而對照組SAS量表、SDS量表評分較之前(護理前)并無顯著變化,(P>0.05),見表1。
表1 兩組SDS、SAS護理前后評分分析(s,分)

表1 兩組SDS、SAS護理前后評分分析(s,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P<0.05;★與護理前對比,P<0.05
SDS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研究組(n=44)54.32±4.5141.26±6.33*★59.36±1.2644.35±2.11*★對照組(n=44)55.36±4.6753.21±4.9858.36±1.2756.58±1.68組別SAS
心血管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具有突然起病、變化迅速、病情復雜、預后差、死亡率高等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生活質量、生命安全[1]。研究表明[2],正確臨床對癥治療與及時有效的護理配合是保障重癥心血管疾病患者療效、預后的關鍵因素。
但有研究顯示[3],由于部分重癥心血管疾病患者不了解自身病情加之道聽途說對疾病產生恐懼、發病后對生理狀態造成相應不適感、不信任醫護人員、就診環境陌生、對治療失去信心等因素,將表現出相應負面情緒從而導致其失去接受救護積極性、依從性,若負面情緒嚴重則將直接對患者療效、預后造成一定影響。針對上述重癥心血管疾病患者具體心理特點,有學者提出若護理工作者在提供以往側重于改善生理狀態的常規護理服務基礎上,加用相應心理干預措施,有利于緩解其焦慮、緊張、抑郁等負面情緒,對保障患者治療積極性、依從性以及獲得理想療效均具有積極意義[4]。本文研究可知,對照組經常規護理后抑郁、焦慮情緒并未獲得有效改善;研究組在常規護理服務時加用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后,該組SDS、SAS量表均較之前顯著改善,此結論與車馳[5]等人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準確分析重癥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特點并提供針對性護理服務有利于改善其相應焦慮、抑郁情緒,值得今后推廣。
[1] 錢文茹,鄔淑雁,李森龍,等.急診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特點及護理[J].河北中醫,2012,34(11):1715-1716.
[2] 馮慧聰,王 慧.持續提淺談心理護理在重癥監護室患者中的臨床應用高醫療質量[J].中外健康文摘,2011,1(16):272.
[3] 張秀萍.淺談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重癥監護室接受治療的心理特點與護理措施[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4(01):288-288,289.
[4] 楊麗梅,陳小銀.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特點及護理探討[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2,23(05):602-603.
[5] 車 馳,杜以利.重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和護理體會[J].海軍醫學雜志,2011,32(02):136-137.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14.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