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芳,鄒舒倩,彭素姜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胸腹放療科,廣東 佛山 528000)
超聲引導下PICC置管不同穿刺點的維護效果對比
何華芳,鄒舒倩,彭素姜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胸腹放療科,廣東 佛山 528000)
目的 研究在超聲引導下采取不同穿刺點實施PICC置管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66例超聲引導下PICC置管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參照組與實驗組,各33例,將實行距離肘橫紋上3~5 cm位置穿刺置管患者作為參照組,將實行距離肘橫紋上6~8 cm位置穿刺置管患者作為實驗組,對比經不同部位穿刺的兩組患者組間護理效果的差異。結果 實驗組手臂舒適度(22.36±1.22)分、導管移位發生率3.03%、外露導管折疊發生率6.06%,導管每周維護強度1.08次,對比參照組均有明顯減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超聲引導下PICC置管過程中選取距離肘橫紋上6~8 cm位置穿刺置管方式具有良好效果,可以降低發生折疊與位移率,顯著提升舒適度,降低維護強度,值得應用。
超聲引導;PICC置管;不同穿刺點;維護效果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是一種可靠、安全帶靜脈輸液的血管通道[1 ],此次對我院收治的66例超聲引導下PICC置管患者研究結果進行以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66例超聲引導下PICC置管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入院患者均不存在交流障礙以及意識清晰,并且均在知情情況下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參與調查,排除中途退出患者以及PICC留置期間死亡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參照組與實驗組,各33例。實驗組男16例,女17例,年齡30~73歲,平均年齡(52.36±4.24)歲;參照組男16例,女17例,年齡31~74歲,平均年齡(54.36±5.3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之后均予以健康教育,選取患者平臥位,依據操作流程以及規章制度由門診PICC置管護士來實施基于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的PICC穿刺置管術,采取4F單腔三向瓣膜式PICC作為導管,測量導管置入長度實際上就是從患者穿刺點直到右胸鎖關節之后向下反折到其第3肋間隙,成功穿刺之后對導管進行修剪,保留4 cm的外露導管,完成穿刺之后予以胸部X光片來對導管尖端位置進行確定。實施操作中保持外展穿刺側手臂90°,正式進行置管之前進行屈肘以此對肘橫紋位置進行確定,參照組患者選取距離肘橫紋上3~5 cm位置作為穿刺部位;實驗組患者選取距離肘橫紋上6~8 cm位置作為穿刺部位。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導管移位發生率、外露導管折疊發生率、手臂舒適度、維護強度等指標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導管移位、外露導管折疊發生率
經對癥干預后實驗組患者導管移位、外露導管折疊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導管移位、外露導管折疊發生率對比
2.2 對比兩組患者手臂舒適度
經對癥干預之后參照組手臂舒適度(18.24±2.55)分,實驗組手臂舒適度(22.36±1.2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3725,P<0.05)。
2.3 對比兩組患者的PICC導管維護強度
對照組PICC導管停留平均時間為5.2月(2.1~5.9月),實驗組導管停留平均時間為5.4月(2.0~6.0月)。對照組在導管停留期間共進行1089次導管維護,平均每人每周維護(1.33±0.23)次,實驗組在導管停留期間共進行891次導管維護,平均每人每周維護(1.08±0.30)次,兩組間間的維護強度均有顯著差異(t=3.63,P<0.05)。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以及微創技術的全面進步與發展,在肘上PICC置管過程中基于B超引導下改良賽丁格技術實施的置管技術,是依據B超能夠對血管解剖結構進行清晰地觀察[2],相比較傳統肘下盲穿而言可以顯著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PICC成功置管率,改善舒適度,已經得到全面推廣與應用。經大量資料顯示不同的穿刺部位可能對長期留置PICC導管造成不同影響,PICC導管外露之后十分容易出現導管位移與導管折疊象,導管移位可對導管尖端位置進行改變進而提升用藥危險性;導管折疊可能導致導管斷裂或者破損,增加患者修復導管的經濟負擔,此外斷裂之后形成的并發癥也比較嚴重[3]。長期留置PICC導管過程中導管破裂是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因此選擇留置導管部位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存在不合理置管部位會提升發生PICC導管斷裂的可能性。PICC導管破損中穿刺點距離離肘窩較近是關鍵因素,主要就是由于肘關節附近穿刺點在患者進行肘部屈曲過程中導致外露部分導管容易出現彎曲折疊現象,長此以往可能促使導管斷裂[4-5]。改良賽丁格技術實施的PICC置管導管移位、外露導管折疊發生率顯著低于傳統方法,患者具有良好的舒適性,因而所需額外的護理措施十分有限,每周總的護理措施僅為1.08次。這不僅可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可以顯著減少護理工作量。
綜上所述,在超聲導引的改良塞丁格技術基礎上實施PICC置管,條件允許下盡可能選取距離肘橫紋上6~8 cm位置作為穿刺部位,此時可提升舒適度,降低發生導管位移與折疊概率,減少維護強度。但是未來需要進行深入分析,為以后提供依據。
[1] 孫 堅,陳 梅,漆小芹,等.超聲引導下PICC置管不同穿刺點的效果比較[J].護理管理雜志,2016,16(6):450-451.
[2] 吳秀玲,潘玉芹.超聲引導下結合改良塞丁格技術對化療患者不同深度血管PICC置管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7):4-6.
[3] 涂小妹,任國琴.PICC置管專用托板的設計與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21):3106-3106.
[4] 萬光明,顏美瓊.不同材料對改良賽丁格置管技術行PICC置管穿刺點止血效果的觀察[J].中國醫療器械雜志,2015,(5):388-390.
[5] 黃清芬,劉奕蘭.不同置管部位對PICC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11):186-188.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1
B
ISSN.2096-2479.2017.14.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