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晶,吳明瓏*,劉洪娟,陳 媛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湖北 武漢 430030)
多學科全人全程護理在脊柱側凸患者ERAS中的應用
談 晶,吳明瓏*,劉洪娟,陳 媛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湖北 武漢 430030)
目的 探討多學科全人全程護理在脊柱側凸患者ERAS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1~12月入院的72例脊柱側凸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觀察組采用多學科全人全程護理模式,包括同時運用加速康復外科的護理框架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以及患者疼痛程度和下床時間。結果 兩組患者住院天數,患者疼痛滿意度、下床時間,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患者提供了一個多學科全人、全程,個性化專業護理,同時也改善患者就醫體驗,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提高患者滿意度。
全人全程護理;脊柱側凸;加速康復(ERAS)
脊柱側凸多發于青少年,在我國的發病率為1%左右,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理外觀、生理功能及自尊心[1-2]。現階段,矯形手術是治療脊柱側凸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而由于脊柱側凸嚴重影響了患者胸廓的容積和左右的對稱,損害了肺臟的大小和生長發育[3],國內外研究指出脊柱側凸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在5.7%~44.1%,其中呼吸系統并發癥發病率最高[4-6]。全人護理是指以患者開放性整體為問題的思考框架,強調以“人”為中心,根據人的身、心、社、靈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適合個人的最佳護理。全程護理是指從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全過程中,通過我們的護理服務讓患者得到身心兩方面的優質護理。而多學科的合作以及全人全程護理的新型護理模式實施在此類患者身上,為加速康復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2月入院的72例脊柱側凸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觀察組男例19,女例17;年齡5~28歲,平均年齡(15.2±6.1)歲,對照組男15例,女21例;年齡4~29歲,平均年齡(14.3±6.6)歲;病程4~17年,平均病程(14.0±3.1)年,平均住院日評定:對比2012~2015年,采用全人全程個性化護理后,骨科年整體平均住院日縮短。術后疼痛程度、下床活動時間均進行對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比組。
1.2 方法
1.2.1 多學科全人護理團隊及ERAS護理框架
由外科醫生、護士、麻醉師、康復治療師、患者、家屬團隊共同協作。并成立傷口、心理、康復、疼痛、糖尿病、居家社區、營養、健康教育及靜脈小組等九個小組共同完成術前評估、術中管理及術后恢復。
1.2.2 術前評估
院前服務(院前咨詢,超前教育,超前訓練):我們將術前護理延伸至入院前服務,在患者就醫時向患者發放宣教手冊,讓其在家里就進行肺功能的鍛煉,讓患者在還沒入院前肺功能就得到一定程度的訓練。飲食護理:營養小組向患者介紹飲食相關知識,制定飲食單,優化患者的身體狀況并縮短術前禁食水時間,術前禁食6 h,禁飲2 h。心理護理:由心理小組介入,向患者介紹手術臺次,家屬等待間,手術方式及營養治療方案。超前鎮痛宣教:醫生,麻醉師及護士進行鎮痛的方式及方法的宣教,并實施預防性鎮痛措施。
1.2.2 術前適應性訓練:術前牽引及術前折返訓練,方法為每日三次,每次30 min(根據患者的耐受力酌情)術前肺功能訓練:①爬樓梯,2次/d,20 min/次;②吹氣球3次/d,20 min/次;③有效咳嗽及縮唇呼吸訓練,3次/d,20 min/次。
1.2.3 術中管理
手術中:由手術室巡回護士進行皮膚管理,預防壓瘡并進行體溫的控制注意術中保暖;康復師進行神經電生理的監測;麻醉師進行麻醉效果的監測;醫生進行術中預防性鎮痛。
1.2.4 術后護理
術后多學科全人全程護理:①生命體征監測,常規24 h心電監測及氧氣吸入。②體位,術后去枕平臥6 h可開始枕枕頭,之后不超過2 h翻身側臥一次,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軸線翻身。③切口敷料的觀察,切口引流管及尿管的固定及引流量的觀察記錄,指導患者預防管道滑脫。④飲食指導:縮短術后禁食水時間,術后麻醉清醒后2 h無惡心嘔吐開始飲水,飲水1 h后無惡心嘔吐開始進食,以清淡流食為主,如粥、面條。⑤管道管理:盡量減少管道留置(包括尿管和引流管),盡早拔除尿管和引流管。無鎮痛泵的患者術后當天輸液完成后給予拔除尿管(術后6 h后),髖關節手術患者術后第一天拔除尿管,帶有鎮痛泵的患者術后第一天評估患者膀胱功能和患者對鎮痛泵的反應后再決定是否拔除尿管,鎮痛泵使用結束后必須拔除尿管。⑥術后疼痛管理方案,由醫生,麻醉師及護士進行鎮痛評估,使用個體化鎮痛、超前鎮痛及多模式鎮痛方法相結合。⑦控制靜脈輸入的液體量,液體量控制在1700 mL.⑧術后功能鍛煉指導,促進康復,由專業康復師介入指導。踝關節背身背屈運動、雙下肢直腿抬高運動、曲髖曲膝運動及肩關節外展旋轉活動:從術后第一天開始,3次/d,20 min/次,行功能鍛煉至患者下床活動。肺功能鍛煉:⑴有效咳嗽及縮唇呼吸訓練,3次/d,20min/次。⑵吹氣球3次/d,20 min/次。從術后患者清醒后開始實施至出院。⑨出院指導:發放專門的脊柱側彎宣教手冊,詳細講解出院注意事項。⑩出院后:定期電話隨訪,社區隨訪。
2.1 住院天數評定
經過逐漸的全人全程個性化護理,骨科連續年整體平均住院日比較,可見經過全人全程個性化護理,相比2012年度的平均住院日,2015年度降低了12.8%,其中脊柱組降低了7.9%,這說全人全程個性化護理在在脊柱側凸患者呼吸訓練中的應用是行之有效的。
2.2 疼痛評分
術后當天疼痛評分平均3.8分,術后第1天后疼痛評分平均1.6分,見表1。

表1 疼痛評分比較
2.3 下床活動時間
快康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明顯改善(佩戴支具的情況下),見表2。

表2 下床活動時間
綜上所述,多學科全人全程護理模式在脊柱側凸患者在快速康復中的應用是非常有效的,因縮短了患者禁食水時間,使患者口渴舒適度增加,圍手術期的疼痛管理能極大程度提高患者手術后的舒適度及降低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度,而因多模式的超前鎮痛,使得患者疼痛滿意度明顯提高,醫護共同為患者提供了一個全人、全程,個性化、預見性的專業護理,使患者下床活動時間、肺功能、以及住院時間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也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提升了骨科專科護理品質,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提高患者滿意度。多學科的緊密合作是ERAS成功的保證,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系統的總結評估,最終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護理模式廣泛的用于骨科疾病中。
[1] 葉啟彬.脊柱側彎外科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97-98.
[3] 郝 冉.脊柱側凸患者的肺功能[D].北京:北京協和醫學院,2011.
[4] 賀秋蘭,葉 芳,舒海華,等.脊柱側凸后路矯形術后呼吸系統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08):673-679.
[5] Coe J D, Arlet V, Donaldson W, et al. Complications in spinal fusion for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in the new millennium. A report of the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Committee. [J]. Spine, 2006,31(3):345-9.
[6] Liang J, Qiu G, Shen J, et al. Predictive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 scoliotic patients with moderate or severe pulmonary dysfunction.[J].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 & Techniques,2010,23(6):388-92.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14.86.02
課題編號:WJ2017M060,項目名稱:跨學科團隊在促進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快速康復中的應用
吳明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