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少梅,李潔源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臟介入中心,廣東 佛山 528000)
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患者的護理干預方法
唐少梅,李潔源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臟介入中心,廣東 佛山 528000)
目的 探討分析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患者的護理干預方法。方法 本次研究對象均選自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進行介入治療后冠脈支架再狹窄的90例冠心病患者,均接受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通過不同的護理方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和對癥組,各45例。參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癥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對癥護理進行干預。護理后,分析兩組患者的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結果,并將兩組的護理人員滿意度及患者滿意度進行對比。結果 護理后,兩組患者均成功進行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且對癥組護理人員滿意度為95.56%,顯著優于參照組的8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癥組護理滿意度為93.33%,高于參照組的75.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進行介入治療后冠脈支架再狹窄的冠心病患者,實施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至關重要。同時采用對癥護理可提高治療效果,提升護理人員和患者的滿意度。
對癥護理;冠心病;臨床效果
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屬于一種利用心血導管將衛星高頻超聲的探頭置入患者的冠狀動脈血管中進行探測的一項超聲下操作,通過形成的電子圖像,對患者的冠狀動脈內組織結構進行觀察,屬于一種新型的探測技術[1]。為了達到更佳的效果,本次研究中,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部分冠心病患者使用對癥護理干預,效果較為理想,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均選自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進行介入治療后冠脈支架再狹窄的90例冠心病患者,均進行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通過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癥組和參照組,各45例。
對癥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47~79歲,平均年齡(56.78±6.58)歲;心肌梗塞18例,不穩定性心絞痛12例,穩定性心絞痛15例。
參照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56.21±6.46)歲;心肌梗塞17例,不穩定性心絞痛14例,穩定性心絞痛14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首先注入200 μg的硝酸甘油,將相控陣式探頭通過引導鋼絲送至患者的病變冠脈中的最遠端,緩慢回收以獲得清晰的圖像,刻錄光盤后進行分析。
參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對癥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對癥護理干預,主要護理內容包括心理疏導、準備工作、檢查中護理、檢查后護理等,具體如下。
(1)心理疏導: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將檢查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告知患者,使其及家屬對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具有一定的了解。通過鼓勵、安慰等方式緩解患者的焦慮、恐慌等情緒,促進其配合治療和檢查工作。
(2)準備工作:檢查前,協助患者進行心、肝、腎等功能檢測工作,囑咐其檢查前4~6 h禁食禁飲,并為其做好穿刺、建立靜脈通道等準備。提前準備好術中所需用到的器械(不同型號的動脈導管、陰道鋼絲以及超聲探頭等),將各種搶救物品(除顫儀、起搏器等)準備好,以應對患者出現的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的發生。
(3)檢查中護理:保持患者的靜脈通道暢通,由于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屬于一種有創性檢查,具有一定的風險。因此,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心律、血壓以及心肺功能等變化,調整好藥物用量以及輸液的滴速,保證各項指標的檢查穩定性。同時應做好心電監測工作,可為患者注入硝酸甘油,以防止痙攣現象。同步記錄好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數據,檢查完成后應對患者再次進行造影檢查,觀察其血管壁是否完好無損。
(4)檢查后護理: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結束后,護理人員應24 h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的觀察。每隔30 min測量1次患者的血壓水平,直至患者的狀態恢復平穩。對其出血情況進行護理,并檢查是否存在血腫現象。對于其橈動脈壓迫器應每2 h放松1次,持續6 h即可摘除。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心包堵塞、冠脈穿孔以及動脈壁損傷等不良并發癥,一旦發現,及時進行對癥處理。
1.3 觀察指標、滿意度判定標準
1.3.1 觀察指標
觀察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結果,并將兩組的護理人員滿意度及患者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
1.3.2 滿意度判定標準
采用MMSS量表評價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評分采取5級評分制,5分表示很滿意,4分表示比較滿意,3分表示一般滿意,2分則表示不滿意,1分表示很不滿意。滿意度=很滿意度+比較滿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進行簡單問卷調查。可將結果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以及不滿意,分值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滿意度越高。滿意度=非常滿意度+比較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核對,計數資料采用例數(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結果
兩組患者均成功進行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結果[n(%)]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人員滿意度
護理后,對癥組的護理人員滿意度為95.56%,顯著優于參照組的8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人員滿意度對比(n,%)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對癥組護理滿意度為93.33%,參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5.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技術不僅可對患者血管內腔結構進行觀察,同時可近距離對血管斑塊進行探測,觀察其形狀、性質以及硬化程度[2-3]。近十幾年來,隨著血管內超聲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診斷中,可作為重要的檢測依據[4-5]。該項技術彌補了傳統檢測技術的缺陷,對于復雜的心血管疾病,同樣具有較高的檢測準確性,對于臨床治療的幫助較大[6]。
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技術同樣屬于有創技術,對患者具有一定的傷害,為進一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檢查和治療效果,應進行合理的對癥護理干預[7]。本次研究中,給予患者對癥護理干預的效果較佳。
本次研究結果中顯示,對癥組冠心病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使用對癥護理干預后,護理人員滿意度為95.56%,護理滿意度為93.33%,均優于參照組的(82.22%、75.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可充分證明上文護理措施的作用和重要性。
綜上所述,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可對臨床診治冠心病具有重要意義,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1] 姚衛華,祖占霞.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IVUS)檢查中的護理配合[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4,6(8):104-105.
[2] 童曉珊,金建芬,沈 蕓.血管內超聲指導下冠狀動脈旋磨術的護理配合[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6,16(5):403-405.
[3] 霍燕嫦.血管內超聲在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中的使用和護理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1):99-101.
[4] 蘇綺雯,蔡秀華.血管內超聲與血流儲備分數指導下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14):37-39.
[5] 田 蓓,趙志宏,羅 俊,等.慢性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冠狀動脈臨界病變斑塊性質的血管內超聲分析[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5,12(8):484-488.
[6] 廖富彪,周穎玲,李 光.冠狀動脈造影和血管內超聲在診斷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臨床價值探析[J].中國醫師雜志,2016,18(s1):80-82.
[7] 董淑敏.經皮穿刺行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患者的護理體會[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5,47(11):1396-1397.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14.87.02
唐少梅(1975-),女,主管護師,廣東三水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