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陽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濕陷性黃土地區基坑變形監測關鍵技術研究
劉 陽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結合規范對濕陷性黃土地區基坑監測的報警值確定方法進行了分析,并結合濕陷性黃土基坑監測數據,驗證了該方法的合理性,指出利用該方法制定的報警值是合理的,既滿足了監測的要求,又確保了施工安全。
基坑監測,濕陷性黃土,報警值
隨著國家對西部建設的大力支持,黃土地區的土建工程日益增多。黃土多具有濕陷性,在受水侵浸后,結構遭到破壞,強度迅速降低,在基坑工程中會引起支護結構失穩,釀成事故,因此,濕陷性黃土地區的變形監測得到更多的重視[1,2]。但現行監測技術規范GB 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3]明確指出不適合濕陷性黃土地區,而GB 50025—2004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4]與JGJ 167—2009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術規程[5]對基坑監測的項目、報警值等內容沒有詳細的規定,造成實際工作的困難。本文通過多種規范對濕陷性黃土地區深基坑監測的報警值確定方法進行研究,并結合蘭州地區一典型濕陷性黃土基坑監測數據,驗證本文提出的制定報警值方法的合理性。
進行基坑監測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當監測數據達到預定的變形值時,監測單位根據數據及現場工況做出合理的分析,反饋業主和施工方,施工方采取降低安全風險的措施達到保證施工人員、機械正常安全作業。所以,在監測工作實施前,制定合理有效的監測報警值既能保證基坑的安全又不影響施工的進展。
報警值是根據基坑等級、支護結構特點和所使用材料的特點等所計算出的支護結構所能承受的最大安全變形量,規范明確規定監測報警值應由基坑工程設計方確定。但在設計單位沒有明確給出報警值的情況下,監測單位需參考GB 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等相關監測技術規范,同時應滿足GB 50025—2004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與JGJ 167—2009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術規程,最終確定監測報警值。GB 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監測報警值規定:二級基坑圍護墻(邊坡)頂部水平位移累計控制值為50 mm~60 mm,變形速率為10 mm/d~15 mm/d;圍護墻(邊坡)頂部豎向位移累計控制值為50 mm~60 mm,變形速率為5~8;深層水平位移累計控制值為50 mm~60 mm,變形速率為10 mm/d~15 mm/d。YB 9258—97建筑基坑工程技術規范規定:在基坑邊坡支護破壞后影響較嚴重或基坑邊坡滑移面內有重要建(構)筑物時,最大位移允許值為H/200(H為基坑開挖深度)。GJB 02—98廣州地區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定規定:安全等級為二級的基坑,支護結構最大水平位移控制值為50 mm或0.004H(H為基坑開挖深度)。
因為濕陷性黃土地區基坑在施工過程中,邊坡在雨水等外界環境的影響下,破壞或失穩具有突發性,所以綜合以上技術規范并根據濕陷性黃土地區監測經驗,為保證在施工過程中的安全狀況,監測等級為三級的基坑按二級基坑的報警值設置,監測控制值取各監測規范中的下限值作為濕陷性黃土地區基坑監測的控制值。
2.1 工程概況
蘭州市某水廠綜合辦公樓位于蘭州市七里河區,基坑深度6.2 m,東西寬度約為75 m,南北寬度約為110 m,四周為水廠在建項目。根據巖性、顆粒組成、成因、工程特性等指標,將勘察深度范圍內地層劃分為4個大層,12個亞層,地基土主要由①-1耕植土層、①-2素填土層、①-3雜填土層、①-4沖填土層、②-1濕陷性黃土狀粉土層、②-2非濕陷性黃土狀粉土層、②-3粉細砂層、③-1中砂層、③-2碎石層、③-3粉土層、③-4粉土夾粉質粘土層和④卵石層構成?;又ёo結構采用一級放坡,坡度為1∶0.2。
2.2 監測報警值的確定
因JGJ 167—2009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術規程未對基坑等級進行劃分,但根據前文所述,因濕陷性黃土變形具有突發性,監測報警值可按二級基坑要求設定?,F結合本基坑采用的支護結構形式和施工特點,確定本基坑的監測報警值見表1。

表1 監測報警值
2.3 監測結果及分析
基坑于2016年4月11日開始監測,2016年8月25日結束監測。本文僅就基坑北邊5個測點(ZQC-01~ZQC-05)進行分析,最大累計豎向位移量為-63.3 mm(ZQC-03)已超過報警值,圖1為各監測點累計值時程曲線。
結合數據及以下各測點累計位移時程曲線圖分析可知,在基坑開挖期間支護結構受開挖影響較小,變形較小,從4月20日后,地基基礎施工期間,由于采用柴油錘處理地基,支護結構受震動影響較大,監測點ZQC-2-2,ZQC-2-3出現連續報警情況,下沉量比較明顯,因施工單位處理不及時,于4月29日巡察過程中發現此位置基坑邊坡出現小范圍的坍塌,立即通知施工單位對其進行削坡和沙袋反壓坡腳措施,避免了邊坡支護變形增大。在后期的監測過程中各測點受到震動的影響有一定程度的下沉,但沒有達到報警值,處于安全狀態。地基處理過程中擠密樁施工已于7月17日完成,通過以下各測點累計位移時程曲線可以看到在后期的監測過程中各項監測數據變形已趨于平緩。6月2日以后,地基基礎施工結束到主體結構完成期間,各測點變形趨于穩定,基坑邊坡無明顯裂縫,處于穩定狀態。

本文通過對一些標準規范的分析,確定了基坑各測項的報警值。并通過蘭州市某基坑監測實例,驗證了其制定的報警值是合理的,既滿足了監測的要求又確保了施工安全。此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可廣泛應用于濕陷性黃土地區基坑監測項目中。
[1] 柳明亮,朱武衛,李 靜,等.濕陷性黃土地區基坑監測概述[J].陜西建筑,2016(2):190-192.
[2] 胡大為.濕陷性黃土地區深基坑監測技術研究及應用[D].西安:長安大學,2014.
[3] GB 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S].
[4] GB 50025—2004,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S].
[5] JGJ 167—2009,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術規程[S].
Onkeytechniquefordeformationinspectionoffoundationpitsincollapsibleloessareas
LiuYang
(YellowRiverProspectingPlanningandDesignCo.,Ltd,Zhengzhou450000,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regulation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the alarm value of the foundation pit inspection of the collapsible loess areas, proves the reasonability for the method by combining with the inspection data for the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pits, and points out the identification value for the alarm value of the method is reasonable which can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monitoring and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foundation pit monitoring, collapsible loess, alarm value
TU433
:A
1009-6825(2017)24-0081-02
2017-06-13
劉 陽(1990- ),男,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