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9月24日文章,原題:快遞在中國,一種殘酷的行業隨著電子商務在華迅猛發展,激烈的價格戰在快遞公司之間爆發,令利潤空間越來越小,正在威脅一個重要行業走向崩盤調整。
喜歡網購的中國消費者越多,對送貨上門和即時滿足的要求就越高。不過,雖然需求暴漲——中國快遞公司如今每年處理快遞超過300億件——平均每單價格過去兩年卻降了20%。面對極低的利潤率,如今一些快遞公司試圖用差異化服務繼續活下去。中國最大的快遞公司順豐正通過改善服務質量,避免陷入混戰中。
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帶給中國快遞業極大的壓力。2016年中國快遞公司的快遞量是313億件,同比增長51%。這意味著4年之間增加6倍。今年上半年,快遞量為174億件,同比增加31%。快遞業總收入也大幅增長,達到2200億元。
然而,快遞公司之間正在殺價,平均每單價格從2015年第一季度的略低于15元降到今年第二季度的12元。加上勞動力成本提高,中國眾多快遞公司的利潤率正不斷受到擠壓。快遞業的收入也從2016年開始變糟。顯然,快遞公司的派對已然結束,他們現在必須重新思考避開對手的戰略。
在中國,快遞服務的質量參差不齊,客戶經常投訴包裹損壞或丟失。順豐的做法似乎正在贏得那些厭倦了粗心服務、尋求快遞公司真正改變的網購者。▲
(作者小高航,傳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