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剛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45年前的今天,日本時任首相田中角榮開啟訪華行程,隨后兩國于當年9月29日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如何推動兩國關系沿著正確方向改善和發展,成為45周年到來之際值得深思的話題。
隨著45年前中日老一輩政治家做出邦交正常化的歷史性選擇,中日開啟東亞兩大國長達40年、總體維系互利合作格局的新篇章,中日關系進入先期政府主導、民間同步,友好與合作為主基調,后期合作與競爭互現、共識與矛盾掩映的交替周期。
雖然在此過程中不乏博弈甚至對立,但總體上是政治、經濟、人文、旅游合作熱點紛呈,互補性和互惠性集中體現的良性發展時期。中日貿易額由10多億美元到2013年歷史峰值的3295億美元,2016年中國赴日游客達637萬人次等數字變化,就是兩國互利雙贏關系的寫照。除了雙邊合作,中日在亞太區域范疇的東盟“10+3”機制、中日韓FTA談判、RCEP等多邊框架內的合作,也呈現較為務實和積極的走勢。
回眸45年來中日關系走過的歷程可以發現,友好與合作的背后還有另外一番景象:美日同盟體制日益強化,謀求成為“正常國家”和軍事大國化的日本并未擺脫一山不容二虎的零和博弈思維束縛,日本從政府到社會還或明或暗滋長著對華深刻不信任甚至遏制思維。
從明治維新時日本社會精英主張“工業的日本、農業的中國,海洋的日本、大陸的中國”的所謂中日分工定位,到2010年中國將日本從其把持了42年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位置上替下來;從隨著中日實力對比逆轉,圍繞歷史和領土問題的爭執表面化激烈化,到日本在東海劃界、模糊臺灣地位、解禁集體自衛權和啟動修憲討論的努力等,日本對華博弈色彩越來越濃,兩國關系也由上個世紀80年代的蜜月期、90年代的矛盾期,經21世紀初的摩擦期滑入現在的冷對立期,與建交后中日合作主旋律不甚相符的復雜軌跡被不斷放大。
客觀而言,由于中日兩國戰略取向和國家利益迥異,我們不能指望中日關系的復雜性揮之即去,兩國之間的很多矛盾不會輕易消失,一些博弈甚至還會常態化。
但在喜憂參半之際,我們依然期待日本能把握好稍縱即逝的改善機遇。事實上,日本也確實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比如自民黨干事長二階俊博率團參加今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雖然安倍政府自2012年執政以來對華整體偏執甚至敵視,但近期也迫于日本國內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而適當調整對華態度,比如表態愿意有條件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等等。
從兩國關系角度而言,今年這個9月集中了中日關系太多值得紀念抑或十分敏感的“歷史上的今天”。從9月3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到9月11日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第5個年頭;從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榮首相訪華,到9月29日中日正式簽署聯合聲明恢復邦交,9月似乎記錄了中日關系一波三折的陰晴圓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中日關系改善的重要關頭、歷史節點,中日需要共同呵護來之不易的改善契機,尤其是日本,絕不能再做讓中日關系改善契機曇花一現的事。▲
(作者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