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棟
持續71天的洞朗對峙結束已有一段時間。這件事是近幾年來中印關系惡性互動的結果,也給了我們一個認真審視中印關系的機會,當下有必要對中印關系做個冷思考。要準確認識中印關系,需從歷史、理論和未來三個維度進行綜合分析:
歷史維度
歷史不會給我們具體答案,但能幫助我們進行冷靜思考,擺脫短期因素對認識的左右。
首先,中印兩國在歷史上是在相互獨立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兩國在政治和安全問題上的相關度,遠低于中國與中亞之間,甚至低于中國與歐洲之間。中國中原王朝與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之間的斗爭,可以迅速影響中亞甚至歐洲,但對印度次大陸的影響非常有限,也很緩慢。而印度對中國安全事務的影響,除在英國殖民時期當雇傭兵外,則接近于零。很多時候,未來經常是歷史以某種形態的重復。
其次,中印兩國間的很多問題都有歷史淵源。中印關系中最敏感的領土爭端問題,主要起源于英國殖民主義統治時期對英印帝國自然邊界的單方面追求。中印之間關于西藏和領土問題的爭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之前就開始了。中華民國政府派駐印度的唯一一任大使羅家倫先生,就曾因西藏問題與印度政府進行嚴肅交涉。正因這些爭端涉及兩國的歷史記憶和國家身份塑造,所以不存在簡單解決方案。
再次,和平是主流。中印之間雖然發生過1962年邊境沖突,并在1987年和2017年發生過接近于爆發軍事沖突的危機,但和平、至少是冷和平,仍是中印關系的主流。從1962年沖突和其他兩次危機中,兩國基本得出并不斷強化了一個共識:采用軍事手段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不符合雙方利益。
最后,戰爭是可能發生的。如果對一些敏感問題管理不善,中印之間有可能發生軍事沖突甚至戰爭。1962年邊境軍事沖突爆發之前,中印雙方都沒軍事解決爭端的真實意愿,但軍事沖突還是發生了。傳統上,人們認為戰爭的根源是恐懼,是由于恐懼而產生的安全困境。但事實上,戰爭也經常起源于過度自信,起源于對戰爭不會發生的迷信。兩次世界大戰前,雙方都認為可以讓對方屈服,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但最終還是打起來了。冷戰時期,美蘇都準備隨時投入戰爭,戰爭反而沒有出現。在這個意義上,如果中印雙方以不會發生戰爭為前提,輕視自我克制和戰略溝通的價值和意義,軍事沖突反而可能不期而至。
理論維度
國際關系理論雖不能提供直接的政策建議,但可以幫助我們對大趨勢進行認識和把握,增加戰略定力。中印雙方輿論場中的一些人缺少最基本的國際關系理論知識,容易在極度理想主義和極端悲觀主義之間搖擺。要認識中印關系,至少需要從地緣政治理論、自由制度主義理論和全球化理論三個不同方向去思考。
地緣政治理論在中印兩國的傳統國際政治思想中早有體現。印度的曼陀羅主義認為強鄰即敵,強鄰的強鄰則是值得信任的天然盟友。現在印度與日本的戰略接近,就是這一思維的體現。在中國,也早有遠交近攻的思想理論和相關實踐。由于地理和力量特征,中印兩國具有天然的戰略競爭關系。
但世界變了,并還在繼續變化。傳統的地緣政治理論雖仍有解釋力,但受到越來越多約束,表現形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還需要其他國際關系理論的幫助,才能更全面地認識中印關系。一是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新自由制度主義強調國際機制的作用,重視國際體系對其成員的約束和規范作用。簡而言之,中國和印度并非絕對意義上的獨立行為體,對外行為都要受到國際體系和國際法規范的約束,這就使地緣政治理論及其現實影響都打了很大折扣。
二是全球化理論。全球化不僅是一種現實,也是一種理論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全球化理論強調經濟利益上的相互依賴,以及對政治和安全合作的推動意義。中印兩國對對方都有利益需求,雙方之間存在不斷擴大的合作性利益。這使兩國維持和平與合作關系,不僅是為逃避地緣政治邏輯的可能危害,也是對自身利益的維護與促進。
未來維度
對未來進行認真研究與思考,也是認識中印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最近幾年中印之間的一些問題,部分來源于雙方都在爭奪戰略空間方面有迫切度。中印兩國尚在崛起之中,但已開始展現大國雄心,甚至把理論可能性當成現實國力,選擇性忽視了國家發展和國際格局變遷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在人類歷史上,國際體系還很少以確定和可預見的形式演進 過。如果真有可靠的預言家,世界上這么多戰爭大都不會發生。國家戰略是以相對確定的力量和手段,追求不確定的戰略目標,而非本末倒置。在此意義上,中印兩國都需精心、謹慎處理內外事務,至少維持一個克制的現在。
從上述三個維度中,我們可以得到看起來相互矛盾的結論。但這些看似矛盾的結論,其實給出了中印關系的天花板和底線。天花板是全方位的友好伙伴狀態,底線是避免戰爭。兩國都沒能力和意愿去突破。這意味著,中印兩國不僅要有戰略定力,還要有戰略耐心。不管中印兩國關系的狀態如何,兩國都必須面對長期共存的現實,都必須處理競爭與合作并存的狀態。簡而言之,在中印之間不存在任何簡單的、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
(作者是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