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相對于年輕人來說,中年人往往已經生活安定,物質條件也相對富裕,也許需要還房貸,但離房奴還有很大差距,除了生計之外,也開始思考許多形而上的問題。但觀察那些危機感沒那么嚴重的中年人,或許我們也能找到一些共性。
害怕失業,害怕不遠未來即將來臨的職業天花板,害怕老人突如其來的病重,他知道這是中年危機,卻不知道該如何度過。
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升的事業,美滿的家庭,父母健康小兒承歡,這本該是一個人最好的一段歲月。但觀察身邊的中年人,卻發現不少人的生活狀態并不如意,覺得生活每日重復,枯燥不已,雖然年紀尚輕但心態卻已與往昔大有不同。中年危機,難道是每個人都過不去的坎兒?
自由職業的不自由
王青,今年37歲,要是按照老家的算法,虛歲已經38了。參加工作15個年頭的他,這兩年最讓他害怕的,就是回老家過年的那段時間——待業中的身份讓他自覺抬不起頭。
其實王青的專業不錯,計算機系畢業以后,誤打誤撞進入了一家位于北京的通信行業的外企,一干就是7年。在王青的回憶里,那是個BP機還沒有被淘汰、兩塊錢就能買個煎餅的時代,房地產剛剛開始市場化,而他拿著將近4000元的月工資,在2004年買下了屬于自己的房子。這也是王青做的最英明的決定。
2008年,電信業重組,原來的CDMA網絡劃給了中國電信,開始急速擴張網絡建設,像王青這樣的老資格工程師變得炙手可熱;同時,王青所在的原單位已經幾年沒漲過工資了,一成不變的工作環境也令王青感到厭倦。沒有什么留戀,王青開始了他的“自由人”生涯。所謂自由人,其實就是臨時工,哪個公司接到項目需要臨時外聘技術人員,就會請自由人來補缺,在當時,這樣的自由人的平均月薪能夠達到2萬。
在頻繁跳槽的幾年里,王青沒有在乎過自己的職業規劃,圈子里朋友牽線,面試、談妥價格就可以上任,繼續重復的勞動——他覺得每個月有這么些收入已經很不錯了。但是,通信技術的更新可謂日新月異,行業新人也慢慢成長起來,從2G到3G再到4G,作為技術專家的王青忽視了在技術上的拓展學習,逐漸地被這個行業落下了。沒辦法,王青只能從頭開始,自降薪酬進入4G行業,但年輕的同事和實習生,讓王青這個中年人在溝通問題上感到措手不及,而家里妻子小心翼翼的眼神,父母對他的關切,也讓他倍感壓力。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要度過的,是一場與自己的“中年危機”。
出國夢碎一夜間
蔡若軒和妻子是80后雙獨子女,都在IT行業工作,妻子工資比自己略低一些,因為兩家老人的經濟條件都一般,所以靠著自己,兩人2011年在北京五環邊上買了一套房,生活在偌大的北京,除去基本的開銷和每月的貸款,既不算好,也不算差,兩人還打算等到合適的時機,再拼一個二孩。
然而三年前,由于國內勞動力價格上漲,外企們也進入了寒冬,紛紛倒的倒,并的并,蔡若軒在這波裁員潮中未能幸免,失業了。不過還好,憑著過硬的學歷和經歷,他很快就在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謀到了工作,工資雖有小降,但承諾了股票。令人沒想到的是,創業互聯網公司現在流行“九九六”工作制,早上8點出門,晚上10點到家,他每天回家倒頭就睡,以至于雖然生活在一起,卻根本見不到妻子和孩子,要二孩的計劃也就擱淺了。這樣堅持了一年,首先是蔡若軒的身體提出了抗議,三餐不繼讓嬌貴的胃開始犯痛,也讓自己的睡眠質量受到影響,在妻子的勸說下,他選擇了裸辭。
出來闖蕩過,蔡若軒下定決心要重回外企,同時,他也開始準備申請此前留學過的北歐小國工作簽證,一顆紅心兩手準備。沒想到就在此時,蔡若軒的媽媽突然病重進了協和,兩個家庭一通折騰,也把兩夫妻的出國夢砸得支離破碎,年邁的父母,陌生的國家和生活環境,尚未還完的銀行貸款,對前路的迷惘,讓兩人都焦慮不已。幸好,此時蔡若軒的dream company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職場的再出發雖然暫時緩解了裸辭的危機,但也令他開始反思過去的生活方式——買房、保險、教育、保姆、購車、旅游,安逸的背后卻暴露了理財意識的缺乏和對技術學習的忽視。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蔡若軒也深深擔心自己的體力跟不上IT行業的工作強度,害怕失業,害怕不遠未來即將來臨的職業天花板,害怕老人突如其來的病重,他知道這是中年危機,卻不知道該如何度過。
與經濟能力捆綁的中年
1979年出生的李錦名校畢業之后,就去了美國深造。學成之后回國,就在人人艷羨的投資行業工作,在上海有房有車,工作時間也很彈性,相比于他那些靠技術吃飯的朋友們,他所在的行業更看重經驗和人脈的積累,因此,除非李錦自己想跳槽,否則被裁員的機會倒是十分渺茫。
相對于那些容易受到網絡大V觀點影響的人,李錦看待事物的方式永遠充滿理性的邏輯和思考,也許跟他經濟學出身也是分不開的,“人做事都是為了效用最大化”。人到中年,他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一切年齡、家庭和社會所帶來的變化——不再像十年前那樣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因為要承擔更多家庭的責任和親人的期待;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總是呼朋喚友為了打一款游戲,因為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生活相聚不易;每周會定期健身,這樣可以保持健康的同時又保持體形;每個周末還會在家“遛遛娃”,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從陪伴開始。李錦將其稱之為“人變老了變成熟了,感興趣的東西就不一樣了”,盡管他看上去還很年輕。
李錦從來不用保溫杯,他喜歡喝礦泉水,對保健品也從來不感冒。他年輕的時候,正是黑豹紅極一時的時候,代表著當時一代人的激情和叛逆。但隨著他自己的年齡慢慢增長,趙明義端著保溫杯的形象在他看來并不突兀,“因為人到中年是必然的。”在他看來,保溫杯其實并不能代表中年危機,只是媒體在傳播的過程中放大了這一符號,畢竟“我們辦公室的90后也有用保溫杯的,里面還會有枸杞、參茶。”這只不過是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而已。endprint
因為結婚比較晚,李錦的孩子現在跟著外婆,還咿呀學語,沒有到上幼兒園的年紀。雖然偶爾也會對子代的教育問題有些憂慮,但李錦并不把這當作是一種危機。因為這與人的經濟承受能力是直接綁在一起的,而李錦的職業前景還相當光明。
太過理性,也讓李錦的幸福閾值有些偏高,因為幸福感的得來總是要配合一些意料之外,而李錦很少有這樣的意外驚喜。不過人到中年,“總應該學會做一些妥協”。
瀟灑樂觀也是中年
剛見到Simon的時候,他穿著川久保玲經典的愛心LOGO款T恤,做了時髦的機車頭發型,臉上極少皺紋,皮膚狀態好得像是20多歲的小伙子。一問,才發現Simon的兒子都已經20有余了。
Simon是上海某健身房的兼職教練,今年48歲的他是地地道道的“有錢有閑”一族。Simon早年間從事外貿生意,辛苦拼搏半生后早就為退休掙下足夠的身家。因此經濟危機生意不太景氣之后,他索性關掉公司,開始享受起生活來。在Simon的身上,你看不到苦悶和憂郁,而在采訪的過程中,他最常提起的,就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
人到中年,Simon有兩件大事不能馬虎,一是吃,一是穿。Simon于吃一道,可以說是自成一體:需要排隊的東西他不吃;風很大的網紅店他不吃;飲食也是十分注重清淡營養,他最看重的,就是每天的早飯和中飯。僅就早飯來說,Simon會在前一天的晚上就準備好食譜,早上睡到8點差不多自然醒后,他就會起床親自為家人準備早餐,除了主食和水果之外,他每日一定要吃的就是海參或者鮑魚,已經堅持多年。吃好早飯,Simon會選擇運動運動,去菜場買些新鮮的蔬菜海鮮,他極少吃紅肉,因此中餐主菜一般都是自己料理的水煮海鮮。Simon不僅注重食材本身,對菜品的擺盤也十分苛刻,因為“生活是要講究質量的”。
睡好午覺以后,Simon一般會和朋友們喝喝茶或者逛逛花市,而每天晚上的7點鐘,是他在健身俱樂部的工作時間。就在上個月,Simon剛剛離開了原來呆了12年的俱樂部,跳槽到了新的單位繼續擔任兼職教練,陌生的環境和同事,讓天性樂觀的Simon最近稍微有一些水土不服,為了緩解壓力,Simon給自己添置了許多新衣服。“我一不開心就想逛街,而且我喜歡那些有特點的設計師品牌,覺得自己穿起來很年輕很有活力。”Simon從來不給自己設限,去年,他還因為收藏叼著奶嘴的毛絨玩具“蒙奇奇”被星尚頻道采訪,他甚至還穿過裙子去健身房授課,令當時的學員們大跌眼鏡。
對于許多中年人來說,長久的婚姻關系讓他們把彼此變成了親人朋友,卻少了一份愛戀,甚至對性生活都無所要求。而Simon雖然結婚很早,但是跟太太的感情卻依然好得蜜里調油,時不時就在朋友圈里秀個恩愛。直到現在,他們都會保持規律的夫妻生活,“因為這是愛人之間最好的溝通方式”。
中年危機對于Simon來說,似乎是一個十分遙遠的詞匯,作為擁有豐富閱歷的大叔,Simon時常會化身知心姐姐傳遞正能量,為身邊的小朋友們解答人生困惑,而他樂此不疲,也因此,他極受歡迎,還成了健身房里的明星教練,有著不少鐵粉。在他看來,“人總是會老的,但最重要的是心態”。人生苦短,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樂觀豁達,或許就是對Simon的中年最好的形容。
人生到了下半場
其實,中年危機并不是什么新鮮詞匯,心理學家榮格在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曾說,中年危機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內心的整合,通俗地說,也就是缺乏個性,因而仍然不免感覺人生的空虛——“你所擁有的一切,家庭、工作、財富,看似美好堅固,但你已有些力不從心;你懷疑人生前半場的意義,卻得不到答案,你感到虛無。”
相對于年輕人來說,中年人往往已經生活安定,物質條件也相對富裕,也許需要還房貸,但離房奴還有很大差距,除了生計之外,也開始思考許多形而上的問題。但觀察那些危機感沒那么嚴重的中年人,或許我們也能找到一些共性。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來自職場的危機是實實在在的,以前那種一次學習、終身受用的方法不再行得通,對于許多行業來說,持續的積累和學習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需要,唯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讓自己不被行業淘汰,成為合格的社會人,否則人到中年,業務能力沒有相應更新,以前積累的經驗不再有用武之地,年齡大就反而成了短板,職業生涯岌岌可危,危機自然也就來了。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每個人對財務自由的定義不同,有的人家有一房已經心滿意足,有的人手握多套房依然焦慮不已。另一方面,還有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年輕人已經扛起了社會的大旗,后浪追趕著前浪,但中年人除了掙錢養家之外,長輩身體時刻要關心,家中小兒也不能輸在起跑線,頂梁柱的身份也意味著責任,責任在肩,需要考慮的多,自然憂心的事也會多。但相對來說,有穩定的收入預期且懂得知足常樂的人,往往更容易平穩度過中年歲月。(文中王青、蔡若軒、李錦為化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