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省安吉縣余村考察時,得知村里關閉礦區、走綠色發展道路的做法后高度評價:“下決心關停礦山是高明之舉。”在那次考察中,習近平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推動經濟增長。
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反復叮嚀,人們已經耳熟能詳,由此帶來的發展方式轉化,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中國的樣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從一個個來料加工的車間起步,逐漸成長為“世界工廠”,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生態破壞嚴重、生態壓力巨大等突出問題,也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曾有人這樣總結:30多年前人們求溫飽,現在要環保;30多年前人們重生存,現在重生態。從“求溫飽”到“要環保”,從“重生存”到“重生態”,人民群眾對干凈水質、綠色食品、清新空氣、優美環境等生態的需求更為迫切。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事。
“我們在快速發展中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成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這樣的狀況,必須下大氣力扭轉。”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思考直面人民訴求,以全新的理念指導生態文明建設。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文明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中國的生態環境治理走上了標本兼治的快速路。生態環保改革制度的頂層設計初步完成,大氣、水和土壤的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陸續出臺,新《環境保護法》頒布施行,“兩高”司法解釋降低環境入罪門檻、中央環保督察啟動、省以下環保機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開始試點,各項關切民生的生態制度出臺的密集程度前所未有。從城市到鄉村,從大漠到水鄉,謀篇布局、抓鐵有痕,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成為百姓熱詞,顯現的成果也已浸潤于日常,真真切切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兩百年前,有感于人類對自然的征服、改造,作為哲學家的黑格爾曾發出這樣的預言——“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
生態文明,雖肇始于環境保護、經濟發展,但這遠遠不是全部,中國正在努力探索的是一條超越傳統增長模式的綠色發展道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認識更加深化,是中國為人類文明永續發展所進行的偉大實踐。
今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行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充分認識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偉大祖國一定可以更加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