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我國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公布了人工智能(AI)發展三步走路線圖,其中一串數字被廣泛引用,并被美國CNBC電視臺、英國《每日郵報》等部分媒體轉述為標題:到2020年,中國AI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到2025年將超過4000億元;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10000億元。外媒認為中國將人工智能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釋放“尋求人工智能領導力”信號。
AI大國之爭
多家外媒注意到,中國不是第一個公開國家級AI規劃的國家,美國在2016年發布了類似的戰略。2016年10月,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和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NSTC)聯合發布長達58頁的研究報告《為人工智能的未來做好準備》,同時配發《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與發展戰略》。12月,白宮發布后續報告《人工智能、自動化與經濟》。其中,《為人工智能的未來做好準備》著重介紹了人工智能與監管、研發與從業者培養、人工智能的經濟影響、全球考量與安全議題4個重點領域。
報告中提示,美國可能在AI研究中落后于中國,至少從“深度學習”和“深層神經網絡”的論文發布和引用統計結果來看是這樣:中國相關論文數量的增長幅度非常陡峭,反映出中國研究重點的快速轉移。不過這一統計數據招致質疑,新美國安全中心智囊團研究員保羅·沙雷認為,論文數量是“Google Brain、OpenAI和DeepMind等機構正在進行真正尖端的研究”。
“中國優勢”引發論辯
CNN聚焦中國企業,稱中國AI規劃為科技公司成為全球技術領先企業制定了時間表,中國科技巨頭百度和騰訊已經在美國建立了AI研究中心。銀行技術網站亦觀察到,中國企業的野心遠遠超出了自駕車、機器人等技術范疇,消費金融和電子商務領域都是其宏偉計劃的一部分;而其競爭對手包括谷歌和微軟。金融網站“24/7華爾街”作出悲觀預測,稱中國可能沒有注意到美國科技巨頭如亞馬遜和微軟在AI領域的發展速度,要與這些頂尖企業、美國政府以及美國大學展開研發競爭,“一些障礙恐怕難以逾越”。
美國科技新聞媒體the Verge刊文稱,“中國對新技術的態度具有包容性強的特征。深圳某計算機視覺創業公司首席技術官馬特·斯科特表示,中國對新技術樂于“冒險”,“在AI領域,你必須處于最前沿。如果你使用的是一年以前的技術,那么你已經過時了。我發現在中國,至少是我所在的社區,非常擅長承擔這些技術風險。”不過,中國的AI發展也有令人擔憂之處,例如“數據保護主義”、尚未成熟的AI倫理討論氛圍。
英國《經濟學人》認為,建立偉大的AI產品需要數據,這意味著中國的14億人口(包括約7.3億互聯網用戶)可能成為最大的優勢之一。但也有對立的觀點認為,盡管中國的人口統計賦予其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在全世界擁有相同數量的用戶可能更好。Facebook和Google都有超過20億人登錄其平臺,用戶總量超過10億,這種覆蓋面更能保證豐富的數據及其多樣性,“中國的科技公司可能是強大的,但他們缺乏國際影響力”。
誰將贏得AI競賽?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拋出問題“誰將贏得AI競賽?”該刊高級編輯撰文稱,中國宣布了超越西方國家的AI發展規劃,規劃的細節引發了美國決策者、商界領袖和企業家的恐慌——尤其是在當前美國科研經費普遍被特朗普政府大幅削減的背景下。走訪中國大型科技公司、初創公司和學術研究實驗室發現,中國研究者不僅關注人工智能的應用,而且還重點開展基礎研究,這些研究似乎落后于美國實驗室的發現,但中國正在趕上,并將對中國經濟進步產生巨大影響。“如果中國的野心得以實現,那么這一努力很可能將塑造我們時代最重要的技術之一”。
美國《外交官》雜志稱,在美國當前的背景下,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將對中國的技術投資表現出經常性的擔憂和過度敏感。財經專欄作家安東尼·佩頓認為,目前中國尚未提供法律變更或財務承諾的任何細節,所以“我們必須拭目以待”。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特約輿情分析師 李思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