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國茂++柳萍
“第一次有人以黨組織的名義聯絡我,心情特別激動!”6月24日,剛剛結束廣東打工生活,來到宜昌找工作的張雄意外接到黨組織的電話。張雄是秭歸縣梅家河鄉流動黨員,他已經成為了秭歸在宜農民工服務中心的第584名流動黨員。
像張雄一樣,秭歸縣有28000多名農民工生活工作在宜昌。在他們眼中,在宜農民工服務中心不僅是他們的“家”,更是他們心中堅強的流動堡壘。
無論走多遠,組織在身邊
——把支部建成溫暖的家
1995年,王華君離開秭歸縣水田壩鄉,獨自來到宜昌闖蕩,成為一名出租車司機,2006年光榮入黨。17年來,憑借愛崗敬業、熱心公益,王華君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出租車行業先進個人”等40多項榮譽稱號,成為享譽全國的峽江“活雷鋒”。
2013年5月,在一次同鄉聚會中,幾個事業有成的黨員都感到自己像斷了線的風箏,找不到黨組織歸靠,一直有著“無家可歸”的苦悶。
“能不能成立一個黨支部,把在宜的流動黨員組織起來?”王華君的想法,立即得到大家的支持。當晚,王華君和他的幾位同鄉便開始電話聯絡。
當王華君打通來宜行醫15年的余先江的電話時,電話那頭竟氣憤地說:“我入黨38年,還沒有遇到過以黨組織的名義來行騙的,真是無稽之談!”無奈之下,王華君只好找到余先江的朋友再次聯絡。得知真相的余先江感動得直落淚。他說,自從離開家鄉,就沒參加過黨組織活動,也沒有交過黨費,而黨組織還牽掛著他這個游子,“我一定會準時參加黨組織活動”。
僅僅5天時間,他們就聯系到50名流動黨員。
消息傳回水田壩鄉,鄉黨委迅速派出專門力量,前來對接服務,幫助從該鄉流入宜昌的黨員重新“安家”。 2013年5月18日,秭歸縣水田壩鄉流動黨員宜昌城區支部選舉暨成立大會舉行,王華君當選為黨支部書記。
在王華君的帶領下,黨支部建立起流動黨員活動室,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定期組織流動黨員開展活動。王華君回憶說:“沒有工作經費,有能力的黨員志愿捐;沒有勞動報酬,大家踴躍報名輪流值班。我們的責任,就是讓黨員離鄉不離‘家、流動不流失。”
隨后,宜昌市委組織部、秭歸縣委和伍家崗區委主動服務,由伍家崗區寶塔河街辦免費提供辦公場所,首個在宜農民工服務中心在這里掛牌,王華君被任命為服務中心黨委副書記。
“除了真情鄉情友情凝聚流動黨員外,他們堅持‘三強標準建班子。”宜昌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汪偉介紹說,在流出地和流入地黨委的幫助下,服務中心著力建設政治強、能力強、奉獻精神強的黨組織領導班子,不上心、不專業、沒保障等黨建難題迎刃而解。
4年來,秭歸在宜農民工服務中心先后有8名能人進入黨委班子,22人成為支部委員,支部建設搞得紅紅火火。
有求必有應,聞難必定幫
——把服務做到農民工心坎上
“流動在外似浮萍,黨員之家是依靠。”走進秭歸在宜農民工服務中心,最奪目的是黨委辦公室四周墻壁上掛滿的錦旗。每面錦旗背后的故事,都訴說著農民工服務中心不愧是服務的橋梁和紐帶。
錦旗中,有一面是一位失去兒子的母親攜孫兒一起送來的。2016年12月31日,正在一建筑工地施工的姜從科,不幸從高樓墜落到地面,當場死亡。聞訊后的親友從秭歸租了三輛大客車,載來100多名村民到事發地,與企業發生激烈沖突,前來調解的執法部門負責人找到王華君。王華君帶著中心黨委班子成員和律師火速出現在現場。協商從當天下午4時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6時,雙方最終達成賠償協議。
“有了這個‘家,就有了‘主心骨!”連鎖店鋪“泄灘包子”的法人王偉告訴記者,去年4月,“泄灘包子”計劃在宜昌城區增設100家餐車攤位、安置就業扶貧對象400人。當計劃實施遇到困難時,王華君以自己“全國勞動模范”“省黨代表”身份,奔赴市總工會、市城管委、宜昌高新區管委會等單位,吁請依法依規支持農民工創業……
一次,因施工單位拖欠工資,農民工肖某等3人站在城區一幢樓的樓頂,揚言“跳樓”。獲得信息的王華君趕來了,用濃濃的鄉音、鄉情,說服了肖某等3位農民工走下樓頂。當天,3人的11.6萬元的欠薪得以落實。
“我們始終堅持上為組織分憂、下為鄉友解難。”王華君表示,在宜農民工服務中心黨委以五大服務為重點,即扶持就業創業、加強關愛救助、依法維護權益、引領融入城市、回饋援建家鄉,把工作做到農民工的心坎上。
3年來,在宜農民工服務中心黨委通過該站法律援助中心,上恩施、下荊州,輾轉各地,為秭歸籍農民工討薪、爭取賠償金達1300多萬元;為企業和農民工當“紅娘”,先后幫助4000多名秭歸籍農民工在宜昌實現就業。
黨建領航向,發展聚合力
——“融”出矩陣型組織體系
如今,農民工服務中心黨委以流出地鄉鎮為單元建立6個黨支部,584名黨員爭相扶危濟困、建功立業,每名黨員年均辦實事好事8件以上。流動黨員王恩群在宜昌開辦書法培訓班,免費為農民工子女提供培訓;流動黨員胡玲華,在宜昌創辦新天地幼兒園,先后接受80多名困難農民工孩子入園;71歲的老黨員田天玉,在宜昌城區做磨菜刀、修剪子等活計,每到“七一”當天,他走街串巷攬活分文不取義務服務……
“這是我人生中最正確的選擇!”今年24歲的向正堂說,本來在廣東打工的他,一次回村看望父母時,偶然遇到王華君帶著在宜務工黨員回家鄉扶貧幫困。從鄉親們的交談中得知,這是一批見過大世面、事業有成且有愛心的家鄉黨員。
經過慎重考慮,向正堂辭去工作回宜發展。2013年12月,他找到王華君,正式遞交入黨申請書。3年過去,向正堂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還成了宜昌裝修行業小有名氣的水電專家。目前,在宜農民工服務中心黨委新發展黨員12名,有100多名農民工遞交入黨申請書。
針對務工人員漂泊在外、高度分散的問題,服務中心黨委依托經營業主,在宜昌市區設置了54個農民工聯絡服務站;聚攏了雷鋒車隊、同業協會等20多個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一大批工作骨干、黨外能人緊緊團結凝聚在黨組織周圍。中心黨委班子成員姜學林自豪地說:“只要有農民工的地方,就有黨的工作。”黨委一班人就是這樣通過凝聚群眾、集聚組織、匯集資源三條路徑,構建了上下對接、左右貫通的矩陣型組織體系,廣泛凝聚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