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
目前我國家庭規模趨于小型化,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數逾4成。空巢,比喻小鳥離巢后的情景,現在被引申為子女離開后家庭的空虛、寂寞狀態。空巢老人即是指無子女或子女不在身邊,獨自生活的老年人,生活不便、精神寂寞、病痛折磨……空巢老人冷暖往往只有自己知道。據預測,在未來的 10年里,我國空巢家庭將成為老年人甚至中年人的家庭主要形式,“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將成為很多老年人寂寥生活的真實寫照。
與疾病等肉體上的折磨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對許多“空巢老人”來說是一種更大的傷痛。經常獨處、很少與人交流的老人往往容易產生悲觀情緒,有的甚至會產生厭世念頭。
近年來,有兩類現象頻頻見諸報端:一是老年人因為孤獨而通過撥打110找民警“陪聊”,二是老年人將自己的子女告上法庭,其訴請不是因為贍養費,而是讓子女“常回家看看”。
北京市回民醫院曾對北京某社區的空巢老人生存狀況作過調查,結果顯示這個人群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狀況上,都不容樂觀。此次的有效調查對象共855人,在所調查的855位老人中,慢性病患病率高達88.1%,同時患有兩種慢性疾病的占31%,同時患有3種以上慢性疾病的占15%。
養老院未必盡如人意
很多無人照料的空巢老人只能求助于養老院,可是目前我國養老產業并不發達。記者在調查時發現,許多老人在養老院的生活并不盡如人意。
76歲的張淑君老人患有高血壓、肺栓塞。她的丈夫在十幾年前去世,兩個女兒都嫁到了國外,只有自己獨居在北京。張淑君曾經通過家政公司找過幾個保姆,但因為種種原因那些保姆都沒干多長時間。吃飯的時候就是自己煮些簡單的飯菜或是叫外賣。張淑君說,她現在雖然已經開始著手找養老院了,但還是不想離開家,一個原因是在這個“家”里生活了幾十年,有感情,舍不得離開,另一個原因是,去養老院得支付一筆不菲的開銷,并且還需要適應周圍陌生的人、陌生的環境。
今年83歲的楊有臣患有高血壓、腦栓塞等疾病,目前生活不能自理。他有3個子女,歲數都在60歲上下,而且都有重病,根本無法照顧他。現在,楊有臣剛請了一位保姆。他也曾考慮去養老院,但是由于自己身患各種疾病,在飲食方面有許多禁忌,咨詢過許多養老院,均表示無法滿足他的飲食要求。也有個別高檔養老院表示可以接收他,但費用過高,他每個月退休金才2000多元,看病用藥有的費用醫保不報銷,需要自費,所以根本支付不起“巨額”養老費,而且子女也都退休了,生活都不富裕,他不想拖累兒女。
李瑤翠老人今年75歲,每個月的退休費有4000多元,她在養老院包了一個房間,一個月3000多元,經濟上還能夠承受。養老院同齡人多,吃完飯后還可以一起打麻將,她原本覺得養老院的日子挺好的,但是后來的一次發病,讓她體會到了養老院的不足。發病時她暈過去了,等到蘇醒時,已經躺在了急救車上,因為養老院在郊區,救護人員打算就近將她送往醫院。曾是醫生的李瑤翠要求一定要去三甲醫院,可救護醫生說不行,如果去必須要有家屬簽字。就這樣,病好后她就搬出了養老院。李瑤翠說,她不愿住養老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吃飯問題,為了適應歲數大的老人,餐廳把菜燉得非常爛,身為醫生的她知道這樣做出的菜就沒什么營養了。“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養老院位于郊區,離孩子們比較遠,兒女來看望一次挺辛苦的。”
“精神贍養”呼喚立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科學研究會會長熊必俊認為,決定人口老齡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各國之間生育率的下降既有相同的原因,也有不同的原因。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也不例外,它是在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生育率下降的情況下出現的,中國人口老齡化與其他國家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性。中國是“未富先老”的國家,長期以來的計劃生育政策使每個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個子女,這給家庭贍養老人帶來問題,“二小養四老”的局面讓年輕人壓力增大。如何解決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老年群體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這是任何發達國家沒有遇到的,也是發展中國家前所未有的嚴峻課題。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不安、孤獨、失落、抑郁等情緒。有社會學專家提出,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來臨,空巢老人的精神贍養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社會和政府應當用各種方式去滿足老年人的合理正當的精神需求,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華魯律師事務所徐振才律師稱,雖然我國有《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各地也有《老年人保護條例》,但這些法律規定都是原則性規定,較為籠統,缺乏可操作性,精神贍養義務的履行標準和內容、履行方式并不明確。比如說,“常回家看看”在法律層面上并不屬于義務,更多的來自道德約束,因此建議在現行法律、法規之外,增加精神贍養的義務主體。關于老人的精神贍養應該有專門的立法,立法形式上,宜采用一般性條款與列舉性條款相結合,明確規定成年子女必須履行精神贍養義務,不履行精神贍養義務時,被贍養人有權要求贍養義務人履行贍養義務。其次,應設立列舉性條款規定老年人的精神贍養。此前,在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時,曾產生過極大的爭議,爭議的焦點就在于有些人認為“常回家看看”屬于道德義務不應入法,進而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提出了質疑,但也有些人則認為,重視情感和心理支持關乎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這樣的規定具有促進子女定期探望老人、實現對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作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博士生導師溫建民認為,老年人尤其需要精神撫慰,這比物質上的贍養更為重要,在我們周圍,不時會聽聞某位老人因精神空虛而自殺的消息,臨床也會不時遇到空巢或獨居老人出現意外的情況,曾經,75歲的中科院院士、被國際醫學界譽為“世界斷肢再植之父”的陳中偉教授,就是在上海獨居的家中意外墜樓不幸去世的。
溫建民在今年兩會遞交的“家庭的養老模式”提案中稱,政府部門應出臺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建立適合社會需求的家庭式養老模式,或多元化、人性化的養老機構。這些養老機構應當同時滿足老年人醫療、康復、文體娛樂活動等需求。各級政府還應當出臺更加利好的補貼政策,為低收入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托養的機構提供支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