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遠
暑假,對于孩子來說,本應該是一段快樂的時光,可以到樹下聆聽蟬鳴,到池塘里嬉戲玩水,到鄉下聞吸泥土芬芳,到山林感受泉鳴幽谷。
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每年暑假家長都會給他們報很多興趣班。同時,興趣班也慢慢演變成高價境內外游學,成了一些培訓機構的牟取暴利的手段。興趣班要回歸到培養兒童的興趣,而不應成為“牟利班”。
應該如何對待興趣班
近來,山東泰安9歲小學生李星澤在網絡走紅。由于母親望子成龍心切,希望其成為“童星”,給他暑假報了9個興趣班,他每天游走在興趣班之間,由此引發網友熱議。
兒童暑期報各種興趣班是否必要?作為一直關注兒童福利和兒童保護政策方面的專家,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喬東平教授認為,目前兒童暑期報興趣班是城市多數父母的選擇,是否必要無法一概而論,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暑期兒童報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因為兒童暑期無人照看而報班,主要是解決孩子照看問題,順便學文化學技能;另一類是為了培養孩子興趣、提高孩子能力而報班。
喬東平認為,對于第一類情況,如果政府或社會能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兒童照看服務,也是兒童福利,一些父母可能就不報興趣班了。
而對于第二類情況,喬東平建議報什么班,報多少班,應該考慮兒童的興趣、成長階段和接受能力,以有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為標準,同時,父母應該征求兒童的意見,與兒童相關的事情兒童有參與權,這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和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都有規定,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上興趣班,不應該以自己的興趣代替兒童的興趣,比如報個游泳班學會游泳很有必要,但不能強迫兒童把游泳作為興趣。
兒童報班為何屢禁不止
每年暑假,家長幾乎都會討論報興趣班的問題,但是這種現象為何屢禁不止,而且教育主管部門也嚴令禁止,興趣班卻如同野草般,每逢暑假都會春風吹又生。
兒童報班現象屢禁不止的原因,喬東平認為,政府沒必要一刀切地禁止兒童報班,禁止沒有用,一些暑期班確實滿足了兒童及家庭的需要,有需求就一定有供給,只要不侵犯兒童的權益,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就沒必要禁止。
兒童暑期報班是反映家長復雜的心態。在她看來,第一類報班反映的是家長的無奈,不報班就要把孩子送回老家讓老人照看;第二類報班反映了家長過于關注孩子成才,不愿輸在起跑線上,以及攀比心理、補償心理、焦慮心理等,也反映了很多家長的責任心,希望從小為孩子規劃,以便孩子在將來的競爭中取勝,家長似乎對孩子的將來缺乏安全感。
家長盲目給兒童報班,會給兒童帶來哪些不利影響?喬東平認為,如果家長不尊重兒童的興趣和意愿盲目報班,可能忽略了兒童自己真正的興趣,反而影響兒童成才;如果報班太多,可能使兒童過于疲憊,對興趣班、學習或父母產生抵觸心理,影響學習動力或親子關系。
因此,喬東平建議,暑期給兒童多一些玩的時間,健康地玩,玩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的權利。在她訪談過的城市兒童中,都說自己玩的時間太少了,學習的時間太多了。
據調查顯示,48.3%的受訪者坦言身邊父母的教育消費不理性,其中8.1%的人認為非常不理性,也有44.0%的受訪者認為理性。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史靜寰表示,重視教育長期以來是我們民族的傳統,近幾年來較為突出的“教育消費不理性”問題,和當下社會分工逐漸細化、勞動力市場對學生素質能力的期待逐漸提升等因素有關?!凹议L教育消費的不理性,其實是更長遠地考慮到了就業市場的競爭加劇,在孩子未成年時就開始了早期準備”。
暑期游學是否有必要
近年來,在城市教育培訓中,興起境外游學項目。有分析人士指出,現在的許多游學項目實際上更注重“游”而不是“學”。
據益普索發布的《2016年國際游學白皮書》數據顯示,家長和孩子對出境游學的學習安排滿意度僅能達到40.8%,不少游學團的典型特點就是學生們成群結隊,在名校合合影、到商場購購物。
與此同時,境外游學項目,由于參加游學的孩子語言溝通上有障礙,對當地的環境也不熟悉,加之游學機構管理若有疏漏,則容易造成意外,孩子在境外的安全問題也令人擔憂。目前,在國內的境外游學項目收費甚高,甚至到了令人咂舌的程度。
對此,媒體曾報道相關現象,指出境外游學應該回歸到“學”上,不能把游學變成謀財的手段,更應該對培訓機構進行規范管理,保障孩子在境外的安全。
教育部近日制定發布了《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試行)》,強調境外研學旅行一般要以小學四年級以上學生為主體,教育教學內容和學習時長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計劃的一半。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游”與“學”的科學搭配是此次《指南》的重要內容。這是繼2012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和國家旅游局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對中小學出國參加夏(冬)令營等有關活動管理的通知》后,教育部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對日益火爆的海外游學市場加以規范。
語文出版社社長、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說:“當下我了解到有不少學校和校外機構勾結,高價組織學生出國游,帶隊老師和社會機構蹭著去,純粹坑蒙騙人。我呼吁有關部門要重視此事,加強管理,不要發個文件一了百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