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坦
2017收獲文學排行榜上半年榜單揭曉
由《收獲》文學雜志和長江文藝出版社聯合主辦的2017收獲文學排行榜上半年榜于日前在上海揭曉。這份排行榜分為短篇小說榜,中篇小說榜,長篇小說榜和(長篇)非虛構作品榜,蘇童的短篇小說《瑪多娜生意》、王安憶的中篇小說《向西向西向南》、石一楓的長篇小說《心靈外史》和周曉楓的非虛構作品《離歌》分列上述四個組別的榜首。2017收獲文學排行榜上半年短篇小說榜前五名:1.蘇童《瑪多娜生意》、2.艾瑪《白耳夜鷺》、3.萬瑪才旦《氣球》、4.張楚《人人都有一口漂亮的牙齒》、5.周嘉寧《去崇明島上看一看》;2017收獲文學排行榜上半年中篇小說榜前五名:1.王安憶《向西向西向南》、2.張悅然《大喬小喬》、3.胡遷《大裂》、4.方方《花滿月》、5.須一瓜《有人來了》;2017收獲文學排行榜上半年長篇小說榜前五名:1.石一楓《心靈外史》、2.哲貴《猛虎圖》、3.嚴歌苓《芳華》、4.陳永和《光祿坊三號》、5.張翎《勞燕》、5.(并列)范穩《重慶之眼》;2017收獲文學排行榜上半年非虛構作品榜前五名:1.周曉楓《離歌》、2.金宇澄《回望》、3袁凌《青苔不會消失》、4黃燈《大地上的親人: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5寧肯《中關村筆記》。
楊爭光小說將在英國出版
日前從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獲悉,由西北大學胡宗鋒教授、外籍專家羅賓·吉爾班克博士翻譯的楊爭光中短篇小說選《老旦是一棵樹》將在英國出版。英文版《老旦是一棵樹》,共收錄了楊爭光中短篇小說《藍魚兒》《老旦是一棵樹》《高潮》《公羊串門》《從沙坪鎮到頂天峁》《干溝》《驢隊來到奉先畤》《買媳婦》《蓋佬》《高坎的兒子》《黑風景》等11篇。楊爭光,著名作家和影視編劇。陜西乾縣人,1982年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現任深圳市文聯副主席。主要作品有《老旦是一棵樹》《黑風景》《棺材鋪》《從兩個蛋開始》《少年張沖六章》等。曾擔任《雙旗鎮刀客》《雜嘴子》等電影的編劇、電視劇《水滸傳》編劇。《老旦是一棵樹》是陜西文學走向世界的又一部翻譯成果,入選西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優秀科研團隊建設項目,是以胡宗鋒為首席專家的“陜派作家作品譯介與地域文學英譯理論構建”項目組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揚州大學成立“畢飛宇研究中心”
“畢飛宇研究中心”日前在揚州大學成立,作家畢飛宇在揭牌儀式上表示,希望這個研究中心不只是研究畢飛宇作品,“可能會涉及到畢飛宇,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平臺去面對更廣闊的中國當代文學。”揚州大學的前身之一是揚州師范學院,作為一所地方高校,揚州師院中文系曾經培養了眾多學者、評論家以及像畢飛宇這樣的作家。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吳義勤也曾畢業于揚州師院中文系,“畢飛宇是83級,我是84級,我以做他師弟為榮。”吳義勤在揭牌儀式上表示,成立“畢飛宇研究中心”與其說是向畢飛宇致敬,不如說是向揚州師院的傳統和一代代前輩學人致敬,“成立中心,希望能推進畢飛宇研究的深入,同時對中國當代作家的研究也有促進。”生于1960年代的畢飛宇于1983年考上揚州師院中文系,他在揭牌儀式上說自己運氣很好能到揚州師院求學,并接受系統教育。他一直講的故事是,當年自己嚴重偏科高考成績并不好,最后是揚州師院的老師調了他的語文試卷,肯定他寫的高考作文,他才有機會進入揚州師院。在揚州師院,畢飛宇說,自己是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兩門課的鼓舞下,才拿起了筆,體會到了小說的魅力,作家的魅力。
《收獲》啟動作品轉載代理業務
日前,《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公布《投稿須知》和《轉載須知》,他表示,《收獲》將啟動作品轉載代理業務,此舉不是為了杜絕轉載,而是維護文學原創作者權益,促進文學期刊市場良性、健康、有序發展。程永新稱,《收獲》雜志的編輯從組稿到發稿,背后付出了很多心血,不僅僅是無窮無盡地修改,甚至編輯還參與了作品的創作,對作家提出各種修改意見。但這個辛苦的勞動成果,卻被文摘類選刊轉載不費吹灰之力就拿走了。為保護原創,《收獲》雜志在最新《投稿須知》和《轉載須知》中規定,凡《收獲》雜志發表的作品,在《收獲》發表該作品三個月之內,《收獲》雜志社有權禁止他方未經《收獲》文學雜志社事先書面許可轉載該作品。在《收獲》發表作品三個月之內,如有他方未經《收獲》雜志社事先書面同意轉載該作品,《收獲》雜志社有權要求作者予以配合以采取一切合法手段制止該行為。同時,《收獲》雜志社對轉載費也進行了“明碼標價”。規定表明,轉載《收獲》雜志發表的作品,轉載方應通過《收獲》文學雜志社向作者支付報酬。此外,但凡轉載《收獲》雜志發表的作品,轉載方應向《收獲》文學雜志社支付編輯費。程永新表示,此舉是為了維護文學原創作者權益,提升優秀文學作品的影響力、傳播力以及IP價值,更好地促進文學期刊市場良性、健康、有序發展。
阿來稱寫作不是通向文學,而是通向表達
日前,在第十二屆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高中組全國總決賽期間,阿來在北京大學為參賽學生作了題為《在人生最美的年華遇見寫作》的講座。阿來表示,學習語文,是為了學習做人,做一個能夠充分表達自我的人。“盡管我是一個從事文學創作,以寫小說‘為生的人,但我不希望大家有一種偏頗的想法,以為寫作就是文學。”阿來說,寫作不等于文學,文學只是寫作當中小小的一部分。學習寫作不是為了通向文學,而是通向表達。阿來表示,語文中雖然包含著文學的東西,但它最基本的功能是解決人們日常表達、交流的問題。例如詩歌,就是古人用來表達日常生活、日常情感的一種體裁。“古人寫詩沒有想過可以發表、出版。那時也沒有網絡,沒人打賞。”“每個人都學過語文,但大部分人走向社會之后,他們對自己語言文字的訓練就停止了。”阿來認為,養成一種記錄自己生活、書寫自己故事的習慣,長期堅持下去,一個人的寫作水平就會逐漸提高;而不是拼命地去學某些作文方法。
周曉楓認為觀察是文學創作的第一步
日前,周曉楓在晉江市少年作家培訓班授課時說,她認為觀察是寫作者最基本的素養,善于觀察是文學創作的第一步。周曉楓認為,正如優秀的畫家要到現場寫生一樣,作家創作時也要盡量出現在現場,通過用心觀察發現新鮮的信息和精微的細節,只有通過細致的觀察才能創作更加生動具體的文學作品。“初心能讓你對世界擁有一雙好奇的眼睛、充滿熱愛和想象的頭腦、飽含熱愛的心靈。”周曉楓說,不管你天賦怎樣、付出多大的努力,懷抱一顆初心是文學創作的原動力。“替別人考慮,不僅是素養,還是能力。”周曉楓說,作為一名寫作者一定要懂得關心他人,體會別人的心境。如果失去了觀察能力,失去了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失去了通過別人的經驗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將很難在文學的道路上有所建樹。周曉楓認為,作家的理想狀態就像昆蟲一樣,每一個今天都是由一個個昨天點點滴滴累積而成;每一個明天都是不斷認識今天的自己。要不斷發現陌生的自己,不斷制造陌生的自己,通過積累和蛻變不斷變成一個個嶄新的自己。endprint
畢飛宇自稱是靠閱讀支撐起來的作家
作家向來與閱讀有著不解之緣,茅盾文學獎得主畢飛宇毫不掩飾自己對閱讀的依賴:“我的人生極度蒼白,我基本上是一個靠閱讀支撐起來的作家,因為生活沒有給我那么多。”在接受采訪時畢飛宇說,“我所熟悉的小說上面是有我的體溫的,而那些小說里的礦物質也會到我的肌膚里來。如果沒有閱讀,我的寫作抵達不了現在這個層面。”在談到作品中的作家體溫這個話題時,畢飛宇說:先講個小故事,導演楊亞洲想把我的《哺乳期的女人》改編成電影時,說要選當時最紅的一個女明星來演旺嫂,被我一口回絕了,我說這個演員絕對不能用,她身上沒有溫度,這個角色是一個母親,一定要挑一個身體有溫度的女演員。我對別人小說溫度的敏感,首先是從多年前閱讀張愛玲開始的,我看了幾篇張愛玲的小說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冷”,張愛玲字里行間的那個冷,能傳到我骨頭縫兒里去。如果張愛玲還活著,我一定不會靠近她,我會拒絕跟她握手,我受不了張愛玲的冷,她太冷了。魯迅的語言文字也特冷,有侵犯性,所以好多人不喜歡他。可是魯迅的小說里有一個特別特別好的東西中和了他的冷——就是魯迅特有的幽默,如果魯迅不幽默,作品的美學價值會打折扣,當然文化價值永遠都不會打折扣,所以我格外喜歡魯迅。
王安憶稱小說不討論真與假,只關乎好與壞
王安憶日前接受采訪時坦言,寫《匿名》是出于她看重的評論家之一陳思和對她的鼓勵,“不考慮好不好看的問題,就寫一部像托馬斯·曼《冷山》一樣的作品。”在王安憶看來,好的小說應該是故事性和思想性并重的,思想也應該用故事表達,“就像愛爾蘭作家托賓還有納博科夫,他們是嚴肅小說家,也能講很好的故事。”對于下一步寫作計劃,王安憶直言還沒有計劃。“寫小說要碰到好的材料,是最難的。尤其是寫長篇,必須遇到重量級的題材。這不是我的野心,而是長篇的野心。”在王安憶看來,時下很多作者是迫不得已寫長篇,因為出版社更需要長篇,宣傳起來更容易,但并非寫得長就能叫做長篇,長篇小說更本質的是對文體的要求,“可惜的是,現在文壇上,兩大本、三大本的所謂長篇小說越出越多,一長就成了編年體,還有一種更好聽的名稱叫史詩。”小說受新聞事件影響導致紀實性壓倒虛構,則是王安憶關注到的另一個問題,“邊界模糊了,小說的形式很容易被破解掉。就像現在有一種‘偽紀實電影,我之前看了《岡仁波齊》,就想知道最后電影里那個老人是真的死了嗎?回來還查了很多資料。導演用了一切手法希望讓觀眾相信這一切是真實發生的,但說到底還是個虛構的故事。小說也是這樣,小說的本質就是虛構,它不討論真與假,只關乎好與壞。”
瓊瑤首本非文學作品《雪花飄落之前》出版
瓊瑤新作《雪花飄落之前》日前在臺北正式出版。新書主要記錄了瓊瑤看護罹患失智癥丈夫平鑫濤的心情,探討老年夫妻如何面對老年、失智、插管、死亡等問題,該書由臺灣天下文化出版社出版。瓊瑤說,這本書是她生命中最特別、最重要的書。新書里首次公開平鑫濤給瓊瑤寫的信,瓊瑤說:“愛到極致要學會放手,醫學是救命不是延長死亡,而我們的社會沒有死亡教育。”“斷舍離是離不開、舍不得,但又無可奈何的斷。”她透露,當初和丈夫約定在自己75歲時“一起去死”。約定日期到后,二人第一次認真討論了生死問題。“當時鑫濤說,自然生,自然死是人生的真諦,加工地自殺和加工地活著都是錯誤。”2017年4月,瓊瑤因是否給失智丈夫插鼻胃管與三名繼子女產生分歧。在現場,79歲的瓊瑤談及此事一度哽咽。她介紹新書創作的初衷時說:“有一天夢到鑫濤拿稿紙給我,叫我寫這樣一本書。所以我含悲忍淚堅持寫完了。”這本書“不是個人恩怨”,而是要告訴整個社會,善終權是多么重要,生老病死一定要正確面對。
張翎推出最新長篇小說《勞燕》
張翎最新長篇小說《勞燕》日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作品將視角對準了抗戰。《勞燕》的敘事方式極為獨特,它以三個鬼魂追憶往事的視角轉換,還原出整個故事。小說在一開始就拋出了故事中所有人物已然死去的事實,面對這一吊詭的懸念,讀者迫切想知道故事該如何講述下去。作者借牧師比利之口冷靜而又滿含深情地告知了答案。所有的主人公都以亡靈的形式聚于一個叫“月湖”的地方,踐行當年“生前別離,死后相聚”的約定,以各自不同的視角共同還原和補綴前塵往事,三人圍繞一個叫“阿燕”的女孩,再現出逼仄苦難的戰爭環境下人性的千瘡百孔。作者在《勞燕》這部小說中,除了用多聲部鬼魂敘事還原故事外,還采用了多種文體材料互相補充的方式,讓小說骨肉相連,更為詳實豐滿。書信、日記、新聞報道、地方志、戲文,等等,多種文體全都被張翎有效地納入到了自己的敘事進程之中,甚至整部小說有相當的篇幅是兩只狗之間的日記書信和對話,這種標新立異的文體實驗和敘事策略,并沒有影響小說的故事脈絡和敘事節奏,而是讓整個故事更加的情真意切,骨肉豐滿。《勞燕》帶領讀者直接親臨了戰爭的殘酷性,在小說的開首,春和景明里,一顆炸彈呼嘯而至,美麗的茶園留下一個巨大的彈坑。而破壞其實剛剛開始。戰爭不僅吞噬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還將所有人的命運吸附到一個駭人的黑洞中去,曾經擁有的貌似恒久的東西,一瞬間全都化為烏有。小說中,三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在戰爭的腹臟里,就此開始了世事的艱辛。活著或者死去,成了每天面對的現實。這樣的恐懼,既碾壓著小說里的人物,同樣也碾壓者讀者的感受。
《圍城》出版70年首推電子書
日前,數字閱讀平臺掌閱與人民文學出版社在京舉行了經典著作《圍城》電子版授權簽約儀式。據悉,掌閱斥資百萬獲得《圍城》獨家數字版權,這也是《圍城》首印70年來首次推出電子版。《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長篇小說,于1944年動筆,1946年完成,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印行,至今已經售出超過790萬冊,其中蘊含的“文化批判、社會批判,對人生、對現代人命運的哲理思考”影響深遠。錢鍾書夫人楊絳曾點評《圍城》的主要內涵是“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雖然《圍城》所記錄的時代與今天相差70年,但是它所反映的愛情、婚姻、留學、學術造假等問題仍具有現實意義。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將《圍城》再版并首次推出電子書,而此前網絡上各版《圍城》均無授權。記者通過百度搜索“《圍城》電子書下載”,出現約280萬個相關結果,通過單一微盤地址下載的最高達到11.9萬余次,而打著“真正的已完結全集”口號的某電子書網站數據顯示,已有53.6萬余人下載過《圍城》,這些數據側面印證了《圍城》的影響力。endprint
劉慈欣憑《三體3》捧得軌跡獎
曾獲科幻界“奧斯卡”雨果獎的劉慈欣又取得新成就了,世界級科幻獎軌跡獎于日前揭開獲獎名單,劉慈欣的《三體3:死神永生》獲得了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而和劉慈欣并稱“大小劉”的劉宇昆憑借《折紙和其他故事》摘得最佳合集獎。軌跡獎評委稱,《三體:死神永生》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小說在讓人思考和激動的同時,也沒有失去中國語言與文化賦予其的獨特韻味。《三體3》主要講述了三體文明戰爭背后的故事,劉慈欣認為,《三體》系列真正引起關注是因為這本書。“國內從科幻或其他文學類型來講,這么大尺度的題材好像還沒有過長篇,所以《三體3》具有題材優勢。”據悉,軌跡獎是由《軌跡》雜志(Locus)設立。喬治·R.R.馬丁、J.K.羅琳、尼爾·蓋曼都曾是軌跡獎的獲得者。同時,軌跡獎也被譽為雨果獎的前哨,兩者關系有點像金球獎和奧斯卡。
加拿大作家改寫莎翁臨終作品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最新作品《女巫的子孫》簡體中文版由新銳出版品牌聯合企鵝中國引進出版。《女巫的子孫》是霍加斯·莎士比亞經典改寫系列的重磅新品,改寫自莎士比亞臨終作品《暴風雨》,講述一個關于復仇與自我和解的暗黑故事。主角菲利克斯,是一位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的鰥夫,隨后女兒也夭折,在獨居的日子里全情投入戲劇排練,籌謀一場別開生面、天馬行空的新《暴風雨》。然而萬事俱備,摯友背叛,菲利克斯遠走他鄉,隱姓埋名十二載,伺機復仇。在一次機緣巧合,菲利克斯成了當地一所監獄的臨時戲劇教師,于是一場由他導演的“暴風雨”將在監獄里上演,而一個周密的復仇計劃也隨之浮出水面。《女巫的子孫》沿襲了阿特伍德一貫的風格,同時保留了莎翁戲劇的原味,在反復鋪陳、發酵的情節推進中將故事的戲劇張力放大、增強,賦予經典作品以超刺激的閱讀快感、歷久彌新的韻味和別具匠心的思考維度。在被問及為什么選擇改寫莎翁的《暴風雨》時,阿特伍德回答說:“《暴風雨》里的人物一直都是我的最愛。莎士比亞的作品稱得上是藝術,而《暴風雨》就是他藝術探索生涯中的集大成之作。”
美國黑人文學史經典《他們眼望上蒼》引進出版
由浙江文藝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美國黑人女作家佐拉·尼爾·赫斯頓寫作的《他們眼望上蒼》,是美國黑人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經典之作,也是歷史上第一部超越種族問題、充分展示黑人女性意識覺醒和女性自我救贖的長篇小說。《諾頓美國黑人文選》將這部作品列為“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赫斯頓的《他們眼望上蒼》已成為美國大學中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是研究黑人文學和女性文學的必讀書。《他們眼望上蒼》描寫了一位反抗傳統習俗的束縛、追尋幸福和人生意義的珍妮的一生。黑人女孩珍妮經歷了三次婚姻,在不同的男人那里,她尋覓著幸福的可能,卻都以不幸告終,直到她開槍殺死了第三任丈夫,甜點心的死使珍妮最終掙脫了依附于男性的生命軌跡。赫斯頓在小說中大量使用黑人口語,以詩一般的語言去表達黑人語言之美。小說并不著眼于種族斗爭,而是致力于表現:同其他人種一樣,黑人也擁有生活的豐富性和對幸福的追求,也會面對生活中必然存在的不幸和悲劇。
馬里亞斯推出小說新作《貝爾塔·伊斯拉》
阿爾法瓜拉出版社將日前發行西班牙暢銷作家哈維爾·馬里亞斯的小說新作《貝爾塔·伊斯拉》。《貝爾塔·伊斯拉》是馬里亞斯的第十五部小說(《你明天的臉》按三部計算),厚五百五十二頁,歷時七百七十天寫成,頗具間諜小說的風貌,描寫女青年貝爾塔·伊斯拉在馬德里邂逅英父西母的托馬斯·內文森,相愛,而后快樂成婚。內先生牛津畢業,玉樹臨風,除母語英語之外,還能講多種外語,尤其擅長變換口音,卻過著雙重生活,忽一日不知所蹤也不知死活,留下孤島般的內太太苦苦等待,一等就是幾十年。《貝爾塔·伊斯拉》多少可以算作馬里亞斯作品中的另類,它不僅用馬先生不常用的第三人稱敘事,還首次使用人名作書名——其工作名為《貝爾塔·伊斯拉·德·內文森》。馬先生告訴埃菲社,《貝爾塔·伊斯拉》寫的不完全是失蹤的特務,而是等待,一如奧德修斯和佩涅洛佩。據悉,《貝爾塔·伊斯拉》還將于同期在拉丁美洲和美國發行。
丹尼斯·約翰遜獲得2017年度美國小說獎
近日,美國國會圖書館宣布,2017年的年度美國小說獎將頒給丹尼斯·約翰遜。對于約翰遜來說,成功姍姍來遲。早在19歲,他就出版了第一本詩集,之后陸續創作多部長篇小說,但成名卻是40歲之后的事情了。2007年,他的長篇小說《煙樹》入圍同年的普利策獎短名單,未能獲獎;2012年,中篇小說《火車夢》再度入圍普利策獎,當年入圍的三部作品都沒有贏得多數票,普利策委員會宣布獲獎者空缺。早年間,出生在德國慕尼黑的他曾生活在酒精與毒品中。“21歲時,我第一次因酗酒而進精神病院。”接著是嗑藥,包括海洛因。“事實上,我擔心自己變得清醒”——這是自認為是藝術家的人的典型想法。他們覺得假如離開了迷藥和那種瘋狂的生活,就寫不出這么多東西,就不會有靈感。事實卻并非如此,“最后我算了一下,對我而言,這只相當于一年創作不到三段文字,因為約莫十年內,我只寫了兩個短篇和37首詩。”后來,約翰遜由“罪惡的享樂主義者”變成“生活的公民”。戒酒成功后的他創作力驚人。在被問及是否擔心新出版的作品不成功時,他說:“這一點我以前倒從未想過。不過,既然現在你問了,我想說,對我的書是否會成功,我毫無興趣。”2007年,他的長篇小說《煙樹》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當時他正在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地區為下一本小說準備素材,并未出席頒獎禮,“失去了這次在眾多作家面前穿燕尾服的機會。”今年9月,美國小說獎的頒獎典禮在華盛頓會議中心舉行。這一次,丹尼斯·約翰遜又將缺席,兩個月前,他的去世將使這次頒獎成為美國小說頒獎史上最悲傷的一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