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7月10日,全國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會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在會上強調,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南,更加積極主動擁抱大數據、擁抱人工智能新時代。
縱觀司法改革發展進程,無處不在的現代科技正以“電子元芳”的姿態,輔助“狄仁杰”們攻克大案要案。
“只要有碎片,我們就能將其還原”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犯罪嫌疑人已經懂得第一時間刪除手機中的相關內容的重要性,借此拒不承認相關指控,這給案件偵破帶來很大難度。現在,依托電子數據實驗室,技術人員可對嫌疑人已刪除的手機短信、通話記錄、微信聊天記錄等電子數據進行全面恢復,用被“還原”的信息使其如實交代犯罪事實。
司法體制改革意義深遠,影響重大。“對于我們職務犯罪偵查部來說,工作中常常遇到受賄人通過短信、電話與行賄人聯系的情況,我們通過高科技手段進行取證后,受賄人自以為極其隱蔽的這些證據,已經可以被我們的自偵部門逐一破解。”工作在偵查一線的湖北省武漢市某檢察院技術專家王濤表示。
“電子數據實驗室是科技強檢的一部分,檢務智能化進程中,我們還引入了智能語音系統輔助案件輸入,未來我們計劃購買語音智能訊(詢)問辦案系統,它可以將語音直接生成筆錄,并完好保存辦案過程中的全部語音信息。”王濤提到的這套辦案系統,其實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今年5月1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的黨組中心組(擴大)學習專題報告會中,一個以“人工智能技術在檢察領域的應用”為主題的演講就已經詳細闡述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檢務智能化建設中的具體應用及成果,演講人正是受邀參加此次會議的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
十八年前,這個只有十幾人的團隊蝸居在租來的民房中創業,被人笑稱“草臺班子”。創業最初階段,劉慶峰和他的核心團隊幾乎天天用盒飯充饑,把時間節省下來投入到研發工作中,“披星戴月地工作,有的時候餓了就啃根黃瓜。”
十八年后,劉慶峰的科研團隊已發展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上市公司。據訊飛開放平臺最新后臺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7月31日,平臺日服務量超40億人次,合作伙伴達到40萬家,用戶數超10億,帶動超百萬人進行雙創活動。
“智慧法院”鋪就司法辦案“高速路”
2016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邀請劉慶峰作題為“讓世界聆聽我們的聲音——人工智能最新進展及典型應用”的信息化專題講座,出席講座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表示,要積極促進新技術在審判工作中的運用,努力建設“智慧法院”。
“你將在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輔助量刑、審查等環節中,陸續見到‘智慧法院系列產品的身影。”科大訊飛AI研究院副院長王士進表示,“智慧法院”提供的技術不僅包括語音識別、手寫文字識別等感知智能技術,也包括很多自然語言處理的認知智能技術,這些技術將應用于證據審查、案件訊(詢)問、文書編制、輔助量刑、會議討論及公訴出庭等環節。
感知智能技術就像人的眼睛。“在證據審查方面,我們的智能輔助審查系統利用語音識別技術、手寫文字識別技術、視頻分析技術和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可以快速核查公安機關已交過來的卷宗材料、審訊筆錄、視聽資料的合法性、完整性、客觀性、規范性。”王士進說。
智能訊(詢)問筆錄系統就像人的耳朵和手,王士進表示,這個系統可以將說話人的語音實時轉寫成文字,并形成訊(詢)問筆錄,可有效固定關鍵證據,提高辦案人員工作效率。有了智能訊(詢)問筆錄系統,則會有效減輕執法人員的案頭工作量。
結束前期訊(詢)問工作后,“智慧法院”的智能輔助定性量刑系統就派上了用場,它可以根據用戶輸入的案情描述,自動提取案情要素并進行量刑建議,同時推送類似案件的輔助性決策。
王士進表示,在利用大數據輔助判案方面,基于海量案例庫的智能輔助定性量刑系統,會讓機器自動去學習最新的法律法規庫,并結合海量判決書提升量刑準確度。“這可以有效解決信息查詢困難、閱卷工作繁重等痛點。”王士進補充道。
而智能會議系統就像智能“書記員”,可以全程精準記錄會議發言內容,通過實時編輯修改,在會議結束時即可打印出會議紀要。另外,以出庭示證為核心目標的智能語音示證系統,能夠實現電子卷宗便捷制作、示證材料靈活展示、示證過程全程留痕,有效降低公訴人庭前準備的工作量,提升舉證質證能力與工作效率。
“此外,我們還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檢察大數據的行動指南,以大數據智能檢索應用為出發點,在數據采集方面制定數據獲取及更新方案,解決檢察官查詢資料困難的問題,并逐步開展檢務數據分析、輔助研判等工作。”這些工作盤活了檢務數據,有利于建設更為高效的檢務大數據平臺,王士進表示。
中文語音產業要由中國人做到全球最好
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全球是否具有影響力,關鍵是看有多少科技企業具有全球話語權。
面對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與汗水凝成的這份優異成績單,王士進向本刊記者介紹道,將理論應用到實踐的過程中,他們團隊曾在語音采集研發領域遇到過始料未及的問題。
麥克風陣列在司法領域被廣泛應用,它的主要功用體現在審訊錄音、會議錄音、聲紋采集終端等應用場景中。“就拿麥克風陣列來說,它的使用場景比較復雜,環境噪聲涵蓋的范圍廣,房間混響變化很大,因此給語音增強設備的普適性帶來了較大的挑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下了一番苦功夫。“我們的團隊在上海市最高人民法院攻關這個技術難題時,派出共計70多人的技術和業務骨干,到各種應用環境中采集大量環境數據,蹲點測量噪聲參數,分析現場容易出現的問題。”經過后續磨合與調試,這款在真實應用場景中能達到良好效果的麥克風陣列錄音設備很快成型。
王士進進一步補充道,在文書制作、公文編制等方面,檢務語音輸入法已經達到400字/分鐘的語音輸入速度,這項發明可以使檢務人員的文字錄入速度提高2~3倍,同時還支持維吾爾族語音輸入。此外,針對新疆地區檢察辦案中存在的語言溝通障礙問題,科大訊飛研發出的雙語翻譯系統,可以有效實現維吾爾族語言與漢語的實時翻譯,并可在雙語模式下開展審訊、會議辦公等工作,有效地解決了語言溝通障礙,能夠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當然,科技助力司法改革過程中,技術依然是輔助,人仍然是改革進程的主體,有關業內人士表示。
所有的努力都值得。劉慶峰說,讓機器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將中文語音技術由中國人做到全球最好,將中文語音產業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這是科技工作者的愿景。
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不斷完善發展,努力創造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司法文明。司法改革在路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