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國初,由于糧食短缺加之民眾動員不足,新政權在新解放區進行征糧面臨著巨大的阻力。為了及時汲取資源以保障新政權的正常運行,新政權加強動員同時改善征糧辦法、簡化程序以減輕阻力;廣大基層干部一方面設法將征糧任務向他處傾斜同時又克服種種苦難力圖完成任務;而廣大民眾雖在心理上逐漸認同新政權但對征糧依然有很強的抵觸情緒。新政權及時調整策略,廣大基層干部和民眾也相應做出回應,最終基本上完成了征糧任務,新政權也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下寶貴的工作經驗。
關鍵詞:新解放區;征糧;多方互動
解放之初,無論是新老解放區均面臨著為新政權提供資源的問題。在華北地區之老解放區,由于中共的長期動員且地權問題在土改前已有相當部分的解決,民眾對此問題反應相對較為積極,而在廣大新解放區則無此基礎,因而在以征糧為中心的資源汲取過程中民眾反應消極甚至進行抵制。整個征糧過程也就是新政權(國家)、基層干部和民眾三者之間的博弈過程,本文擬以豫東周口地區為中心(豫東周口一帶民主革命時期中共從無公開建立政權或公開黨組織,直至1947年劉鄧大軍南下才得以解放,是典型的新解放區)、以周口部分縣檔案為基本史料對征糧運動中的多方互動進行探討,期以對該問題的相關研究有所裨益。
一、新政權的舉措:教育民眾且巧妙利用策略
周口一帶是傳統農業區,在這里汲取資源也僅能從農村入手,但這里地瘠民貧,民國34年河南省政府統計,小麥畝產最高者西華縣為112斤,而最低者商水縣僅為39斤。[1]更讓新政權頭疼的是這里存在大面積的黃泛區,尤其以扶溝、西華最為嚴重。然而為了支援戰爭,新政權還是要求各級政府“少一斤都不算是完成任務”,并為完成任務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加強民眾教育,爭取民眾對新政權的認同
在廣大鄉村開展訴苦說理、反霸減租、清算等一系列運動,新政權對訴苦運動極為重視,認為這是增強農民階級覺悟的捷徑。在訴苦中要有意識的把個人的苦上升為階級的苦,而后又要啟發農民把個人苦的根源歸結于地主階級,最后歸結于國民黨政府直至蔣介石本人。而且要求在訴苦中要注意發動婦女,因為婦女在訴苦中經常大哭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通過訴苦比較新舊社會的不同,在反霸減租以及清算中強調要為農民“撐腰”,使農民認識到新政權是窮人的政權,這樣就為征糧任務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一步。
(二)暫緩開展土改以防止資源分散
通過訴苦說理、反霸減租、減租清算等一系列的運動,廣大農民的情緒高漲,紛紛要求早日實行土地改革,這一情緒也感染了許多基層干部,在各種會議上均表達了土改的要求。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明確規定要“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但此時新政權卻拒絕了廣大農民的要求,因為過早展開土改勢必造成土地等資源的分散,加大征糧運動的阻力,影響廣大農民對新政權的認同。因而一再告誡各級政府“不要過早進入土改階段”,并且默許相當部分地主、富農擔任鄉村干部,以便使其在征糧中起帶頭作用。
(三)簡化征糧方法
雖然周口一帶地瘠民貧,但在解放初期的負擔很多。除卻例行的午征(夏征)和秋征之外,還有一些臨時性的負擔,如支援前線、為南下部隊提供糧、柴、草料等物質。雖說新政權體諒到農民的承受能力而盡量減輕負擔,但廣大農民仍感覺不堪重負。1950年商水縣在分派任務時,不是采取1949年的方式(把柴草折算成糧食另外征收),而是直接把糧草折算成小麥一并納入公糧任務,因為減少了征收環節,降低了農民的運輸成本,從而使農民感覺“表面上似乎數字比去年大,但實際上并不多重”[2]。
二、基層干部:執行任務又推卸負擔
征糧運動的主要執行者無疑是廣大鄉村基層干部,這些干部還有另外一個身份——“農民”。作為干部,無條件服從上級征糧指令是職責所在;但另一方面,作為農民如何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也是他們必須考慮的問題,干部和農民的雙重身份使得他們在征糧過程中左右為難。
(一)向外村轉嫁負擔
當時征收公糧的基本依據一是地畝面積,二是土地產量。因而許多村干部故意隱瞞實際土地數字,各村普遍存在著“瞞黑地”的現象。商水一區章華臺鄉楊莊村地主楊化中指使干部李俊峰到區里開會“不能報實地畝”,李即少報96 畝(被當場被揭穿)。[3]而在各村之間開會評定產量時,來自不同鄉、村的基層干部之間斗爭極其激烈,他們在盡量壓低本村土地等級的同時努力提高別村的土地等級。商水一區趙莊戶村與另一村相同之坡地,結果卻是“一個評二十斤,一個卻評了五十斤”[4],企圖達到本村少承擔公糧而把負擔轉嫁到他村的目的,這種現象在各區相當普遍。縣委還發現在評產量時,“往往高地低地人各一伙,都把自己的產量定得很低,結果任務分不下去,有的即使分下去,負擔面又狹了”。這被上級認為是各鄉村“本位主義”的體現。[5]
(二)采取強硬措施征糧
無論在上級分配任務時各村如何想方設法減輕征糧數額,但最終負擔數目還是會分配到各個村莊。在具體征收時,各村首先把大部分負擔集中在地富身上,商水縣九區鐘振昌村,村長將全村公糧 24000 斤中的 15000 斤派給原有土地 280 畝( 現有土地 58畝) 的地主身上;一區趙莊戶村,把該村公糧任務直接提出 3000 斤放在該村三家地主的身上;六區有些鄉由村向戶分配任務時,直接向地主分派 40% 的負擔。[5]
而有些農戶實在拿不出公糧或不愿出公糧時,一些干部便采取強硬措施,商水縣五區一武裝干事因征糧毆打群眾 10余人;九區組織委員李某手持手銬催糧,聲稱“誰不出就給他代( 戴) 上”,更有甚者( 如二區某些干部) 干脆扛著槍上門催糧,而五區某莊因征糧而逼死人命一條。[6]
三、農民:一面擁護政府一面抵觸征糧
經過訴苦運動、反霸減租、減租清算等一系列的運動,廣大農民逐漸認同新政權,對新政權布置下來的任務一般來說除征糧外都能得到積極的響應,如支援前線等工作。但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征糧時,其態度迅速發生轉變。endprint
(一)千方百計抵制征糧
對廣大農民來講,繳納公糧的意義和重要性他們都是理解的。但在人均口糧遠遠不足糊口的情況下,部分農民產生了較強的抵觸情緒,表現為:(1)揮霍糧食,得過且過。認為反正交完公糧后無糧可吃,與其交公,倒不如與政府搶吃,“大吃大喝,浪費糧食的人家各區都有”。(2) “論堆”( 方言: 指自己毫不作為隨對方處置) 。主要表現在地主、富農家庭。九區一戶地主實收小麥 3000 余斤,而要繳公糧 5000 斤,另一現有 70 多畝土地的地主(原有土地 300 多畝) 被強令承擔全村公糧 20000 多斤糧中的 17000 斤。[6]絕望之余,這些地主公開表示“要公糧沒有,要人命五口”,“要糧沒有,要骨頭有一堆”。[5] (3) 逃荒。逃荒本是當地對付災荒的傳統習慣,但在這個時候,相當多農民的逃荒則是企圖逃避公糧[6]。
(二)重壓之下,變賣家產交糧
當然,面對壓力,大多數農民還是選擇了交糧。全縣各區均出現變賣牲口、家具等以應付公糧的現象,六區“楊河鄉黃樓 20 多戶,18 頭牛已賣 12 頭;前史莊一早上去周口就 6 頭;張莊一天牽出11 頭”,甚至還有人出賣“青苗地”。這些行為對農業生產以及農戶的生活造成的破壞是巨大的,但干部為了完成任務只好“放其自流”。[7]
結 語
新政權充分體諒到征糧過程中廣大農民的抵觸和基層干部的無奈,一方面制定較為科學的征糧辦法:在人均土地面積差別不大的土改試點區采取按比例征收,即人均糧食以80斤為起點,超過80斤即按照一定比例征收;而在非土改區則采取累進式征糧法,土地越多負擔也就越多,這樣一來相對較為公平,農民的抵觸情緒相對也會小一些。同時,對一些受災嚴重的區域采取減免公糧,甚至是免除公糧并發放賑濟糧的政策,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擁護。在新政權、干部和農民三者之間的互動和博弈中, 1950年商水全縣實際完成征糧數額的 90. 4%,縣委對此表示滿意。縣委在總結報告中提到:“在水災嚴重的商水說來,能完成90%以上的任務就說明人民群眾對交公糧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了。”[5]而且,通過征糧運動,新政權對如何在新區開展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也是征糧運動帶來的重要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河南省統計學會等編:《民國時期河南省統計資料》(上),1986年版。
[2] 《夏征會議總結報告》( 1950 年 6 月 29 日) ,商水縣檔案館藏(以下簡稱“商檔”): 縣委全宗永久卷 28。
[3] 《第一區1950年夏征代表會總結》( 1950 年 7 月 5 日) ,商檔: 商水縣委全宗永久卷 26。
[4] 《商水縣各區夏征布置概況》( 1950 年 7 月) ,商檔: 商水縣委全宗永久卷 28。
[5] 《商水縣夏征工作總結》( 1950 年 8 月 25 日) ,商檔: 縣委全宗永久卷 28。
[6] 《區書聯席會議記錄》( 1950 年 8 月 5 號) ,商檔: 縣委全宗永久卷 9。
[7] 《淮陽地委代黨會( 應為黨代會) 賀鳳山、吳宗和兩位同志對九區領導上的檢討》( 1950 年 8 月 25 日) ,商檔: 縣委全宗永久卷 27。
作者簡介:靳素芳(1973—),女,河南商水人。周口師范學院新聞與傳媒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檔案管理及地方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