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昭開
摘要:有效高中物理教學需要物理實驗實驗、動畫、視頻相結合;學生知識過手需要自己給自己講或同伴互講;作圖-----高中物理萬能的解題法;習題評講課達到的三個目的:評講這個題,教會學生做這個題(淺)、會做這類題(深);會做異類題(活,“模型”);高三物理教學的實效性:建框架、找問題,讓知識具有再生能力!
關鍵詞:實效性:實驗、動畫、視頻、作圖;自己講或同伴;知識再生
面對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的實效性,各位中學教師、教研員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的各種理論和觀點:比如翻轉課堂,高效課堂,各種微課視頻,問題式課堂,以及各種課堂教學改革,學生是否真學習?28年高中教學,我初步探索出一條“高中物理課堂實效性”的教學之路,與同行們交流!
一、高中物理新授課教學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運動形態及其運動發展的規律的一門科學,它來源于自然,又回到自然。而“自然是沉默不語的,它不會自動地告訴人們掩藏在現象背后的本質、規律和內在聯系。我們可以把實驗看做是人類與自然界的一種‘對話,正是靠著這種對話,迫使自然界做出回答,才能有所發現和收獲。”----張維善,即有效高中物理教學需要物理實驗。
在中學物理課堂中,對概念、規律的新課教學時,有些老師不做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而是講實驗,特別是條件差一點的學校更是如此;在翻轉課堂,高效課堂,各種微課視頻,問題式課堂,以及各種課堂教學改革課中,少數教師更是丟掉物理實驗,讓學生先學后教,進行課堂合作學習等的偽學習,試問:學生連基本的感性認識都沒有,怎能上升到理性認識,我們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筆者認為,對概念、規律的新課教學,應處理好實驗、動畫、視頻在教學中的角色、地位,使其互補,多給學生一些感性認識,為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如對“力”的認識: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簡單的一句話,老師們可能認為本來就是這樣,還講什么呢?其實,新課中,學生對“力”定義中的“物體”、“相互作用”認識是不夠的,要能讓學生列舉實物物體、看不見的“場”物質(重力場、電場、磁場)間的相互作用,生活中的打架斗毆、車禍等學生熟知的例子來品味“力”的定義,理解物理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
再如“電容器、平行板電容器的決定因素”一節,要想辦法完成實驗。高中靜電學實驗大多在秋、冬季教學,空氣潮濕,帶電體放電快,不易做成功,少數高中教師采用了有違物理教學的方法——講實驗。其實,只要采取一點小辦法就能解決——課前用1000W或2000W的電爐把教室講臺前的空氣烘烤10分鐘,靜電學的所有實驗外界條件都能達到,實驗就能成功。但是,如果這樣做了,實驗仍然進行較快,可見度還是不很理想,那么,我們在這里要借助多媒體動畫模擬,那收效就不同了。如圖一是研究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跟哪些因素在關的實驗,我采用演示一個過程,再動畫模擬這個過程;接著再演示下一個過程,再動畫模擬這個過程,效果非常好。
可見:利用演示實驗和多媒體動畫相結合,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與規律,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在新授課中,有些內容學生可以互助學習,但有的內容在教師講后,還要看學生是否過手。我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自己給自己講一遍,看能否自己認為已經講清了,弄懂了!這樣既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又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如我講“一對滑動摩擦力做功的代數和總為負值,總功W=-Ff·l相對,即摩擦時產生的熱量”。如圖二,講解完后,學生自己給自己講一遍,品品題,再進行變式訓練。
總之,物理新課教學中,有實驗的課,必須做實驗,可老師演示,也可學生來做,輔之以問題,同時,在“互聯網+”時代,尤其要警惕、防止和杜絕以“機顯”代替“人思”,課件和板書并重,實驗、動畫、視頻并重,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作圖-----高中物理萬能的解題法。
進入高中物理的學習,作圖習慣的培養至關重要,要常給學生灌輸“草圖是思考的靈魂,畫圖是能力的體現”的觀點,一些題,圖作好了,解題就輕松了,課堂實效就好。
1、作好“受力示意圖”。
2、作好“運動過程草圖”。
對運動學、動力學、以及有電場、磁場等綜合在內的動力學問題,作好運動過程草圖尤為重要。
3、作好“立體轉平面圖”。
4、作好“等效電路圖”。如“恒定電流”部分,“電磁感應”中找“等效電源”(新電源)。
5、作好“光路圖(追蹤光)”。
二、高中物理習題課教學
物理課“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做就錯”這是大多數學生學物理的感受。這“一做就錯”體現在習題課上了。高中物理習題課教學分為:新課中的習題課、高三復習教學中的習題課。習題課教學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課型,它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初步實踐,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加深和擴展物理知識,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應用數學工具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
要讓每一個題的功能發揮出來,教師要強化啟發引導,杜絕注入灌輸;學生要堅持有效先做,注重合作探究; 尊重思維規律,強調深度參與。
習題課中,教師要巡視發現問題,適當加以個別指導,尤其是典型錯誤問題,要成為樣本讓學生來講解,并對其講解過程由學生相互評價,修正到正確題解上來。
教師要重視“經歷”,促成知識“生產”。“生產知識”應該有一個“跌跌撞撞”(秦曉華/葛益平《正弦定理》)的過程,要讓這成為一種常態。教師要成為“助產婆”,但不要動輒實施“剖宮”手術。(許衛兵《剖宮產孩子的學習關懷》)習題要投影出來,教師不得讀題,讓學生自己讀題、審題,抓關鍵字、詞,隱含條件。
在《傳送帶問題》習題課中,水平傳送帶模型教學:
情景1、水平傳送帶被廣泛地應用于車站、碼頭,工廠、車間。如圖三所示為水平傳送帶裝置示意圖,繃緊的傳送帶AB始終保持v =2 m/s的恒定速率運行,一質量為m的工件無初速度地放在A處,工件運動有哪些可能?你是怎么判斷的?endprint
情景2、如圖四所示為水平傳送帶裝置示意圖,繃緊的傳送帶AB始終保持v =2 m/s的恒定速率運行,一質量為m的工件以水平初速度V0從A處滑上傳送帶,工件運動有哪些可能?你是怎么判斷的?
思考一:當V0>V時,工件運動有哪些可能?
思考二:當V0 情景3 、如圖五所示工件運動有哪些可能?你是怎么判斷的? 再過渡到《傾斜傳送帶模型》如圖六所示 再提煉到:《板塊模型》如圖七所示 這正是習題評講課達到的三個目的:評講這個題,教會學生做這個題(淺);評講這個題,教會學生會做這類題(深);評講這個題,教會學生會做異類題(活,學生能提煉出“模型”)。 三、高三物理教學的實效性 (一)教師自身要有新常態的教學能力、教學理念 在新常態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代表, 學生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教師要善于“把淺顯的內容問題化,把繁難的內容講容易,把規律技巧講系統。” 1、教師要超前備課,對使用完整資料的老師,應先把整章資料做完,再來構建課時分配,講解類型、歸類和發散,特別要結合《課程標準》、《考試說明》、《近三年高考題》,哪些題由學生自行解決,哪些由小組討論,哪些由教師講解,而且要提前告知學生自己的安排,減少學生對資料使用的盲目性,提高上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自編資料的教師,對每部分的安排(選題、知識傳授、方法、典型突破等)更應心中有數,而且以要事前告知學生,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2、實驗、動畫和視頻相結合,用直觀突破難點,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高三物理復習中,同樣應重視實驗,而且對一些問題能設計一些新穎的實驗或動畫、視頻來幫助學生加深和理解。如小球落在豎直彈簧上問題,學生對彈力的變化、小球的速度、加速度、動量、能量、力做功等問題弄不明白,如果用動畫加以講解,效果更好。 3、處理好學生作業問題 對高三物理復習,由于大多數學校采用了資料,學生的作業幾乎失去監控,導致自覺性差的學生,作業完成甚少,教師更是無法批改。我的做法是:關鍵的作業認真改,常規、重點題型在課堂上讓學生過手(如每位學生發一張廢機讀卡,在幾分鐘或十分鐘內完成一道題,要求解題規范。由學生互改,再交教師批閱,教師重點對臨界生和典型錯誤的把控,反饋掌握情況)。強調落實規范解題為:寫清“三選”(選什么為研究對象;選什么為研究過程或研究狀態(選研究過程的過程中,做好受力分析和做功分析等);選什么物理規律;然后在寫方程,求解、討論。 4、加強學習,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教學理念。 (二)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全面提高課堂實效性 1、落實學習常規,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老師帶著問題講。 高三復習課,不能上成簡單的知識回憶,讓學生感到無新意,厭倦物理。因此,我提倡將知識的理解和過手分成問題,學生通過預習,把未解決的問題帶到課堂,小組討論,學生主動參與,展示,教師點拔提升,對還未解決的問題,由班上成立的“學生問題專家講解團(3至5人組成)” 負責解答,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老師負責解答。這就是綦江中學的課改,學生參與面大,積極主動,效果好,學生成績提升快! 2、做好解決物理問題能力的升化 (1)做好知識框架的構建 知識、模型、方法和習慣,就好象建筑材料中的“磚、水泥、河砂和鋼筋”,如何將它們有機結合起來,靈活應用它們處理物理問題是學生能力的體現,決不能是一盤散沙。在學生構建好知識框架后,將相應的知識、方法融入。做好品味概念、規律的來龍去脈、內涵和外延,應用條件,特別是選擇題中的易混問題,讓學生所學知識具有再生能力。 (2)抓好各塊典型方法、典型問題的歸類。 物理每一章節,都有一些典型的方法、典型模型、典型問題,學生能否抓出,對整個物理分析能力的提升都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要將一些方法、問題歸類,以助學生理清和掌握。如第一章《力》中,有整體法和隔離法,有臨界問題,有極值和動態分析問題(解析法,圖解法,力三角形和幾何三角形相似法,極限分析法)、正交分解法,處理圖象問題的關鍵(把數學語言轉化為物理語言)等。 (3)學生要善于總結、分析。 俗話說“有總結才有提高,有分析才有鑒別”。一個題不能做出來,或做錯了,是知識問題,還是方法問題,還是習慣問題;是用回憶的方法解決新情景問題,還的用分析的方法解決新情景問題;學生對做題的總結,是必須的,但他們又無習慣總結,因此老師要加以引導,同時,又要教會學生注意情景變化,問題變化,讓學生做一個題看到一類題,跳出題海來看題。即學會了建立物理模型,又學會了分析物理過程。 (4)學生要善于考前復習,注意答題心理技巧。 學生在大型考試前,感到忙然,不知怎樣復習,作為老師,應指導他們掌握復習方法。如:一章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主要方法;典型題型;常考點等是否清楚。要有“把考試當練習,把練習當考試”的心理素質。 總之,要在新常態下提高高中物理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路還很長,我只是談了自己粗淺的一些做法,有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但愿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