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如 丁 娜 邱 瑩
嚴重植物日光性皮炎一例
王亞如 丁 娜 邱 瑩
植物日光性皮炎是由于食用光感性的植物,經日曬引起的以急性光毒性反應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病變,是一種急性光毒性炎癥反應。我科收入一例該病患者,其炎癥反應較重,除面部及手背出現腫脹及血痂外,雙手亦發生了組織壞死,經半年隨訪,其面部和手背皮損雖然恢復了正常,但多個指端形成瘢痕,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患者,女,68歲。10天前食用灰菜,次日在田間勞作時雙手背、面部先后出現彌漫性腫脹,伴疼痛。在當地衛生室給予抗過敏治療,藥物不詳。患者在家中熱水沖洗患處后,出現睜眼困難,疼痛加劇,于2015年4月30日以“植物日光性皮炎”入院。經甲潑尼龍40 mg每日靜滴及對癥治療,4天后癥狀好轉出院。繼續口服潑尼松30 mg及西替利嗪片5 mg每日一次。患者雙手疼痛仍難以忍受,自行浸入井水中浸泡,雙手背出現腫脹、青紫,面部皮疹干燥結痂,于2015年5月8日再次入院。體檢:顏面、雙手背彌漫性腫脹性紅斑,雙頰、鼻部可見暗褐色血痂,雙手背黑紫,無糜爛及滲出,雙眼瞼腫脹,睜眼困難(圖1)。治療經過和隨訪結果:經甲潑尼龍40 mg每日一次,雙氯芬酸鈉腸溶片止痛,依巴斯丁、賽庚啶等抗過敏,3%硼酸溶液濕敷及其他對癥治療后,面部皮損好轉,但雙手發生組織壞死:手指麻木疼痛,部分手背皮膚及指甲發白,指尖皮溫較低,遂于2015年5月20日轉入燒傷整形科繼續治療,2015年5月31日我科進行了隨訪(圖2),目前患者面部、手背皮損已恢復正常,指端留有瘢痕。

圖1 顏面部片狀紅斑,并可見雙頰、鼻翼兩側暗褐色血痂。雙手背彌漫性腫脹性片狀黑紫紅斑,無糜爛及滲出

圖2 手背、前臂糜爛面,部分可見鮮紅色肉芽組織生長,拇指指端壞疽
討論Klaber 1942年最先報道進食光感性植物后引起皮膚色素沉著[1],國內于光元教授1935年首次報道,系灰菜或莧菜引發的皮炎[2]。本病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光敏性植物、日光及機體狀況密切相關。在光敏性植物中均存在光感物質呋喃雙香豆素,其活性成分主要為補骨脂素。在長波紫外線(UVA)的照射下,通過I型光毒反應即與RNA及細胞核DNA共價結合,以及II型光毒反應即在氧的參與下產生自由基破壞細胞膜,兩者最終的結果均可導致表皮細胞嚴重受損[3],但有觀點認為光變態反應也參與了皮膚的損傷,即光感性物質經食后通過血液循環到達皮膚,日曬吸光形成半抗原,與蛋白質結合產生抗原,或使載體蛋白結構改變產生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或細胞免疫[4]。在不同地區,可致植物日光性皮炎的植物種類存在差異,在歐洲和北美主要以傘行科植物獨活為主,而美國則以蕓香科植物檸檬為主[5],在我國最常見植物包括灰菜、莧菜、菠菜、芹菜、香菜、油菜、白菜、木耳、馬齒莧、芒果等[6],罕見于海帶、無花果等[7,8]。此外,有文獻報道患有內分泌代謝異常(呆小癥)[9]、肝腎疾病、風濕性疾病(纖維肌痛綜合征)[10],及血液系統疾病者易發本病,年老體弱者臨床表現更加嚴重[4]。
本病發病時間多集中于夏季,好發于青壯年女性。臨床特點表現為起病急,在面部及手背等日光暴露部位出現境界清除的紅斑,嚴重時可發生水腫及在此基礎上的水皰或血皰,并遺留色素沉著[11],偶可發并發遠端指節壞疽[12]。患者自覺灼熱、麻木、疼痛或瘙癢光毒性反應通常在日曬后24 h內出現,約48~72 h內達到高峰[13]。若患者僅接觸低劑量的UVA和(或)光敏性物質,也可不出現紅斑或水皰,僅遺留色素沉著。植物日光性皮炎具有自限性,病程持續1~3周,表皮剝脫及色素沉著持續約6~12個月,一般預后不留瘢痕,但嚴重者可遺留瘢痕,甚至引起皮膚壞死、感染而危及生命[14],查閱近五年國內文獻,目前已有3例嚴重植物日光性皮炎的報道[15-17]。
植物日光性皮炎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以及病理表現,近年已有幾例該病被誤診的報道[18,19],所以在診療過程中一定要詳細詢問病史,并注意與以下疾病的鑒別:①接觸性皮炎:由于接觸某些外源性物質后在皮膚接觸部位發生的急性或慢性炎性反應。發病急,皮損多局限于接觸部位。典型皮損為境界清楚的紅斑,皮損形態與接觸物相關,其上有丘疹或丘皰疹,嚴重時紅腫明顯并出現水皰或大皰,偶可發生組織壞死。常自覺瘙癢或灼痛。少數病情嚴重者可有全身癥狀。去除接觸物后積極治療,一般1~2周內可痊愈,處理不當可轉化成亞急性或慢性。②系統性紅斑狠瘡:發熱、關節痛及面部蝶形紅斑是其最常見的早期表現,皮損具有光敏性。患者可有多系統受累表現,血、尿常規及抗核抗體檢查異常。③煙酸缺乏癥:典型皮膚黏膜損害,多對稱累及曝光部位和摩擦受壓部位,表現為水腫性鮮紅色斑,境界清楚,其上可有水皰,伴有瘙癢。除皮膚表現外,患者常有消化系統表現如舌炎和腹瀉及神經精神系統表現,并且尿中煙酸代謝產物排泄量低于正常。
該患者發病前進食光感性植物,結合日光暴曬史,“植物日光性皮炎”診斷明確,但其炎癥反應較重,考慮可能的因素如下:①進食灰菜量多、暴曬時間久;②年齡偏大,且患有糖尿病等多種基礎疾病;③反復井水浸泡雙手,冷刺激使得血管收縮,甚至誘發末端小血管痙攣而導致局部供血不足。④可能同時發生了光毒性反應及光變態反應。
本病治療原則主要為避光和抗過敏,對癥處理及防治感染。診斷明確后要避免接觸光敏性植物或藥物。輕者可口服抗過敏藥及維生素B、維生素C以及煙酸等,嚴重時應早期足量應用糖皮質激素并聯合抗組胺藥治療,并輔助胃黏膜保護劑。腫脹嚴重,出現指(趾)末端發麻發白及皮溫降低時應給予改善微循環等處理,必要時予減壓措施避免指(趾)末端壞死。局部濕敷,防治感染。
[1] Klaber R. Phytophotodermatitis[J]. Br J Dermatol,1942,54:193-211.
[2] 吳志華.現代皮膚性病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691.
[3] Derraik JG, Rademaker M. Phytophotodermatitis caused by contact with a fig tree (Ficus carica)[J]. N Z Med J, 2007,120(1259):U2658.
[4] 唐吉云,瞿銳,鐘文俊,等.植物日光性皮炎14例臨床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22(5):287-288.
[5] Kullavanijaya P, Lim HW. Photoprotection[J]. J Am Acad Dermatol,2005,52:937-958.
[6] RologniaJL, Jorizzo JL, Rapini RP. Derm atologv[M].2nd ed. Ph iladelphia, Pa: Mosbv Flsevier,2008.325-326.
[7] Chakir K,Benchikh H. Phytophotodermatitis of an unusual location from seaweed[J]. Pan Afr Med J,2013,20(15):58.
[8] Derraik JG, Rademaker M. Phytophotodermatitis caused by contact with a figtree[J]. N Z Med J,2007,120(1261):U2720.
[9] 張春玫,孟昭影.植物日光性皮炎1例[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0,5(24):487.
[10] Arias-Santiago SA, Fernandez-Pugnaire MA, Almazan-Fernandez FM, et al. Phyt- -opho-todermatitis due to Ruta graveolens prescribed for fibromyalgia[J]. Rheumatology (Oxford),2009,48(11):1401.
[11] Quaak MS, Martens H, Hassing RJ, et al. The sunny side of lime[J]. Travel Med,2012,19(5):327-328.
[12]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704-705.
[13] Lawrence M,Elizabeth H, Arthur H. Phytophotodermatitis due to puncture from lime tree thorn[J]. South Med J,2007,100:544-545.
[14] 楊建林,張彩霞,李文軍.植物日光性皮炎死亡1例[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22(2):121-122.
[15] 董海玲,袁小英.掃帚苗致植物日光性皮炎1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6,32(1):33.
[16] 陳紅綱,楊蓉佳,付曉艷.嚴重植物日光性皮炎1例[J].臨床急診雜志,2013,8(14):394-395.
[17] 代群莉.1例重癥植物日光性皮炎并發急性腎衰竭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4,10:956.
[18] Solis RR,Dotson DA, Trizna Z. Phytophotodermatitis: a difficult diagnosis[J]. Arch Fam Med,2000,9:1195- 1196.
[19] 姜峰,候志宏,畢延民,等.中國性病學雜志[J].植物日光性皮炎2例誤診分析,2013,27(1):89-90.
(收稿:2016-05-20 修回:2016-06-24)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山東濟寧,272011
邱瑩,E-mail: qiuyingj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