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豐
早在8月初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改組內閣并將其稱為“工作的內閣”時,筆者就在日本BS-TBS電視臺的節目中預判,這屆內閣唯一的“工作”是看守住政權,等待選舉。結果,不幸而言中。
9月25日下午,安倍晉三正式宣布要在馬上召開的臨時國會上解散眾議院,從10月10日進入大選,到10月22日投票。如此一來,這個執政還不到兩個月的新內閣就“散攤子”了,日本政局再次陷入重新洗牌之中。當然,此時人們也會追問,安倍晉三為何如此匆忙解散眾議院?
首先,從個人來看,在經歷了各種丑聞之后,安倍政權的支持率斷崖式下降,“安倍一強”的神話已經崩潰,他急需一場大選來改變現狀。
眾所周知,自從安倍夫婦深陷森友學園和加計學園的“拿地門”丑聞以來,不僅日本媒體痛批安倍傲慢與無視民意,在野黨窮追不舍要求安倍把問題交代清楚,執政黨內也派閥復活,出現了“安倍拖累全黨”的聲音。內憂外患之下,安倍不僅改組了內閣,還公開承諾在眾議院會議結束后,對這些問題進行“真摯的說明”。但是,這些問題是“永遠說不清楚”的。既然說不清楚,就要想法淡化和疏遠。于是,安倍宣布解散眾議院,意味著他要解釋的對象都不存在了。
與此同時,按照自民黨的選舉體制,沒有總裁安倍的支持,黨內議員以及候選人在選舉中很難獲得龐大的政治資源,當選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安倍試圖通過此舉,把黨內的“不服者”捆綁起來。
其次,從在野黨方面來看,安倍晉三解散眾議院,可以讓本已一片散沙的在野黨陷入更大的“惡斗”。
安倍宣布解散眾議院后,一直希望“進軍國政”的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立即行動起來,組成了“希望之黨”,計劃推出150名候選人。為了快速取勝,她沒有走培養新人的老路,而是把重點放在挖其他在野黨的墻腳上。小池百合子“吸引人才”的目標主要是以首都地區為中心的在野黨國會議員。9月24日,“日本之心”的大佬中山恭子表示出帶領約10名議員加入“希望之黨”的態度。25日,日本民進黨大佬、擔任過人質問題擔當大臣的眾議員松原仁元也表示,將改換門庭加入“希望之黨”。可能“跳槽”的還包括日本民進黨籍的眾議員柿澤未途。一時間,一幕幕“結黨”“離黨”“叛黨”的大戲,在日本在野黨內頻繁上演,結果是讓在野黨弱上更弱。
最后,東亞鄰國頻繁進行核試驗和導彈發射,讓安倍有了制造“國難”的時機。
朝鮮半島危機爆發后,安倍政府通過各種手段,不斷在日本社會放大“朝鮮威脅”,讓民眾形成極大的恐慌。一些原本對修憲強軍持反對意見的人士,也開始慢慢轉變態度,產生了認同感。在這種有利的輿論環境下,安倍解散眾議院,宣布舉行“突破國難的選舉”,意在讓自己內心追求的修憲強軍可以暢通無阻。
不過,民心難測。雖然安倍看起來穩操勝券,若一旦出現東京都議會選舉那樣的慘敗,自民黨的板子也會雨點般落在他身上,同時丟掉自民黨總裁及首相之位將是大概率事件。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安倍率領自民黨獲勝后,玩一個“禪讓”,辭去自民黨總裁,把首相傳給前外相岸田文雄,自己去做一個解甲歸田的“英雄”。
賭,這是安倍晉三的一個抉擇。▲
(作者是《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
環球時報2017-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