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中國晚清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既有中興名臣的美譽,又有“賣國賊”的惡名,可謂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但是,無論欣賞他的人還是鄙視他的人都對他的家書推崇備至,可見他的家書不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更是一部蘊藏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智慧的寶典。曾國藩一生嚴于律己,居安思危,修身、齊家之策鞭策著其后輩積極進取,不斷完善自身,也為我們今日讀書、修身、養性等方面予以了深刻的啟發。因而,直到今日,曾國藩依舊受到后世的極度推崇和贊譽。讀了《曾國藩家書》,我才真正明白了青年毛澤東為什么在1917年寫給黎錦熙的信中談到“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曾國藩)”。頗覺玩味,些許感悟,聊以記錄。
曾國藩從小發憤圖強,少年得志,官運亨通,之后他刻苦修身,最終官居二品,身居顯赫。其一生治學嚴謹,著述頗豐。《曾國藩家書》成書于咸豐年間,是一部曾國藩的書信集。該書記錄了曾國藩約三十年的戎馬生涯,收錄書信近1500封,曾氏家書不僅歷時長,數量多,而且內容涉獵極為廣泛。他的眾多書信中涉及的內容,大到立國治軍、修身求學,小到理家交友,真可謂無所不談。曾氏家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孔丘、孟軻為代表的儒家正統思想,為其書的核心思想,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社會公德,體現了人類文明成果。因此,它既被統治階級接受,同時也為平民百姓所認可。曾國藩家族世代宗儒,他本人也是清末突出的儒教傳人,一生受儒家思想影響頗深,而且直至晚年也從未間斷對自己品德的修養。曾國藩在治學上的要求極其嚴格,且抱負遠大,他時常對自己進行反省和自責。曾國藩一生強調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因此,“不為圣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獲,但問耕耘”便成了他的座右銘。統覽曾氏全部家書,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是信奉并傳揚孔孟的仁、義、禮、智、信,尤其是忠、仁、孝思想幾乎滲透每一封書信。書信當中,行文從容不迫,揮筆自如,穩健雄渾,見地深邃,自成一家之說,平淡中體現了曾國藩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
另一方面的主要內容是其治學之術與勤儉治家之策。曾國藩的家書含括面很廣,但又各有側重。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蘊涵真知灼見,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從書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為政等各個方面的獨到見地,可謂字字良言,句句妙語。該書也成為研究當時歷史的一部重要材料。他認為讀書要“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講究“志、識、恒”,鼓勵其弟“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進也”,講求“立志需嚴,求強當在自修處著力”,注重內心修養和素質的提高,經過日積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質。教育家人:“作人之道,圣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為處世為人之本。在給自己的弟弟和子女的家書中告誡他們說,“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這里他提到的“勤儉節約”大抵有兩層意思,一是家庭成員要勤;二是家長要勤,要言傳身教。曾國藩在他的治家理論中,還提到了一個“八寶飯”(八字格言)的家訓,即“書蔬魚豬,早掃考寶”,這八個字是他治家的寶典。家里人都得讀書;要種菜,自己種;養魚;養豬;早起床;掃地;考是祭祀祖先,要有敬畏;寶是與鄰里間親戚間要和氣。家族興旺家庭才能更興旺。這是大局觀。這八個字是要他們身體力行,堅持不輟,才當得起一個勤字。在曾國藩看來,勤儉節約才是興旺的根本,而驕奢懶惰就是失敗的溫床,守得住貧苦才能成就一番事業。但是第二點,做家長的要帶頭做起,這些他自己全能做得到,除此之外,他自己也堅持恪守自己一直奉為圭臬的“勤”的理念,即便公務纏身,總能從繁忙中擠出時間來教育孩子,當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只要孩子有興趣他也會努力研究、去學習,這更難能可貴。到兒子曾紀澤身上更突出,他是外交家,雖然請了家教,還總是親自教孩子,練書法,聽音樂,陪孩子聊天畫畫,郊游,他說:“每天只要能抽一點時間來陪家人、陪孩子,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曾國藩不僅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他的努力與實踐更是讓人欽佩。反觀當下,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的現代社會里,認真地讀一讀《曾國藩家書》著實是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來,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多因紈绔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的劣根性丟了世襲蔭澤。而正是因為這種夾縫的傳承,使得曾氏家族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不論從事什么工作,總能以高尚的人格與品行彰顯家庭教育的成就和家族傳承的輝煌。毛澤東評價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是很準確的。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品讀曾國藩書信中對后人諄諄教誨的文字,讓我感觸較深的首先便是他提到的“靜”,曾公多次強調靜能生智,要求不論軍旅忙碌如何,每天都要靜坐四刻,反省自身。古人沒有電腦電視,娛樂活動也沒有今天豐富,應該說靜坐思考的時間還是比較多的。而在今天,打開電腦電視,各種吸引眼球的新聞和社交網站充斥屏幕,如果不加節制的話,恐怕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個晚上而沒有時間讓自己的大腦安靜下來。很多時候抱怨自己忙忙碌碌又不知忙了些什么,大抵便是沒有靜下來,做事沒有章法。曾國藩一直堅持寫日記反省自己,對于自己的缺點,曾國藩向來都是毫不隱諱直接記錄。正因為如此,我們也就有幸看到了曾國藩從一個有著很多缺點的普通人最終成長為一代大儒的心路歷程。曾國藩曾在他的家書中說“人旦有恒,事無不成”,就是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雖然這句話的道理我們都懂,但是要做到卻也并非易事。在曾國藩青年時期有一件事情可以說是折磨了他長達十多年的時間,曾國藩費盡心思和它苦苦斗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這種堅忍不拔的毅力和不輕易言敗的決心很值得我們學習。endprint
曾國藩在家信中數次要求自己的兄弟、子女要堅持早起,還在八本家訓里專門提到“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他認為克服懶惰的第一要務就是堅持早起。我覺得這個是非常有道理的,早上起不來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真的缺覺,而反映的是一種精氣神。生活中多數的好習慣、好品質便也就是從此種點滴小事開始養成。
曾國藩還提到成大事半由天,可是你又不得不竭盡全力。曾公在晚年的時候跟他的弟弟曾國荃說福不可盡享。如果不是趕上太平天國運動,他可能就是眾多平庸京官中的一個,而曾國荃可能還在苦苦為功名而掙扎。即便趕上太平天國,如果李鴻章兄弟早幾年辦團練,可能就是淮軍成大事了,沒有湘軍什么機會。可是曾國藩又說:“天下事無所為而成之者極少,有所激有所逼而成之者半。”曾公早期在京城刻苦修行,結交唐鑒、穆章阿等,升官后在家書中喜不自勝,歷數自己在所有湖南官員中升遷之快,古今少有。后來攻打太平天國中殫精竭慮,與湖南官場、江西官場斗法,跟咸豐皇帝討價還價,耍脾氣撂挑子,攻打天京的時候坐臥不安,跟弟弟謀劃排斥李鴻章的淮軍,要獨吞全功,一個竭盡全力為達目標的霸蠻形象又展現得淋漓盡致,完全不像他后來跟人說的:不信書,信運氣。
大人物成長的過程中,所吃的苦,承擔的風險和責任非常人所能理解。如果苦難是一種財富,前提是只有當你能從苦難中悟出一些道道,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之后,苦難才是有意義的。可是這個過程是很難的,曾國藩早期帶湘軍是很不順的,兩次被逼得投水自殺,先后跟湖南官場、江西官場鬧翻。更難過的是,以前的道光皇帝很賞識曾公,可是新皇帝咸豐就看他不順眼,曾國藩只得回家丁憂。在這段丁憂時間里,曾國藩是很痛苦的,皇帝的刻薄,同僚們的看笑話,朋友如左宗棠的謾罵,他很痛苦,在家里也經常發脾氣,跟家里人也處得不好。可是曾國藩,這位曾文正公不是一般人物,他深刻地反省了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悟道了。再度出山,他就如魚得水了,過去苦苦求之不得的東西也漸漸都有了。
曾國藩說“讀書可以改變氣質”,曾國藩其實天資并不聰穎,如何成了晚清一代鴻儒呢?顯然,讀書便是一個重要因素。少年時的曾國藩科舉落榜,用借來的100兩銀子買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見對書的癡迷程度。他在家書里是這樣說的:“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以圖自衛其身。”我們知道,曾國藩是個個人信仰和信念十分強大的人,他之所以能形成這些信仰信念,完全來自于讀書。曾國藩總結出的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要讀經典;一書不盡,不讀新書;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這三條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借鑒。
曾國藩家書不僅是他嚴于治家、治軍、修身養性的真實寫照,其傳承的思想文化精神也澤被后人。物質生活日益豐盈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人們的雄心壯志,也引發了浮躁之氣,人們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的行為比比皆是,不能腳踏實地,這部家書值得我們細細玩味,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他的富有特色的家書將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精神財富的一部分,對中國的家教產生恒久的影響。
(作者簡介:靳毓,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