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青
【摘 要】 本文首先具體分析政府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作用,明確影響路徑。其次,運用我國政府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村居民消費的相關數據,從總量、比重等方面分析我國政府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村居民消費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最后,基于本文的主要結論,從擴大財政支農支出水平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等角度進行了政策設計,為政府有關財政政策和農村消費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關鍵詞】 財政支農支出 農村居民消費 影響效應
一、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現狀分析
財政支農支出作為扶持農業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不僅是國家宏觀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從我國當前有關政策看,國家財政對農業支出的界定范圍分為大口徑、中口徑、小口徑三種統計口徑。小口徑指國家財政用于支持純農業發展的支出;中口徑指在小口徑范疇的基礎上,包含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農村救濟費等其他費用;大口徑指在中口徑范疇的基礎上,包含農村醫療衛生、教育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支出和政策性財政補貼。
1、財政支農支出的總量變動分析
由圖中可以看出,我國財政支農支出從2000年開始一直處于增長態勢,從2000年的766.4億元一直増加到2015年的12387.6億元,,2008年創新高至5955.5億元,直至2015年增加至12387.6億元。其中2006年是由于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2008年是由于國家大幅度増加財政支農補貼額度,提高了財政補貼范圍。
我國財政支農支出占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與財政支農支出占農業GDP的比重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變化趨勢。2000-2015年間,二者關系相對一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農業GDP占我國GDP的比重逐漸呈下降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業在我國的基礎地位和作用降低。從表3-1和圖3-2還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來,我國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一直低于農業GDP占GDP總量的比重,這表明我國財政支農支出力度與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程度不一致。此外,隨著我國逐漸增加對農業的轉移支持力度,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與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漸趨一致,兩者的數值越來越接近。
2、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現狀分析
農村居民消費是指農戶在一定時期內用于最終消費支出的費用,包括貨物消費和服務消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逐漸增加,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居民消費的絕對規模不斷増加,居民收入與消費呈現一致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002年開始超過3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從2001年開始超過3倍,直到2010年開始縮減,2012年達到2.8倍,城鄉居民消費差距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從居民消費增長速度來看,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從2000年的1617.2元増加到2015年的5908元,增長3.65倍,剔除物價等因素影響,實際增長1.3倍。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從2000年的4186元増加到2015年的16674元,増長3.98倍,剔除物價等因素影響,實際増長1.12倍。
二、政策建議
隨著我國政府對農村居民消費問題的關注和各項刺激性消費政策的陸續出臺,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然而,從當前實際看,我國農村居民的總體消費水平仍較低,城鄉消費差距依然明顯。雖然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各項涉農收費逐漸取消,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升,沒錢消費的情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由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有錢而不敢消費的情況仍然嚴重。為刺激農村消費,大力開拓農村市場,基于本研究的有關成果,政府應重點考慮如下方面的政策設計。
1、擴大財政支農支出水平
從當前看,財政支農支出渠道多、管理部口多、資金使用分散,導致資金使用效果無法保證。因此,應積極整合現有財政支農支出管理體制,對不同渠道管理的資金,尤其是與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建設密切相關的農業科技三項費用支出、農業基礎建設投資支出等,更要強化統籌協調、規范使用和統一安排,既要防止撒胡椒面式的分散使用,降低使用效果;也要防止出現重復建設,造成資金使用浪費。三是要多渠道籌措資金來源,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農村資金援助體系。要積極發揮政府財政支農支出的政策導向作用,創新資金投入體制,引導民間資本、信貸資本進入農村領域,積極發展農村消費信貸和消費補貼,形成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機制,解決農村生產資金短缺和可支配收入不足的問題。
2、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
收入是影響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要積極創新農民增收渠道,確保農民收入水平穩步增長,推動消費水平增加。首先,要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要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多元化的農業產業結構體系,實現農業生產多元化、農產品品種多樣化,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其次,大力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増強農村發展活力,促進農民増收;最后,拓展農村居民非農收入來源,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無農不穩,無工不富,非農收入已成為當前農民收入的最主要來源。因此,應積極推動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非農就業收入。一是要合理增加農村財政教育支出,積極開展農民專項技能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能力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二是要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渠道,建設勞動供求信息平臺,完善勞動用工市場,完善進城務工農民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子女入學入托制度,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轉移;
【參考文獻】
[1] 李樹培、白戰偉.改革開放三十年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關系的動態演變—基于時變參數模型的考察[J].財經科學,2010(9):49-57.
[2] 賀京同、那藝.調整政府支出結構提升居民消費意愿—一個財政政策視角的分析[J].南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94-101.
[3] 李普亮.財政農業投入與農村居民消費;理論與實證分析[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3(5): 55-63.
[4] 呂煒、孫永平、范輝.社會公平、財政支農與農村消費需求[J].財經科學,2014(1):99-106.endprint